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江鸿波 林秋琴
【摘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索:顶层设计一体规划,教学目标一体贯通,教材内容一体衔接,育人主体一体参与,教育资源一体供给,师资队伍一体培养。做到“六个一体”,要打破省市县不同管理主体和管理层级的壁垒,强化学校党政主体责任。
【关键词】思政课;大中小学衔接;德育
【作者简介】江鸿波、林秋琴,同济大学。
【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19.19.46~48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爱党爱国情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这样的任务和目标,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来说是一致的,需要一体贯通;但在不同学段,其具体目标和实现方法应各有侧重。大中小学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思政课。
顶层设计一体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树立系统思维,打破学段区隔,坚持分层分类,统筹好德育目标一致和内容梯度衔接的关系,统筹好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关系,坚持强基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谋划:一是做好顶层规划,即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进行一体设计,明确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路径。二是突出教师队伍这个关键要素,制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门规划,明确教师配备、培训、考核、激励等要求。三是制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建设规划,对校内外合力育人体系、教育技术支持体系、教学辅助支撑体系等进行布局。
教学目标一体贯通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要把这样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落实到各学段的思政课之中,需要进行具体的转化。
思政课育人目标可以分解为情感、道德、政治等三个层面。在情感层面,要通过思政课和其他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朴素地认识到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美丑,能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共产主义很美好;在道德层面,要让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守公序良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层面,要让学生具有“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自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奋斗。三个目标是逐层提高的,同时也是交叉进行的。按照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在小学、初中阶段,应更多引导学生在情感和道德层面产生认同;在高中、大学阶段,应更多引导学生产生政治层面的认同。
思政课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行为引导三个维度。在知识传授维度,思政课教学要把政策语言、教材语言转化为课程语言、教学语言,将知识点及其承载的价值观“输送”到学生头脑中;在价值引领维度,思政课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价值判断和价值信念,使其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在行为引导维度,思政课最终要让学生在行动上体现讲情怀、讲道德、讲政治的要求,实现“外化于行”。
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以感性认知方式,通过图片、故事、案例和参观体验等,给学生讲清楚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儿童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适度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信仰“灌输”是必要的。学校应通过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体验等方式,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
在中学阶段,要将理论阐发和感性认知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对学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教会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推导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意识。中学生处于心智半成熟阶段,对于知识、理论、立场往往带有认知模糊、左右摇摆的特点,因此,要不断地、反复地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
在大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和学术训练,传播知识、传导价值、塑造情怀。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着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及其中国化过程,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实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善用逻辑推理和对比分析,比较各种理论、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优劣,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等理论品格,讲出理论之理、理论之力、理论之美,以理论张力感染学生、以学术科研引领学生、以伟大实践激励学生。对于硕士生、博士生,要指导其进行专门领域研究,培养专家型马克思主义人才。
教材内容一体衔接
教材既承载着知识又体现着价值,是安排课时、设计教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中之重是做好教材内容的科学衔接。思政课教材内容设计应注意把握以下关系。
一是把握贯穿一条主线和统筹不同学段教材内容重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始终,但在不同学段。讲授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不可避免会有重复,但是同一知识点,其讲授的广度、深度、角度应各有不同,呈现的结构、形态、方式应有所区别。
二是把握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容区别。比如,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本教材,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定位,厘清教学内容的边界,避免这几门课知识点的重复。
三是把握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共同育人关系。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政治课是显性课程,而语文、历史等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它们也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责任,因此,这些学科的教材内容设计也要与思政课有效对接。大学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所有课程积极挖掘其蕴含的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使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育人主体一体参与
上好思政课,关键要调动教学主体的积极性。
一是推动思政课教师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个体知识生产向集体备课攻坚转变,从单兵单线育人向团队协同育人转变。当前,很多学校思政课教研室的功能弱化,未能有效发挥教学协调、备课指导、教学督导功能;一些学校集体备课频率低、次数少,思政课教师呈现“个体户”单干特点。大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使其成为组织教学、指导教学的重要载体,使教学活动成为集体作战行为。
二是促进校内协同育人和校外联动育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同时要发挥党建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等作用,使其成为思政课的有益补充。大中小学都要“开门办思政课”,搭建校内外合力育人立交桥,引入社会师资和软硬件资源来支撑思政课教学,拓展教育教学载体、平台、手段。
三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大中小学要注重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型教学、辩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学生讲思政课等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听课”为“我讲课”,变“师教生听”为“生教师评”,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教育资源一体供给
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应加强课程教学资源一体供给。
一是强化内容供给。理论越彻底越有说服力。大中小学要注重学科交叉、学科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学理支持、有多学科印证,用其他学科理论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案例,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支撑。思政课教师要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回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关照学生的思想困惑,多用学生能够感知的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思想厚度、情感温度和现实关照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黏合力。
二是强化呈现方式供给。大中小学应改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道理,用生动图文和音视频讲透讲活大道理,用新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理论和思想。应探索成立“中央厨房”式教学课件生产制作中心,梳理思政课涉及的知识点,用图片、漫画、动画、案例、数据、图表、VR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表达。
师资队伍一体培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以此为指导,全面提升能力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助式备课。建议建立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网站,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放共享不同学段教材内容,增进教师对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了解,从而使教学可以更好地“瞻前顾后”、承上启下。要促进不同学段教师相互借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尤其要加强高校教师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指导,促进中小学教师开阔眼界、拓展知识、提高思想站位。比如,上海推动全市15所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16个区教育局结对共建,以“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等方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互鉴交流。
二是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建议以省为单位,制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用几年时间进行全员轮训,着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比如,上海市在每年为期一个月的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专门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纳入其中,促进他们与高校思政教师互动交流。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比武竞技,通过举办讲课比赛、优秀教师示范公开课、优秀教师巡讲等方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强化教师教学质量督导,通过专家听课、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方式,激励鞭策思政课教师讲好课。突出课堂教学在教师评价考核中的权重,引导教师回归课堂、做好教学。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打破省、市、县等不同管理主体和管理层级之间的组织壁垒,优化分工。从纵向上说,可以成立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实现省市统一规划、集成推进。从横向上说,要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等的有效协作。二是强化学校党政主体责任。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各级学校党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视、尽职履责,要把抓好思政课教学摆在突出位置,将思政课建设情况列为学校管党治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考核指标,以考核促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
[3]李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