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孙正聿
【原刊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于2019年4月19日走进吉林大学,邀请我国著名哲学家孙正聿先生做“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主题讲座。孙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理论思考。特把该讲座录音整理于此,以飨读者。
【摘要】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做到“有理讲理”;再次,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最后,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学理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有理讲理”
【作者简介】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长春130012)。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19.6.5~19
大家好!有机会和全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我是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1982年初留校任教,在我们学校当时叫做马列主义教研部讲了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后来我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个很深切的体悟,那就是必须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讲好。所以,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围绕着这样一个题目,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和老师们、同学们进行交流:一是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四是把读经典、悟原理当做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在具体地讲授这四个方面之前,我有一个简短的引言,这个引言就是“马克思与我们”。大家都知道,2018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诞生200周年,为了纪念马克思,我在去年写了一本小书,题目就是《马克思与我们》。在这本书的一开头,我就说在当代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我接着提出了四个问题:你真的了解马克思吗?你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吗?你真的懂得马克思的当代价值吗?你认真地思考过马克思与我们的关系吗?我想这四个问题不仅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向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提出的。我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曾经出版了“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等一系列著作,我想我们只有“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才有可能更加热爱马克思,更加真切地理解马克思,从而能够促使我们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这样一个想法出发,我来和大家交流怎么样去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大家都知道,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总书记对于马克思和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精辟的概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顶天立地的伟人——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二是震古烁今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三是继往开来的使命——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1]我想我们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讲话,能够对于马克思有更加真切地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有更加真切地理解,也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懂得马克思的当代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总书记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是对我们特别重要的,总书记说:“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65。我在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特别相信马克思说的一段话:“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460。所以我自己谈了一下体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是最为有理的理论、最为讲理的理论、最为彻底的理论,因而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这是我们全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以上是我和大家说的一个很简短的引言:从马克思与我们谈起。
一、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下边我分成四个部分来和老师们一起交流,首先谈第一个方面: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有一系列的论述。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工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4]11那么究竟怎么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呢?每个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学习的方法、经验和体会。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有五点是特别重要的:一是阅读《全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二是精读《选集》,重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深研“名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四是探究“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术语的革命”;五是掌握“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
我想我们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先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全集》。因为就像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铁,我们只有下大气力、下苦工夫去阅读他的《全集》,才能够使我们从整体上真正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所以我想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能够把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集》,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但是我觉得,可能在阅读《全集》的基础之上,非常重要的是精读《选集》。我们全国的思政课的教师,不见得每个人都阅读了《全集》,可是我相信我们的思政课的教师都做到了精读《选集》。我讲的这个《选集》,不仅仅包括很早就有版本的、后来多次再版的、通过中央编译局进行了修订的重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四卷本的《选集》,也包括中央编译局后来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十卷本的《文集》,也包括列宁的《选集》《文集》,毛泽东的《选集》等等。我想通过精读《选集》,能够使我们在马、恩、列、毛经典作家的浩瀚的理论著作当中把握到他所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原理,所以我想在能够投入时间和精力阅读《全集》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去精读《选集》。
如果再进一步说,那就是第三点,我们不仅要去阅读《全集》、精读《选集》,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要深研“名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全国高校的思政课的教师其实也分很多专业的。比如说,就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的老师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的老师重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的老师重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家所需要深研的名篇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觉得对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起码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这些著作应当是老师们作为名篇来深入研究的。再比如说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我想这可能就是说作为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名篇。深入地研究这些标志性、代表性的名篇,其实是最能够去阐释基本原理的。
第四点,我觉得不仅是要阅读,而且需要去探究在《全集》《选集》和“名篇”当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术语的革命”。这一点对于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体现,就是恩格斯在《资本论》的序言当中所说的,每一门学科的新的见解,它其实都包含着它的“术语的革命”。[5]32我想举一个例子,对于我们自己、对于“人”的理解,就需要我们在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当中,去梳理出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观点。对哲学相对熟悉的老师都知道,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中,马克思就说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460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接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那么怎么理解人呢?马克思说人是一种类的存在,那么这种类的特点是什么呢?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又进一步说,在对人的理解当中,当然最为直接的就是对比一下人和动物之间的这种区别,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动物是一种本能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活动。[6]96-97所以马克思用了两个词,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生存”,而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为什么动物是生存、而人是生活呢?马克思进一步说了,这是因为动物只有它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一个尺度。[6]96-97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说你想一下子:如果一匹马和一只老虎都要饿死了,你把一盆肉放到了马的面前,把一捆草放在了老虎的面前,结果呢?老虎和马都饿死了,因为动物只有它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一个尺度。而马克思说人有两种尺度:他既有任何物种的尺度,还有人的内在的本质的尺度。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一种目的性的“对象性的存在”,他用对象性活动来标志着人的生命活动。这是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提出的,怎么样理解人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到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怎么样来理解人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他提出了一个我们现在每天都挂在嘴边的术语——“实践”,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在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8所以不光是搞哲学的老师,我们所有教马克思主义的老师都要想一下,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这个术语“实践”,该怎么理解呢?实践是一种人的目的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实践蕴含着人的两种尺度,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活动。因此它表明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所以,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蕴含着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全部的矛盾,实践活动又是解决人与世界之间的全部矛盾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把握人、看待人。
我举上面的例子是想说,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停留于一般地说,我翻了一遍《全集》、我还看了看《选集》、我还挑出了几个名篇。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样一个阅读和学习研究的过程当中,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像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所说的,我们要着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上下一番大的工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4]15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来源”“实践是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人的实践活动,怎么样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同样,大家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当中,就是刚才我所引证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真正的“术语的革命”。如果我们研究《资本论》,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商品?怎么来看待货币?怎么来看待资本?马克思的这样一些术语同李嘉图有什么区别?同亚当·斯密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工夫去进行研究和辨析的。我还记得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主要探讨的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这样的术语的革命怎么就实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所以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下苦工夫去钻研的。
最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背出 他现成的结论,我们主要是掌握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引证恩格斯的话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接着总书记说,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离开理论思维。[1]15所以前一段时间我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稿子,题目就叫做《领航新时代的理论思维》。在那篇文章当中我着重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着的理论思维: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统筹兼顾的战略思维、改革开放的辩证思维、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思维。[8]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当中真正需要下工夫的,一是深究他的观点,二是一定要掌握他的方法。对于我们思政课的教师来说,如何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可能是最为根本的东西。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9]533。我们的老师能不能讲好课?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够写出有分量的论文?我觉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所以,我们的老师需要注重提高四个东西:把握问题的理论洞察力、概括问题的理论概括力、分析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和启迪思想的理论思想力。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理论的洞察力、理论的概括力、理论的思辨力,从而达到理论的思想力。2019年《新华文摘》第3期转载了我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哲学何以具有思想力》。哲学为什么具有思想力呢?为什么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又是文明活的灵魂呢?这就在于它能够显示出来自己所具有的这种理论的思想力,它具有文明的内涵,它具有时代的内涵,它具有范畴文明的思想力量。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些最基本的体会,非常愿意和老师们、同学们一起去更加完整地阅读《全集》,更下气力地去精读《选集》,下大工夫去深研名篇,然后能够聚焦于它的观点和方法,真正能够从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上得到切实的提升。所以我自己常说,搞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就是四个字“有理讲理”。你要想讲理,前提必须是有理。那这个理是从哪来的呢?那就是从我们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所获得来的。
所以,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该注重这样五个方面。那么在这些名篇当中我觉得起码有一部著作和三篇文章,或者说两部著作和两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不管你是搞哲学的还是你的专业不是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嘛!所以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都首先要下一点工夫好好去阅读、思考、探索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因为恩格斯把它叫做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0]412,所以你怎么理解马克思?你首先要把握住他的新世界观。那么从哪里去把握他的新世界观呢?首先要抓住它的包含着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那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如果我们的老师们去认真琢磨一下这个简短的提纲,我想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有极为重大的帮助的。大家都知道,2019年《求是》第1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突出地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我们改革开放、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中的根本性的作为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作用。[11]如果大家读过的话,你就会马上浮现出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篇的第一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事物感性,而没有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挥了能动的方面。[7]6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琢磨的,这意味着什么呢?马克思不仅仅批判地超越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而且批判地超越他之前的全部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尤其是对于马克思怎么样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或者说没有一个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是无法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这是需要我们下一番非常大的工夫的。我们总是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中的那最后一段名言,以往的哲学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6为什么?你看完这句话你肯定会有一个想法:以往的哲学家解释世界,他不想改变世界吗?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他不解释世界吗?怎么理解他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呢?马克思怎么样实现了实践的转向,怎么样去理解他所实现的这场真正的世界观的革命呢?所以我想需要我们大家系统地、逐条地去钻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而使我们真正能够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我还记得前几天社会科学处组织我们学校文理农医工地各科的老师,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是新技术革命与科技伦理的问题,然后让我做一个点评。我的点评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是从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和评价《流浪地球》,大家都看过这部电影,刚一公映我就看了,看过之后是非常有感慨的。因为看了《流浪地球》,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所提出的相关的论证。真的需要我们去读经典著作,否则我们看着挺吸引眼球的商业电影犹如过眼烟云。如果我们不是具体去讨论这个电影的艺术性、商业价值如此等等,这个《流浪地球》它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呢?我想再提出一个问题来,怎么样看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宇宙的自然的演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就提出来,他说地球既然有生就有灭,它和所有的星球都是一样的。即使地球毁灭,类似于地球上的人类的文明,也会在其他的星球上重新产生;而且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也会在其他的星球产生出来。[12]278这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最乐观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流浪地球》我不是全面对它进行评价,只是从理念上对它做一个评价,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呢?我们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灾难是人类末日的到来,末日的到来意味着地球将被毁灭。怎么办呢?人类就得想办法去拯救地球。怎么拯救地球呢?一是依靠科技的进步、二是依靠人类的闭结。而拯救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是把地球引向了一个新的彼岸。这不是电影的一个基本理念吗?这里面就蕴含着灾难、末日、拯救、彼岸这么一个思路。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在讲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需要我们真得去阅读、研究、思考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予我们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包括我们究竟怎么看待人类的未来。
在《反杜林论》里面,恩格斯说人类既然源于动物界,人类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9]140所以,我们就不能说把未来社会设想成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君子国、理想国,好像在某个什么时刻再没有任何纷争了,再没有任何痛苦了,人人都变成了那样一种世外桃源当中的君子。并不是这样,这是人类文明在其自身的进步过程当中,把我们带入到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那么这种存在方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前提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那样的社会形态当中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我自己稍微做了一个限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就是人类的最理想的状态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那个理想的未来的社会吗?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看,我们不能够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描述为一种原有的人性,然后人性异化了,最后又达到一种所谓的人性的复归。这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说不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真实地去阅读、研究、思考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那里去汲取我们的知识、智慧和信念。所以,我们说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绝不是说的一句套话,绝不是喊了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下大气力、下大工夫去系统地钻研。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我们要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没有系统地去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你怎么样去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呢?怎么样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呢?我们认真地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就能够发现我自己做的一个不是准确的、也希望得到大家批评的一个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历史形态为内涵逻辑,以现实的历史为反思对象、以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我们大家都会学习《共产党宣言》,那么在《共产党宣言》当中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他既指出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当中的巨大的历史作用,又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内在根据。而且马克思对于形形色色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系统地批判,从而深切地阐释了他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大家可能都记得,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资本主义好像从地底下召唤出无数的生产力,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就创造了人类几千年没有创造出来的奇迹。但是这个资本主义呢?它撕去了封建社会的田园诗般的温情的脉脉的面纱,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了,他用自己的面貌塑造了这个世界。[13]275-278就是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这种深切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阐述了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真实地、系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资本论》。我曾经先后写了几篇关于《资本论》的论文,前一段时间在跟几位老师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在这样一个重新阅读《资本论》、阐释它的哲学思想的过程当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要想真正地学习、研究、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最为不可或缺的,不管你是搞哲学的、搞经济学的、搞科学社会主义的,还是搞其他学科的,都必须研究《资本论》。马克思说了,理解《资本论》的这个枢纽是要从物和物的关系揭示出人和人的关系。如果认真研读《资本论》,就会发现以往的思想家们都没有做到这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把人和人的关系诉诸物和物的关系,而反过来马克思又从物和物的关系揭示出人和人的关系。所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那篇关于《资本论》的论文当中,写了几个部分:商品的二重性与人自身的二重性、货币的二重性与人对物的依赖性、资本的逻辑与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14]我们通过系统地研究《资本论》,才能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这就是我和老师们、同学们交流的第一个大问题。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最基本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怎么能说我们是讲马克思主义呢?如果我们不掌握马克思主义、没有阅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你怎么能说你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呢?或者你讲的是别的主义,讲的是你自己的什么想法,你不能说你是在讲马克思主义。离开了阅读、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我们就不可能是真实地讲授马克思主义。
二、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讲授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第二个方面我和大家来谈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书记说:“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1]6关于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该怎么去把握呢?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当中,总书记做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7-9在讲话当中总书记从九个方面,具体地阐发了我们要学习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觉得这个讲话特殊重要,我们搞哲学社会科学去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都需要非常系统地认真地去学习总书记的这篇极为重要的讲话。因为正是在这篇讲话中总书记为我们高度概括了我们所要学习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包括九个方面: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首先,我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这是最为根本的、最为重要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最为重大的和最为艰巨的理论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问题。那么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艰巨和最为重大的理论问题,莫过于现实的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大家都知道,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的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特殊的运动规律。[9]574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要掌握他的基本原理,首先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我还记得在中学期间读过一本拉法格和李卜克内西写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李卜克内西说有一次夜间他和马克思长谈之后,他觉得就像是把那个厚厚的窗帘拉开了,一下就洞彻了整个历史的发展的规律,这就是跟马克思所交流的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解。俄国诗人普希金也说,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最为根本的就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是值得我们特别深入探讨的。比如说,怎么样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社会的规律也同样具有客观性?这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吗?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吗?这不是我们一般性地把教科书一说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这里边最为重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历史活动与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去思考。我们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去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大家都读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马克思就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13]585。马克思讲了一个最深刻的辩证法——人的历史活动的辩证法。对此,马克思讲了一段很长的话,他说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只有作为历史的经常的结果,才能成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这话说得太漂亮了!怎么样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呢?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活动当中它构成了一个辩证法。什么辩证法呢?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是历史的前提,但是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当中就为自己创造了什么?大量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以及广义的社会关系。作为结果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形态,它又决定着人们进一步如何去创造历史,作为前提造成了结果,结果又规定了人们的创造活动。如此的发展进程,首先显示了马克思所说的什么叫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5]118。这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可是这个活动过程它不是人自己选择的,是由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结果规范着我们的创造活动。所以,历史既是人们自己的创造活动,又是由人们的创造活动所构成的,具有客观意义的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这难道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吗?现在说历史虚无主义,说信仰迷失了,历史是谁也不能说清楚的。怎么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呢?这是我们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核心的基本原理,可是真想讲清楚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又谈何容易,这就需要我们真切地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样的,总书记为我们概括的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都是我们应当在理论联系实际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着重去领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应当逐项地深入地去探讨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我不去和大家一一进行解释和阐发了,我想其中的每一项都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比如说大家都关心生态问题,理论界都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生态文明。但是究竟怎样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呢?怎样达到和谐共生呢?怎样来建设美丽中国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恩格斯早就说过,人类不要陶醉于对于自然界的征服,因为你每一次觉得征服了自然界,自然界都会对你进行报复,你先前取得的成果完全可能被以后的结果所抹杀掉。这难道不是最深刻的、最早提出来的关于生态的思想吗?不值得我们深入地去重新思考吗?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什么是我们的时代呢?他们说我们的时代,如果用一个最精辟的概括那就是“历史已经转变为世界历史”[7]42的时代。所以我2017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时代精神主题化》,专门来讨论怎么样理解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仍然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论述当中,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地强调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程度”,而且说“个人的解放程度”是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7]42太值得我们去思考了。我们讲人类解放、个人的全面发展,而马克思说了,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150多年过去了,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我们现在经常说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个体社会化如此等等。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程度,我们的时代和马克思所概括的那个作为资本主义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我们怎么在今天这样一种时代的背景下。去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呢?我想只有理解了这个思想,我们才能够更深切地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为重大的世界性和时代性的意义。
我们读经典、悟原理绝不是一个口号,绝不是一句套话,而真的是需要我们下大气力、下大工夫去钻研它、去领悟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钻研的和领悟的功夫,可以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我们的思政课,是难以做到“有理讲理”的。如果你没有理、不讲理,怎么样去吸引学生?怎么样去说服学生?怎么样去征服学生?我想那就是一句空话了。所以,我们真的需要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的需要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有了这两点我们才能够提出第三点: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下面这段话是我们全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最为熟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座谈会上所讲的一段话。总书记说:“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6]我是真的特有感受,我想我们的马列课不就应该这样教吗?以透辟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但是怎么做到呢?又回到我们前面说的:首先要系统地钻研,在系统钻研当中要真切地领悟。如果没有系统地钻研和真切地领悟,你怎么能够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呢?我作为一个年龄很老的教师,这一生就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我真切地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的思政课的教师们,能够真实地系统地研读,能够真切地领悟,从而能够生动地去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斯洛说需要的最高层次的就是自我实现,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是什么?不就是通过我们去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立德树人”吗?所以,我想不是一般性地要搞一个讲座,而是要有一个真实的交流,不是首先入到学生的心里头、脑里边,而是真得首先能够实现我们老师的入脑、入心,真正能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
怎么样才能够生动地去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呢?我觉得有四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以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讲授马克思主义;二是以系统性、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讲授马克思主义;三是以启迪思想的教学方式讲授马克思主义;四是以铸魂育人的教育理念讲授马克思主义。
我们首先是以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讲授马克思主义。我们不是要回应学生吗?要回应学生你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马上提出一个问题来,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吗?怎么理解?我们要真正地把握这个价值观问题,最好先学一下毛泽东的《矛盾论》。毛泽东说我们去分析研究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你想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需要培育、引导?我说了,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价值观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这个对立统一体是什么呢?这就是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这是它的一个根本矛盾。而在这个主要矛盾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如果我们不理解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培育?你怎么引导?那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3]98,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价值理想、我们的价值期待、我们的价值导向为什么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培育的作用呢?大家想一下,价值观不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喜欢眼睛大的、他喜欢眼睛小的这都不是价值观,它是什么呢?每个人的价值观当中都蕴含着三个东西:一是社会性质;二是社会内容;三是社会形式。包括刚才说《流浪地球》也好、《2012》也好、《伦敦沦陷》也好,那些灾难片都表现着什么东西?它表现一种社会的内容,而且是以一种文学的艺术的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之所以能够说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是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当中,它的主要矛盾都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导向同个体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而在这个主要矛盾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所以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7]。2019年第8期《求是》又刊登总书记的一篇重要讲话,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他特别地强调我们大家的使命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18]这几年我应当说还是下了很大的工夫吧,我想力求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方面做一些工作。我们今天这个主会场在座的一些老师可能看过我写的几本书,包括刚才说的《马克思与我们》,还有一本《有教养的中国人》,还有一部是教育部的专项项目《人的精神家园》,还有一个得了“五个一”工程奖的《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还有一个比较早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哲学修养十五讲》如此等等,写了这样一些书。我想这就是需要我们在这样的一种系统研究经典著作、深切领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以问题导向、以这样一种大众化的方式去回应学生和社会各界所提出的艰难的、理论的和现实的问题。
第二,我们必须特别注重以系统性、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讲授马克思主义。我自己经常说什么叫做专业呢?什么叫做非专业呢?我说所谓的专业就是把名称变成了概念,所谓的非专业就是把概念变成了名称。我们在座的如果不是学理科的照样可以说原子、分子、电子、基本粒子,我们可以跟物理系的老师学生一样说这些词,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它大体上就是个“词”。对于搞理科的许多人来说,他也可以说商品、货币、剩余价值、资本、实践、意识、真理、价值、正义、平等、自由,可是没有专业研究大体上也是一个“词”。所以我自己常说,什么叫做理论?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在这句话里包含着三层含义:任何可以称之为是理论的东西,它都必然表现为是一个概念系统;这个概念系统起什么作用呢?起到规范作用;它规范到什么呢?它规范到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显示出来为什么要学理论,因为理论规范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我常说我们每个人一生就两件事:一个叫“想”,一个叫“做”。你为什么想这个不想那个呢?你为什么这么想不那么想呢?你为什么做这个不做那个呢?你为什么这么做不那么做呢?或者说得文雅一点,你的思想内容、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行为内容、你的行为方式到底由什么决定呢?为什么我们要讲理论?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因为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要么是由常识规定和规范的,要么是由理论规定和规范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理论,没有理论只能是跟着经验常识走,只有学了理论我们才能够深切地去把握现实、深刻地去透视现实、理论地去反思现实,从而使我们对现实有一个更加透辟的理解和把握。
掌握理论太难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系统性地、专业性地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因为理论有以下特性:首先,理论具有向上的兼容性。任何一种可以称之为理论的东西都是人类文明史的总结、积淀和升华。列宁说得真是漂亮。我说话就愿意引马恩列毛,为什么呢?因为我说不出他们那样的深刻,他们说得太深刻了。列宁说概念范畴不是认识的工具,而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的认识总是停留在某个水平,每天说得就只是那些事呢?因为他没有理论。没有理论是什么意思呢?他没有概念,没有范畴。我自己在马列主义教研部工作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十年里,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呢?就是我认真地、系统地去辨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比如说,作为我们哲学来说,到底怎么理解真理?到底怎么理解价值?究竟什么叫做历史?什么叫做实践?怎么才能去捕捉到它?只有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所以我们讲理论要能够达到系统性、专业性,要知道理论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我们不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那么马克思主义概念范畴对于你就变成空洞的了。如果我们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那么它就构成了我们去进一步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其次,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时代的容涵性。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它都包含着它特定的时代的内涵。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局限于原有的那些对基本概念范畴的理解,而没有赋予它时代的内涵,它就没有生命力了。再次,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逻辑的展开性,它构成的是一个概念的体系,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概念的框架。在特定的概念框架当中,每个概念它才获得了自我的规定和概念之间的相互的规定。我们不能够把握一个概念框架,或者借用库恩的说法,我们不能够把握一个研究的范式,我们就不能够理解和把握其中的任何的一个概念和范畴。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尽可以对《资本论》进行批评,但是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我引以为自豪的。[19]135读读《资本论》,我们常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说人的认识是从这样一种具体的生动的表象,达到一种理性的抽象,再升华为一种具有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的理性的具体。《资本论》不就给我们呈现了那个理论中的资本主义的具体吗?所以我们才能够反过来用《资本论》去透视那个资本主义的现实。
第三,以启迪思想的教学方式讲授马克思主义。我们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掌握一套系统性的专业性的概念系统?2019年第3期《哲学研究》要发表我一篇文章,讨论一下怎么样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我在里面就说了学术体系是一个学科的成熟的标志,是一个学科的实力的象征,也是一门学科的自信的体现。所以,对于我们的老师们来说,应当把我们的“读经典、悟原理”转化为我们的系统性的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理讲理。而不要像那位哲学家黑格尔所批评的那样讲的全是“散漫的整体性”,或者像毛泽东所批评的那样“开中药铺”,将“大一二三、小一二三、甲乙丙丁、ABCD”罗列了一遍。说老实话,我做过很长时间的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听过了全校许多门课程,最有体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很多老师是以黑格尔所批评的“散漫的整体性”来讲课的。尤其对于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我怎么能够做到“有理讲理”,而不是给人罗列“一二三”?举个例子,问: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呢?答:一来源、二动力、三标准、四目的。好像一个得两分四个得八分完事了。他知道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吗?为什么客观事物就不是认识的来源呢?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呢?其他所有的道理都是如此。我们应该是专业的而你却达不到专业的水平,那么你就没理,没理你就讲不出理,你没理不讲理怎么征服学生?所以绝对不要埋怨学生不好好听课,得问问你讲得有道理没有?我们常说一句话,花前月下每个青年人都是诗人,夜深人静每个中年人都是哲人。活着就要想我为啥活着?我活着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所以,我专门写了那本书《有教养的中国人》,讲现代人的真善美。大家都很愿意看,为什么大家很愿意看呢?因为大家很愿意听你讲理。所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以系统性、专业性的教学内容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讲授的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启迪思想的教学方式,讲授马克思主义不是照本宣科。
最后,落实下来的就是总书记所要求我们的,要以“铸魂育人的教育理念来讲授马克思主义”[16]。具体地说,所谓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讲授马克思主义,我自己有一段话,这就是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蕴含重大的理论问题。所以,我们讲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现实相统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用现实活化理论从而使灰色的理论变得熠熠生辉,用理论照亮现实从而使朴素的现实变得厚重和深沉。以系统性、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讲授马克思主义,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是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而要以有理讲理的方式去讲马克思主义。我用一句很不得体、很不客气的话说,让我把我们的教师大体分为两种教师的话,也就是相对比较好的教师和相对比较弱的教师。相对比较好的教师就两个字“讲理”,而相对比较弱的教师多了一个字,也就是“不讲理”。我们这课堂就是讲理,除了讲理你还干嘛呢?问题导向也好、联系实际也好你都是要讲理。而讲理怎么才能做到呢?有理嘛!没理你讲什么理呢?我说了弱一点的教师“不讲理”,为什么他不讲理呢?因为他没理,他没认真去研读马列著作,他没有真切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他怎么去讲理呢?他只好不讲理。上课找条条、讲条条,学生课后找条条,考试的时候答条条,最后我们大家还费一遍事阅卷的时候找条条。他怎么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呢?他怎么能够热爱马克思主义呢?所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做到“有理讲理”。如果我们要想以启迪思想的教学方式讲授马克思主义,我自己概括为四句话: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落实下来的话,就要是以铸魂育人的教学理念去讲授马克思主义。我借用了总书记讲他的读书的体会和经验的三句话:读书“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20]。我把这三句话用到我现在要讲的问题当中,这就是:激发思想活力引导学生真学马克思主义;启迪哲理智慧引导学生真懂马克思主义;滋养浩然正气引导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真用马克思主义。
四、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我们要读经典、悟原理,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对于我们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总书记说:“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当做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26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为首要的使命责任,只有把读经典、悟原理当做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理讲理。具体地说我自己也有一些体会,我叫做:坚守四个“真”字,强化三个“积累”;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首先来谈一下所谓的四个“真”字。我觉得对于我们教师说,特别是对于我们思政课的教师来说,要想讲好马克思主义必须有四个“真”字:第一是“真诚”,我们要有一种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抑制不住的渴望。不是要求我们给派任务说读几本书,你好好想想那个原理,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只有这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我们才有可能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才有可能真切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才有可能生动地去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我觉得这是第一位的,或者说叫作态度吧。原来我经常引用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真诚,抑制不住的渴望。第二是“真实”,滴水穿石的积累。我们要系统地去掌握马克思主义是极为艰难的一件事情,需要我们真正下大气力、下苦工夫,有一种滴水穿石的积累。第三是“真切”,我们不光要读、不光要想,我们应该“悟”。我们悟到的是什么?是举重若轻的洞见。我们能够对于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我们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当然这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才能够回应学生的关切。最后是“真理”,我们要对于我们所形成的思想、我们所要讲授的真理做出一种剥茧抽丝的论证。我特别欣赏我们那位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段话,他说理论就是应该达到一种“全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诉诸你所讲解的每一个逻辑的环节当中去,就会有一种巨大的征服的力量。就像斯大林评价列宁似的,他说列宁的演说像钳子一样,从四面八方把所有的听众紧紧地征服。这就需要做到“真诚”“真实”“真切”“真理”,我们才能够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
其次,对于我们老师们来说,我觉得三个方面的积累是不可或缺的。毫无疑问第一个积累是文献积累,也就是要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有了长期的比较全面的文献积累,我们才能够做到“得道于心”。做到得道于心非常不容易,它不光是读书,还必须在文献积累的基础之上做到思想积累,只有有了思想积累才能“发明于心”。但是,我还想和老师们特别是青年的老师们强调最后一点——生活积累,只有有了生活积累才能够把你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活化于心”。我们这一代人中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文革”两年,然后上山下乡三年,最后到工厂又干了六年,经过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又重新到大学里面来学习。对于我们这个77级78级的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如饥似渴,而且特别善于以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活化自己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我们怎么去看待重大的现实问题?怎么去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去理解包括我们现在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此等等。我觉得这和我们每个人的这样一种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你有了生活积累,你才能够做到“平常心而异常思”“美其道而慎其行”,所以我觉得这三个积累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我想突出地和大家强调一下,用生活积累来活化我们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
再次,在这个基础之上我觉得我们需要做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究竟要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做什么呢?那就是总书记所提出来的,“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4]22,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过程。总书记在讲话里边说,“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理论创新的结果”[4],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特殊地强调要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说过几段相关的话,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地具有理论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思维能力是需要锻炼和培养的,可是迄今为止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还没有别的办法。他又说由于对于哲学史的不熟悉,人们往往把几百年前就已经被废弃了的哲学命题当作时髦的东西、全新的东西拿了出来。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呢?那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论思维决定了我们怎么样去思考问题。现代科学为我们改变理论思维、提升理论思维提出了紧迫的任务,要求我们去改变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改变那种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改变那种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从而才能够提升我们把握问题的理论的洞察力、解释问题的理论的概括力、研究问题的理论的思辨力和真正地显示理论力量的理论的思想力。所以,我觉得不光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我们全部的课程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确立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思维方式,他们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人才。
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了理论创新的结果。我常跟我自己指导的博士生说,你们毕业都要写博士论文,可是博士论文你怎么写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三点一是“靶子”,你针对什么;二是“灵魂”,你要说什么;三是“血肉”,你说出了什么。而这三点都需要你有极强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一是“靶子”,在于你能不能够发现和捕捉到真实的问题。有的博士生说要写创新点,最后写出的创新点不过是重新梳理,这是创新吗?所以我把博士论文分成五档,第一档是解释原则的创新,而第五档是逻辑关系的重组。看看我们所谓的博士论文,究竟有几篇不是逻辑关系的重组呢?为什么他只能是逻辑关系的重组呢?因为它没有很强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没有很高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他首先就抓不住“靶子”。第二是“灵魂”,针对什么要说这件事。你看看他的中文提要,连针对什么都没有,你说出什么了?“灵魂”是什么?所以我常说一篇好的文章标题一般说来不会超过七八个字,之所以长是因为你没有“灵魂”。我常说一篇文章差不多都应该有正副标题,即使你没有正副标题在你心里也应该有正副标题。副标题是你的论域,而正标题是你的“灵魂”、你的思想。但是看我们的文章,老师写得也好、我们研究生们写得也好,几乎都是论域性的题目。为什么他概括不出思想?我论实践、我论自由、我论平等、我论商品经济,这叫论域,那你的思想呢?所以博士生跟我来谈论文开题的时候,我说我只允许你不拿纸和我说五分钟,我不允许你拿纸和我念半小时。我就问三条:你针对什么?写的靶子是什么?你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叫创新也好、叫见地也好、叫新颖也好,什么想法、什么东西把你的论文整个统领起来?第三是“血肉”,从你的这个“灵魂”出发,要从一些什么角度来谈问题?我说你要谈的时候一定要把纵向的问题横向化,别平铺直叙,说个什么问题都从古希腊一直说到马克思。但是,我们的论文几乎不都这么写的吗?说什么都一样,不光是哲学,其他学科也一样。所以我觉得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
在这个基础上就是总书记所说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提炼出具有原创性的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4]19有一次我在《读书》看一篇社会学文章,他说现在的这个中国社会不是传统的熟人社会,也不是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陌生人社会,而是中国所特有的“半熟人社会”。我觉得眼前一亮,至于说他概括的对不对就另当别论,却极能够启发人去思考半熟人社会。想一想,如果我们能够凝练出一个新的概念,那就会照亮你要研究的那个现实。我们之所以不能深刻把握现实,因为升华不出来那个有启发性、有震撼性的概念。我自己当然不足为训,但是我在1988年、1994年、2001年分别写了三篇文章,题目都是六个字,而且用了同一个句式。1988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1994年我写了一篇文章是《从体系到问题——九十年代的中国哲学主流》,2001年写了一篇文章《从层级到顺序——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向》。我不足为训,但是当时人们都在讨论现代哲学发生革命,到底发生了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呢?我用六个字做了一个概括——“从两极到中介”。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转向了一种中介化的理论思考,这样才有了马克思的实践的转向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的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都是重构体系,到了90年代中期,我认为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从体系意识转向了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来进行理论研究。那么到了21世纪初,当代21世纪的哲学是一种什么趋向呢?是从层级到顺序,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现代哲学的后形而上学。什么叫做后形而上学呢?就是从一种层级性寻求转向了一种顺序性的选择和安排。我们只有能够提炼出具有原创性的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才有可能去重新理解问题。比如说,我们通常都说哲学是寻求本源的,本源就是那个世界的本源。但是,我在许多的文章当中都提出什么是“本体”呢?本体不是一般意义的本源,本体在哲学的意义上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所以,现代哲学扬弃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但是它坚守了哲学自身的本体论追求。当然我这说得有点哲学化了,我也没办法我就是搞哲学的。我想通过这样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精力投放到如何提炼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从而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最后,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才能够去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任务——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4]19只有我们构建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们才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总书记对于如何去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在此我有几点体会:第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守正创新”。第二,构建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前沿性的教材体系。这点我想稍微展开说一下,对于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来说,那就是必须进一步地去强化我们的教科书建设。我们在一个长时期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观念,认为论文不见得人人能写,但是教材人皆可编。所以到提职的时候他不是“著作等身”,而是“教材等身”,这么跟着编一本那么跟着编一本,甚至在评奖的时候都说了教材不在其中,这些行为是匪夷所思的。什么叫做教材呢?教材就是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前沿性的学术专著。什么叫教材?什么叫教科书?文明的传承主要的载体不就是那个教材吗?它怎么能人皆可编之呢?教材应该是最大的大家来写的,因为它不能离开三性:首先它必须是规范的,就是说作为这个学科究竟应该让人家知道什么,他知道这个真实的思想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具有规范性;其次它必须具有权威性,它不是说我的一家之言,而是说我能够大体上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认识的水平;因此最后它又带有了真正的前沿性,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的现实的重大问题。去年是我写的那本《哲学通论》出版20周年,国内的许多的老师们在一起讨论。它同样不足为训,但是,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教科书的建设,应当把它建设成是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前沿性的学术专著,而不能够把专著和教材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好像那个教材可以嗤之以鼻,而专著是一个纯粹的“象牙塔”。不面向学生、不面向大众的专著和只能够做出一种通俗解说的教材有什么价值呢?第三,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钻研的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够像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4]8。前几天要做一个宣传片,让我说一下自己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心得。我写了四句话,想作为我自己的自勉,也是和大家共勉。这四句话就是: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呕心立德树人,培育国家英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8]孙正聿:《领航新时代的理论思维》,《人民日报》第10版,2019年3月19日.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11]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1期.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2期.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1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O月28日第1版.
[18]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8期.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0]《国家领导人谈读书习近平: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211/c87423-24318692.html,2014年2月11日。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