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刘水静 朱洁仪
【摘要】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是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任务的应有之义。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一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目标,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涵养自信的文化心态,培植深厚的文化素养;二要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近代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三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方法,做到应有文化内容的系统融贯、已有文化内容的整合深化、重要文化内容的单科讲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水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哲学博士;朱洁仪,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430072)。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京),2019.10.106~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研究”(项目号:17CKS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国人文化自信心态的百年流变及启示研究”(项目号:15YJC710034)的阶段性成果。
2019年3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这一重要论述点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2]同时,在谈及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他亦多次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等等。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对我们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工作、有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一是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目标,二是要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内容,三是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目标
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肩负特定的政治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兼负文化目标”。[3]概言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或文化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教育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二是帮助学生涵养自信的文化心态,三是引导学生培植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一,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明确提出正确文化观的培育问题,强调要“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4]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谋篇布局时,亦重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5]这一重要任务。文化观指人们对文化和文化现象所抱持的总体观点、根本看法和基本立场,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一种文化认知。文化认知不同于情感上的文化态度或意志上的文化信念,但却是这种态度和信念赖以确立的理性基础。同时,之所以强调正确文化认知的培育问题,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观与政治观、道德观紧密相关。对当代国人而言,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当代价值等形成正确认知,才能真正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政治道路选择背后所具有的深刻必然性,才能真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从而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和信念。因此,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的基本目标。
第二,帮助学生涵养自信的文化心态。帮助青年大学生在正确的文化认知基础上涵养自信的文化心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使命。“文化自信”是十八大以来国内思想理论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习近平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并举,提出“四个自信”范畴;并先后以“六个更”来深刻界定文化自信在其中的根本地位和重要作用,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在2018年8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把“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归结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我们党针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组成部分。[8]文化自信何以“最根本”,[9]涵育自信的文化心态为何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因为文化乃国之魂气,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文化乃民之血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强健民族性格的根本心理前提;文化乃政之精蕴,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构建良治善政的根本价值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青年大学生涵养自信的文化心态,就是要引导他们摒弃文化上的盲目自负或无故自卑,高度认同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发展前景;引导他们“承古强今”“向新而行”,[10]能够礼敬、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从容自信地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坚定不移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征程。
第三,引导学生培植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的根本含义,是“人化”或“人文教化”。“文”本身即指人所应具的一种品格或素养,如古人认为“文,德之至也”,[11]因此,提倡“温恭文雅”、[12]“文质彬彬”[13]的人格修养目标。在此意义上可说,文化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的素养提升工程。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品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担当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他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1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论立德树人问题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15]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素养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致力培植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向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格调、人文素养。概略而言,引导学生培植深厚的文化素养,就是在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养成自信的文化心态基础上,引导他们于思想、品性、才情诸方面达至崇真、向善、尚美的有机统一,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内容
习近平在谈到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涵养培育问题时曾经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6]“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17]等等。这些论述对我们思考、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内容具有深刻启示。从横向的文化结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主要指向文化的核心层,即精神文化要素,包括特定文化形态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从纵向的文化样态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诸多形态。以横向的文化结构为经,以纵向的文化样态为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开展文化育人工作,首要关注的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认识文化现象、洞悉文化本质,树立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加与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内容,如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文化的本质与结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规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还要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下中华大地上激荡的古今中西文化潮流,在理性批判文化虚无论、文化西化论、文化保守论等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帮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熔铸于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科学性、人民性、先进性。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和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遗传基因和精神密码,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当着力阐扬的重要内容。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所要撷取、讲习的精华元素除了以仁爱精神、忠恕思想、诚信伦理、正义理念、俭约意识、报国情怀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之外,至少还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二是乾道变化、阴阳和合的辩证智慧;三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四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变通理念;五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实践哲理;六是存不忘亡、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七是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八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平观念;九是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艺术审美;十是仰天察地、天工开物的科技发明等等。
其三,近代革命文化教育。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开创的近代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习近平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当代传承问题。他说:“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8]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强调“不忘初心”,而红色革命文化就是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初心”、“来路”的鲜活素材。因此,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少年的革命文化教育问题,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一是要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所代表的崇高革命理想;二是要阐发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革命理想而矢志缔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三是要挖掘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国而忘家、精忠为国的忘我革命道德;四是要凸显党和人民在极端困苦条件下永葆乐观主义和昂扬风貌的可贵革命情操等内容。
其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文化,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在继往开来中更好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蓝图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文化育人实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地位,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性教育内容。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要阐释好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即当代中国精神尤其是时代精神的基本要求;第二要解读好当代中国的文化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第三要展示好当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命力;第四要呈现好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鼓舞青年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第五要描绘好当代中国的文化前景,展示未来中国文化发展、文明昌盛的宏伟愿景,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教育内容。那么,我们应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如何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础上落实好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
首先,坚持应有文化内容的系统融贯。文化之为软实力,是因文化乃无形而又无处不有的存在。上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诸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等,并非独立存在之物,在一定意义上,它们不着痕迹地融入于一个社会的政治建构、经济制度、社会规范之中,构成其内在的灵魂和核心。正因如此,习近平在谈及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对应的“四个自信”关系时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因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范畴看似无关的诸多内容时,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入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支撑和文化原理,揭示其所关联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的系统融入和有机贯穿,从而真正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育人使命。
其次,推动已有文化内容的整合深化。考察高校四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可以发现,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相应文化内容均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材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时独辟段落,从基本原理的角度略述了文化的内涵、地位、作用等;此外,教材讨论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时,亦简要论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材先后扼要叙述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的文化主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文化政策及成效等。与“纲要”课教材不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材则相对细致地介绍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理论、文化方针、文化政策等。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材则分别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较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内容,近代红色革命文化中的革命道德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现有文化内容,为我们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基础;另一方面,现有文化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关于文化的论述内容相对简略、倾向于单纯的文化政策和文化举措的列举介绍、相互之间存在轻微的交叠重复等,从而有必要进行整合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有文化内容的整合深化,应注重结合各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进行。其一,丰富“原理”课程关于文化的内涵、本质与作用的论述,将“文化”的概念、定义、本质、结构、地位、功能、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等基本原理层面的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其二,在“纲要”课程中专题呈现近代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内容、成就、价值等,如叙述好红色革命文化中的文化理想、文化精神、文艺情操,展示好当代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力、影响力及伟大成就与光明前景等,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态。其三,在“概论”课程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文化思想、文化理念、文化方针、文化政策及其作用意义等,强化青年大学生对党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其四,在“基础”课程中系统深入地阐述好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中华传统美德、近代革命道德、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进德修业、立己成人。总而言之,“原理”课程突出文化知识与文化理论,“纲要”课程强调文化成就与文化价值,“概论”课程呈现文化政策与文化理念,“基础”课程聚焦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四门课程相互联系,互为一体,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育人实践。
再次,开展重要文化内容的单科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影响广泛深远。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精华,还应概要领略中华先民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化、文艺精华、审美理念、科技创造等,从而能够与诸子百家的先哲互动,与三教九流的思想交流,与经子史集的经典对话。而这些内容远非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所能涵盖。正因如此,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任务。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应由谁来开设?如何建设?我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纳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范畴,基本理由如下:
其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向坚持在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谈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如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这里的道理不难理解:在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开展传统文化的专业知识教育或古代思想的纯粹学术讲述,而是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丰厚养分,充分滋养时代精神教育,更好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其二,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全国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意见要求,从现有学科基础、师资储备等情况看,也唯有在宣传教育部门鼎力支持下历经多年发展而渐成稳定规模和成熟建制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才能有效承担。
其三,从教学积淀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性内容,历来是“基础”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高校“基础”课程和“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积淀,无疑为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掀起系统学习、深入研究、积极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以切实、有效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任务。
注释: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2页。
[3] 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2页。
[5]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8]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
[9]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3月13日。
[10] 沈壮海:《论文化自信》,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3、52页。
[11] [12] 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第476、508页。
[13]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1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1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1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17]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人民日报》2017年1月7日。
[18]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7年第1期。
[19] 《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4月28日。
[2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