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孙宗伟
【摘要】搞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研究生群体健康成长乃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自创立以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优良的传统和经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努力创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形式3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为贯彻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积极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建设,作出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贡献。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特色
【作者简介】孙宗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9.10.92~96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的调研与思考”(项目编号:19GJJB012)阶段成果。
研究生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科学文化素质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加强与改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既关系到研究生个人健康成长与发展,又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大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就成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刘少奇同志在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说,这个大学“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型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立其他的大学”[1]37。那么,中国人民大学“新”在哪里呢?和其他大学的区别是什么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办学方针,这是以前大学没有过的;二是要把人民大学办成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镇,这两条就注定了中国人民大学从创立的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近些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为了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在充分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模式,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的“三重特色”。
一、共同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思政课定位特色
为了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办学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装起来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从开始培养研究生的那一刻起,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研究生的共同课,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在1951年9月24日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命令第76号文件》中规定,包括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全校研究生的共同课,不仅如此,在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共同课)与基础课、专业课一起构成的研究生培养的3大板块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占比达到30%左右。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后随即也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依然作为共同课被看作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198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考核的暂行办法》,该办法中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作为学位课程,不准免修。”在1985年试行学分制度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正式纳入了学位考试课程,在各专业课程总学分(大约30到35学分)中至少要占2到5学分。从1987年秋季学期开始,为了贯彻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在全校博士生中率先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硕士培养计划中,在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又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学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2学分)两门全校硕士生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这两门课由各系根据自己专业和研究方向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必修课)。2010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意见》,响应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号召,中国人民大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组织授课)(2学分),从“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两门课(由哲学院承担)中选择一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选修课;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一门选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学分)。
中国人民大学不仅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研究生的共同课,即使是各专业课,也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是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些政治性较强的学科,比如哲学、经济理论、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社会学、文艺理论、史学理论等学科,马克思主义也是这些学科的理论基础。老校长袁宝华曾说:“人民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是共产党办的大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我们不仅是把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尤其是社会科学,都无一例外地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纳入到专业课里面去,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2]37也就是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全体研究生的共同课、学位考试课程,而且也是大部分学科、专业的专业课。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要求研究生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专业去学习和研究,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专业政治理论课”。《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考核暂行办法》中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各学科专业硕士生的共同必修课”。考虑到各个院、系、所的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的实际情况,研究生院专门开列了《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马列主义政治课程目录》,供各专业从本专业、研究方向实际出发,制定本专业的政治理论课。
正是由于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独特的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中国人民大学具有独特的双重定位,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共同课的性质同时也带有专业课的色彩。也正是由于思政课这种独特定位,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党在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学校的重要标志”[2]37
二、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内容特色
(一)鲜明的政治性是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的首要特色
讲政治历来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之一。所谓政治,就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大政方针政策。高校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而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这是评价高校思政课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由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大部分在国家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理论宣传或者政策研究工作,在高校、科研机构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中有的会成为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中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有的会成为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有的甚至成为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因此,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思政课必须讲政治,因为它不仅仅是关系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方向,而且关系到领导权、思想理论阵地掌握在谁手里,关系到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决策的重大问题。
研究生思政课必须讲政治,就是要求研究生思政课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用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研究生思政课来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成为了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最大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团队优势,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掀起了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浪潮,并把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运用到研究生思政课中去,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去统帅研究生思政课,去武装学生的头脑。比如,在硕士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专门组成相关领域研究专家,设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内涵以及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建党治党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专题;在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整个课程,把新思想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利用独有的人才优势、团队优势,组织知名专家学者,在全校专门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公共政治课,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高校的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研究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提高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把讲政治贯穿到研究生思政课中去,不仅要注重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有批判性,要注意厘清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对研究生头脑的侵蚀。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挑战,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加大了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分量,增加学生对错误思潮的分辨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学科特色和团队攻关的优势,加大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学术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课堂中去,专门开设了针对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学术性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认清种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占领舆论制高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研究生思政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中国人民大学还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积极投入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去,自觉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做马列主义理论的战士”。
(二)浓厚的学理性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的另外一大特色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是研究生思政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党性;同时也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概括,是由一系列基本观点、原理、方法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因而具有科学性和学理性。马克思主义既是信仰,也是科学,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就自然地要求人们去学习它、研究它。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就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镇”而闻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但拥有全国高校中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下属7个二级学科,而且还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中共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个二级学科。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大学与人文社科相关的一些其他院、系、所,也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在中国人民大学,不仅有全国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体系,更是聚集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和科研攻关团队。这些团队和领军人物,不仅在各自专业、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也是从事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主力军。
此外,根据苏联经验建立起来的教研室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党史党建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各种研究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攻关科学难题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完备的学科体系、大批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精良的研究团队,都为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使得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课充满了深厚的学术底蕴。
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必须注重培养其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因此,研究生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应该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例如,本、硕、博思政课几乎都要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这个问题,但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本科生思政课堂,主要侧重从历史、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用大量的事实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硕士生研究生思政课要更深一步,侧重于透过现象去考察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也就是说,要从逻辑上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规律性,注重于让学生把握这一问题的科学性、学理性,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内化为一种理想和信念;由于博士生是比硕士生更高层次的人才,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讲授和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客观规律性,还要求博士生要把这一理论贯彻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去,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要力求通过学习的过程,训练研究生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达到不断提升、升华自己的目的。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把“又红又专”确立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这个目标决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既要重视必要的政治学习,又要重视业务学习”[2]19。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立德树人,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方向,培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因而具有很强政治性,其意在“红”。具有专业课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由于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去研究,又具有很强专业性、学理性,其意在“专”。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带有浓厚专业色彩的特点,恰恰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特色
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所谓主导性,就是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所谓主体性,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体性主要是通过学生课堂参与互动、自学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主导下,“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读书、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相结合”,特别规定共同政治理论课“由教师进行专题讲授、辅导和对经典著作的介绍”。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众所周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班级大、人数多与教师少的矛盾;课程和教材涉及面广、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中国人民大学采取了专题讲授、团队授课的方式。所谓专题讲授,就是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一方面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设定专题进行讲授。所谓团队授课,具体来说,就是依据确定的专题,遴选在设定专题领域内有深厚研究功底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轮流授课教学,每个专题根据相关内容确定授课人数,一般由2到3位以上教师负责。为了处理好各专题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定期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互相沟通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集体备课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讲授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鼓励启发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起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思政课堂的相关规定,课堂讨论一般要占到授课时数的1/3。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特别重视培养研究生自学的能力,规定“研究生学习基本方法是按照研究生最低要求的参考书目进行自修,讲课和课堂讨论不取消,但只作为辅助研究生自修之用”,这一点也适用于研究生思政课,研究生思政课自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写读书笔记。
在网络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理论、学说,通过现代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从四面八方涌入高校,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之中,冲击着学生的头脑,消解传统思政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面对这种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技术革命对思政课提出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现代网络信息等各种先进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新形式,充分发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技术优势,使用该中心开发的研究生思政课数字化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融合数字化网络教学和线下分享互动研讨式教学两种教学方式,是互联网理念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尝试。
2017年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最新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学习新思想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为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高校活动,凸显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重镇的鲜明特色,在继承以往研究生思政课特色的基础之上,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研究生思政课工作小组,将研究生思政课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统筹管理,举全校之力打造研究生思政课金课,努力把研究生思政课打造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而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又红有专”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血与火的洗礼——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回忆录(1937-1949)(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在神州大地上崛起(上)中国人民大学回忆录(1905-200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