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石书臣
【摘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主要在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递进性、育人过程的衔接性、育人资源的共享性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主要体现在旗帜鲜明、信仰坚定,搭建平台、加强沟通,协同创新、形成合力,统一培养、优化结构等方面。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
【作者简介】石书臣,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9.11.17~22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教委“立德树人人文社科基地建设项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然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这也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环节。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关键是要在“一体化”上下功夫。所谓一体化,本义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在同一体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如同一个整体。一体化建设,是一种系统思维,其实质是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在保持有关部分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方式加强联系与合作,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那么,如何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呢?需要从其概念和内涵的演进来深刻理解。
1.“德育一体化”的提出和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体化概念最早是从德育一体化角度提出的。德育一体化,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推进德育科学化、增强德育系统性、提高德育实效性而形成的新理念。关于德育一体化的内涵,有学者进行了综合性的概括,认为:“德育一体化就是以唯物辩证法关于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学校德育各方面、各层次,宏观、微观,内部、外部,纵向、横向,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综合的整体设计,使德育系统内各层次间及各要素内部保持内在联系,互补相成,纵横协作,整体作战,从而达到德育的有序、高效和整体优化。”[2]也有学者从某种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有学者从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的视角认为,德育应是学校、家庭、社会统一影响的系统工程,“德育一体化的内涵是:以学校德育为主渠道,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以社区或街道行政区为核心)之间的横向联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统一目标,各有重点,同步协调,分层实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三者整体的正向合力,形成德育一体化的网络系统”。[3]有学者从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德育一体化,[4]也就是把德育一体化看成是德育课程与日常德育的一体化。有学者则探讨了中小学德育一体化问题,认为:“一体化德育是针对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分散化和零碎化而提出的一个探索性概念,主要指的是将德育工作体系化,包括德育内容的充分整合、德育活动的有效衔接、德育力量的统筹安排三个主要内容。”[5]还有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提出:“构建一个相互连接、层层递进、相互沟通、衔接有序、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形成一个有活力的大中小幼德育共同体,从而造就中国特色大中小幼育人新模式。”[6]由此可见,德育一体化内在地包含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和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德育形态,也是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最直接相关的内容。
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新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新命题和新要求,是对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课程部署和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提升。狭义上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要指思政课各学段纵向的一体化,这个一体化既要体现各学段的整体规划和有效衔接,又要体现不同学段的特点,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开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广义上从思政课课程资源的角度讲,还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横向的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是各学段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谈到思政课,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是特指高校思政课,在中小学一般称作德育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新命题,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从德育课到思政课,这是对中小学德育课的新定位。这个“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内容上与高校思政课进行内在衔接,实现思政课的纵向贯通,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体部署。二是在要求上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这不仅是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也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要求。
那么,新时代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有哪些呢?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8]
3.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思政课教师与德育教师不完全相同。德育教师不仅包括承担德育课程的教师,也包括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思政课教师,毫无疑问是指承担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意见》对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了整体部署,并提出“各高校各地应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又专门对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涵盖了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培养过程。过去长期以来,虽然提出了德育一体化的理念,但是对作为办好思政课关键要素的教师一体化问题一直重视不够,而且过去的思政课主要指高校思政课,而中小学并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去建设,所以一体化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或多或少地存在脱节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待深化。在这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把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列入思政课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整体部署,无疑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体化的要求。只有抓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这个关键环节,才能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在实处。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为什么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这是由思政课育人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思政课,尽管它们是在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的,但这几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具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这不仅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可能,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1.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大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具有阶段独立性和总体渐进性相统一的特点。从德育角度讲,“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和大学德育,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阶段性任务,也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有道德的人’。树立整体性思维构建德育衔接体系意味着将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纳入统一的设计,既要从总体上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设计,又要考虑到阶段特征”。[9]从思政课的角度讲,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不同的阶段应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要求,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不可缺少的、相互衔接的重要环节,因而需要进行整体规划。《意见》明确提出:“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阶段性目标是相对而言的,完成上述思政课课程目标,要求各个学段的思政课都必须贯穿整体目标,朝着整体目标循序渐进。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只有增强一体化理念和意识,才能做到思政课教学前后照应、循序渐进,保证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同向性,保证思政课目标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递进性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把握进阶、逐级放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厘清进阶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必然要求。在古汉语中,进阶是多义词汇,一般指‘台阶’,现通常理解为递进的阶梯,即从低到高逐级上升或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10]《意见》强调指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这不仅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安排进行了整体部署,也内在地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因为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要传授者。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在性质和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共同性,但在实践中,往往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直教中小学思政课,大学思政课教师基本上都是直接教大学生,缺乏教学沟通和交流。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以至于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还在重复学习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自然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认为“思政课不用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了解,充分认识并增强思政课内容的递进性,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把握内容结构,避免内容简单重复,增强各学段教学的针对性和进阶性。
3.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过程的衔接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过程的衔接性源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品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大中小学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涵盖学生所有的成长,各个学段分别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任何一个阶段的德育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另起炉灶’,只是在原有德育基础上的提高和完善。”[11]这就要求思政课既要体现阶段性,又要注重连续性、衔接性,“使大中小学德育不再是各学段各自为战、相互割裂的状态,而是形成各学段各有侧重、分层递进的有机整体”。[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的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又从思政课建设的角度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育人的衔接性必然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始。只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才能增强育人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发挥好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整体把握思政课育人的连续性、渐进性、进阶性,做到相互配合,实现有效衔接,在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补足营养,克服思政断档、营养不足现象。
4.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资源的共享性
大中小学具有许多共享性的育人资源,包括校园文化、图书资料、校园网、师资力量、教育教学基地等。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都有自己的独特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资源一体化,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育人资源的优化。而这些育人资源的建设和利用都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实现育人资源共享和优化,也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所教学段为本的培养模式和理念,增强大中小学一体化意识。高校应与中小学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比如,在教学方面,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经验,可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师范生交流上好中小学思政课的经验体会,给将要走上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发展的状况,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高校教师则可以为中小学开展思政宣讲和学习辅导报告,也可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合作教学,优化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在学生交流方面,中小学生参观大学校园、场馆,可以提前感受大学文化,增强报考大学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的动力;大学生则可以“大手拉小手”,参加中小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帮助和引导中小学生成长,也可到中小学开展实习,重温成长历程。在网络育人方面,可以合作共建思政课教学平台,共享教学资源,等等。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与有关文件要求,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1.旗帜鲜明,信仰坚定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首先是政治要求一体化。早在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并强调“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3]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必须让思政理念和政治方向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2.搭建平台,加强沟通
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的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学合作、学生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互补性,从而给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合作平台和发挥更大价值的空间。
近年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和德育课衔接日益受到重视,这次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专门提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无疑把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重视高度。而且,要从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中,搭建平台,加强沟通,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意见》指出:“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只有加强交流和沟通,才能增进相互了解,正确定位各学段思政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是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一方面,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横向备课,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纵向备课,系统设计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既要减少简单重复,又要避免要求倒置,即出现中小学要求很高而大学要求反而降低的现象。二是加强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的面对面交流。比如,组织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相互进行学校参观、考察、听课等,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学能力;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共同研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等。三是建立和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上交流平台。“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搭建了良好的跨越时空的网上平台,通过在网上互动的方式可以及时了解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情况及其实效性,促进自我改进和提高。
3.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5]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意义上讲,不仅要加强各门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全社会协同配合,还要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创新,形成育人合力。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其中,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最相关的,主要是教学、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协同育人。在教学协同方面,可以开展合作教学、一体化备课等;在科研协同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以合作申报大中小学学生德育发展规律与特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相关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联合攻关,形成研究合力;在实践协同方面,可以共建思政课教学基地,组织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联合举办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在学科协同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聘请有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教育硕士(思政方向)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指导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共享育人资源,又形成了协同效应,增强了育人合力。
4.统一培养,优化结构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最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状况如何。要从一体化的角度加强培养和提高,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加强一体化培训。有学者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角度认为,“要开展育德能力跨学段一体化培训。探索扩大教师培训所涵盖的学段,在同一批次的培训中涵盖不同学段的教师,使不同学段教师从内心认同德育目标,并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学生。……在目标设定、内容衔接、方式方法、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衔接性培训,在培训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育德能力和意识”。[16]通过一体化培训,可以增强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还可以增进了解,加强联系与合作。二是进行一体化培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的学科支撑,也应是学校思政课教师培养的摇篮。要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在培养思政课教师方面的专业优势,源源不断地为大中小学培养和输送思政课教师,不断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同时,要把招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向中小学延伸,并可为中小学增设招收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项计划,积极为思政课教师的进修深造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17]到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长期过程,任何一个学段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一任务,这需要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一体化培养不仅有利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共同体意识,也是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进取、增强自信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7][13][1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张孝宜,李辉,李萍.德育一体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3]张健,潘国梁.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1(2).
[4]刘世明.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2(7).
[5]邹维.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2).
[6]李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四个维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8]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
[9]张姜坤.大数据助推大中小学德育衔接[J].中国德育,2018(19).
[10]余华,涂雪莲.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11]李晓燕.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论坛,2016(12).
[12]李凡.大中小学德育资源一体化机制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6]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4.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