返回教学研究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董丽娇 陈文斌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立场鲜明。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重大作用,既要关注思想内容本身,也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思路和特点,找准视角讲透新思想,用对方法讲清新思想,改进话风讲活新思想,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有序推进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
【作者简介】董丽娇(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陈文斌(195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2019.5.107~1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及先进经验收集整理研究”(GBB1317008);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15KS1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四进四信”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SJGSY20170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立场鲜明。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的重大作用,既要关注思想内容本身,也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执政思路和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钻坚仰高:找准视角讲透新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紧密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和新的时代要求,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各自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分别从理论、历史、现实、实践等视角进行解读。
1.理论视角:着重阐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和认识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与中国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结合中创新和发展的。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必要追本溯源,深入挖掘其理论依据,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侧重点。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运用“两点论的矛盾分析法”,正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尚且存在的诸多问题;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明确分两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依据“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阐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突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党提出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的重要意义等。
2.历史视角:着重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四个选择”与“四个伟大”的内在一致性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科学总结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经验的结果,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书写着中国。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其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坐标中进行考察,以此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侧重点。要而言之,就是要结合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近代170多年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阐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根据中国共产党90多年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史,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进一步明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曲折发展的历史和不断创新的伟大实践,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始终坚持、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结合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牢固树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积极应对风险考验,奋力夺取新的伟大斗争的胜利等。
3.现实视角:着重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又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着眼于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以此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侧重点。概括地说,就是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及其当代价值;依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的观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讲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联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讲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依据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结合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任务,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阐释“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和战略意义;结合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一带一路”的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明确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4.实践视角:着重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指导作用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引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发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鲜经验,指引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作用,以此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侧重点。总体来讲,就是要结合“中国梦”深化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激扬放飞个人的青春梦想;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国精神教育,激励学生做忠诚的爱国者、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观教育,启发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进行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法律权威、树立法治观念等。
二、执古御今:用对方法讲清新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直面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破解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始终贯穿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谈古论今,以启来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经历,使他深谙中国实际,为治国理政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关注问题意识、用典艺术和调查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运用。
1.增强问题意识,恰当使用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能否准确把握并有效破解所处时代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是检验一个执政党理论思维水平和治国理政能力的圭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思路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产党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将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适当采取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线的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和选取哪些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问题的选取需要教师敏锐发现、积极回应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敏感的问题,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其设置在学生的直觉经验障碍之处,激活学生的探究心和求知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充分阐述不同看法,在交流中给予恰当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2.活用典故名言,适时运用案例教学法
引经据典、善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过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是善于用典的大家,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常常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擅长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绘“中国道路”,鲜活生动,言约旨远。“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昭示定力与自信;“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凸显人民中心的价值排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告诫领导干部心存敬畏,这些典故通俗深刻、真实具体,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也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思想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的细节比抽象的概念更有说服力,真实情感比叙事技巧更能打动人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艺术,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之中,应当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精选典故事例,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具代入感,它能够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论认知和政治认同。案例教学法极具启发性,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和总结案例时,能够由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
3.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采用实践性教学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理论和实施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从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物质条件总和出发,以当时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而对社会存在的准确判断,离不开实地调查。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对中国实际情况和农村真实情况的充分了解,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提供最为厚实的根基。对此,他曾自述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4]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实际、“实事”;唯有实践,才能做到“求是”。将调查研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深入开展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可以密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学生带着疑问到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带着课堂学习成果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检验。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5],身居象牙塔中的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和困难。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书比有字书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守正出新:改进话风讲活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和特点,可以形容为“锐气行于事,和气形于人”[6],其外在形象和气质始终给人以从容、淡定、温和、平易近人之感,但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又是异常坚定、丝毫不可动摇的。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突出话语表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通俗性,努力做到上通天线、中聚民心、下接地气。
1.严守纪律底线,突出话语表达的政治性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表征,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话语表达必然站在特定的政治立场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政治要强”放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求的首位,强调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掘墓人。归根结底,立德树人就是要防止人的异化,绝不能让青年学生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中不断地异化,逐渐走向自己的反面。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话语表达上必须突出政治性,做到在马信马、言马护马。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敢于说真话、表态度。努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积极弘扬大道正道,绝不搞旁门左道,更不能离经叛道。积极防范各种非马、假马、反马思潮的肆意传播,织密扎牢意识形态的“防火墙”。
2.抓住事物根本,彰显话语表达的学理性
话语是由相对固定的概念、范畴、表述、理论、逻辑等构成,具有深刻、理性、论理、前沿等学理性特征。任何有生命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无不基于深入系统的学术探索结晶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话语是思想内容的外在表达形式,思想内容为话语表达提供理论支撑。话语的内容来自思想理论,思想理论要说服群众,就必须彻底,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换言之,只有抓住事物根本的话语表达,才能说服群众,汇聚民心。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话语表达上应充分体现学理性,科学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真理的强大力量感召引导学生。总之,教师话语表达准确,思想表达才会明确,理论学习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
3.贴近群众实际,力求话语表达的通俗性
话语表达的关键在于具体表达方式的选择。马克思郑重提出话语表达的通俗性原则:“我们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我们就当读者连最起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没有。我们希望工人能明白我们的解说。”[7]话语表达通俗,人们才能听得懂、易接纳、肯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是善于使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时间都去哪了”“蛮拼的”“点赞”“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唠家常”式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有着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可以抽象概括,但其宣传形态应当尽可能通俗易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话语表达上要力求通俗性,积极改进话风,把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贴近实际,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突出群众特色;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紧跟时代,直观具体的生活逻辑,体现时代特色。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低俗”“媚俗”,而是坚持内容科学系统的前提下,在形式上做到雅俗结合,避免庸俗化,反对低俗风。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而具体,精深且科学。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既要立足教学内容的把握,从理论、历史、现实、实践等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确保讲出其“成色”;更要着眼于教学形式的运用,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经历、执政思路和特点,有效融合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教师话语表达方式之中,更好彰显其“本色”,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1).
[3]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4]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401.
[5]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81-86.
[6]韩庆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8.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