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卢黎歌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肩负着培养该学科高层次人才和思政优质后备教师的重任,而学科的特殊性使社会对该学科高层次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期待。高等学校在对当代中国马理论学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上,既对学生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性上有深厚造诣的要求,也对其在改造世界实践能力方面有高标准;在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上,要按照思政优质后备教师的素质要求,重视做好博士生的实践训练设计与实施,提升其实践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后备教师培养;博士生实践能力;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卢黎歌(1953-),男,西安交通大学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710049)。
【原文出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5~10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 ·18讲话),引发了高校和社会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关注。多年来,思政课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关心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是思政课建设存在的短板。这一短板制约着思政教师质量的提升,制约着思政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立德树人,从而也影响了思政课应有的时效性。学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从教师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既要提高现任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升,更要着眼于明天,培养好思政后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简称马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生将有很大比例成为思政教师的主要来源。思政后备教师的素质,不仅关乎未来思政课的质量,更关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因此,马理论学科必须顾及这一社会的实际需要,把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的理念和内容,纳入高校博士生培养工作中来。
一、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在培养目标中的体现
马理论学科博士生教育是我国马理论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设计的依据。尽管我国高校马理论学科在博士生培养目标的表述上各有特色,然而有几条是具有共性的。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三是培养学生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以社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创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高校马理论学科最终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精通马理论,能够胜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思政课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党政群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虽然高等学校相关学科已经把思政课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列入马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中,但是并没有刻意或者突出地将思政教师素质培养在培养目标中予以强调。因而,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思政教师素质培养就可能不会得到应有重视。马理论学科的初心之一,是支撑思政课教学。有专家向教育部建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后备人才支撑”[2]。“习近平总书记的‘3 ·18’重要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如何支撑思政课提出了新的使命、新的要求。应该解决好人才支撑、学术支撑、精品支撑、平台支撑‘四个支撑’,更好地推动思政课建设”[2]。人才支撑在“四个支撑”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就当前形势而言,高校思政课“高水平师资紧缺、现有教师博士比低”[2],马理论学科肩负为学校思政课提供人才支撑的任务。因此,把思政教师素质培养在马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中予以明确,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教师的素质培养一直强调传承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历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这句名言鼓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生民为本的忧患意识、天下视野的价值理想、学术绍承的担当意识、崇高人生的理想抱负,作为一生的追求目标。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连任就职演讲中曾引用这一名言,更使之传播于世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3]高校在制定作为思政后备教师的马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马学科博士生的思政教师素质培养,要与时代、与党和人民对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相一致。2014年的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对教师提出“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4]的四点要求,即后来称为“四有”好老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以及“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6]指出了教育的“五人”工作目标,即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6]。这些要求是对全国的广大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在“3 ·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1];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即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八个相统一”[1]。这“八个相统一”既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向,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6]。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7]从“六要”“八个相统一”到教育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的这些要求,明显要高于其他专业的教师。这既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能够承担起办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素质要求。
把马学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尤其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进行仔细比较,显然前者还有很多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因此,在马学科博士生的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方面,除了继续保持政治性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外,还要提出道德品质、家国情怀、仁爱之心、科学思维、三大视野①、教育引导和传播能力等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在培养方案中的安排
郝清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一书中,陈先达等一批理论大家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该书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马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理论和方法,反映了近年来本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基本上勾勒出当前马理论学科博士培养的全景,在我国马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陈先达先生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生”[8]的观点,对于如何保持马学科博士生鲜明的政治特性尤为重要。陈先达先生在该著作序言中指出,特别要“克服那种‘逃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要克服在毕业论文选题中“重视文本、轻视现实”“重视‘西马’,轻视‘中马’”“重视‘外来’,轻视‘本来’和‘未来’”“追求学术性,回避政治性”[8]。陈先达先生提出的这些倾向性问题,也是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中需要力戒的。许多学者在该著作中就如何读好经典著作,练好内功;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以及问题意识培养;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坚守学术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这对于促进马学科博士生培养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将会起到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该著作没有把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纳入研究视野,所以难免会存在讨论不太充分的领域——博士生培养中通过实践训练达成思政后备教师素质的养成。本文则主要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引起业内必要的关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尖锐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他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10]从理论培养的角度看,马理论学科博士生应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理论品质,包括实践的理论品质。实践的理论品质不可能只在书斋里就能学到,应该在实践中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将其上升为理论,再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充实、完善、提升。实践是理论之源,离开了实践去闭门造车,就会把充满生机活力的马理论,变成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毫无意义的教条。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都是直面时代问题,在回应和破解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10]其中“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在实践中实现的。从人才对未来社会作用的角度看,作为接受马理论学科最高层次学历培养的博士生,应当既是未来社会马理论的坚守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也是将马理论运用于“四个伟大”②、破解时代难题的践行者、操作者、甚至是设计规划的参与者。“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的实际效果如何,思政课是否在“立德树人”[1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方面取得令党和人民、学生和家长都满意的教育实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马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的基本素质和实际水平,尤其是思政后备教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马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的实际水平取决于其人才素质结构。人才素质结构是由几大基本元素组成,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学理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政治素质决定立场方向,思想素质决定理想情怀,文化素质决定内在修养,学理素质决定学术厚度,思维素质决定创新潜质,心理素质决定情感意志,能力素质决定行动效应,身体素质决定精力负荷。基本元素的质量通过不同的定位排列,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人才素质结构。其中,能力素质决定行动效应,说明了能力素质在人才的素质外化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力素质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但更主要的影响在于后天在实践中的培育。
马理论学科博士生的能力素质包含有: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调查能力;分析问题、解释或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透过问题现象、揭示问题本质规律的理论创新能力;表达观点、阐述主张的宣传教学能力;协调组织、规划管理、动手操作的实施行动能力等各种能力之综合。前三种能力主要体现在科研工作中,而后几种能力则属于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或者说是实践能力。
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设计是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保证。其中,实践训练环节设计是否完整、科学合理,不仅牵涉到是否能全面支撑博士生的能力素质培养,还会影响到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甚至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
从培养合格高端人才和思政后备教师的素质结构看,我国高校在马理论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安排,但是力度显然需要加大,不少学科点还存在短板现象。目前,高校从博士生就职思政教师岗位后表现中反映出的问题,就可以窥见一斑。
三、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在培养环节中的实现
“六要”“八个相统一”,及教育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是思政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是与其承担的特殊使命相匹配的,是马学科博士生思政后备教师素质的要求。这些素质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熏陶和知识积淀,更需要实践训练和养成。在培养环节中,高校应安排博士生经历实践训练,此举是胜任未来使命的必然要求。
笔者通过查询中国知网,可知,在学者发表的千余份有关素质与训练的研究成果中,基本聚焦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的训练,鲜见教师素质与实践训练关系的选题及其成果。笔者认为,教师的素质是需要知情意信行过程的综合培养形成的,其中的实践训练是重要的手段。教师在素质培养的过程中,理论熏陶和知识积淀不仅是整个培养过程的起点,还需要情感培养、意志磨炼、信念建立、行为习惯养成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都是与实践训练密切相关的。因此,高校需要在马学科博士生思政后备教师素质培养环节中,高度重视并强化实践训练。
(一)实践训练的基本类型分析
高校培养马学科博士生按照实践所要达成的目标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学术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基本类型。
1.学术实践类型
学术实践的目的在于:一是使博士生进入学术共同体,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为今后的学术生涯奠定基础性的常识;二是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和完整过程;三是学习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技巧,并为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打下基础。
学术实践的主要形态有:科研课题训练、一般性学术论文(俗称小论文)的撰写和投稿训练、研究性学术论文(即学位论文)的撰写训练,以及学术讨论(沙龙)训练。科研课题训练包括参与导师的课题申报及研究全过程(即“实战”训练),也包括作业式的“课题申报及研究”过程(即“虚拟”训练),通过训练熟悉科研课题学术活动的全程,为今后独立进行课题申报和研究打下基础。一般性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投稿训练,通过训练熟悉如何学术刊物上发表理论成果,使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创新得以宣传普及。研究性学术论文的撰写训练,在各学科点是很成熟的训练。学术讨论训练,在于锻炼博士生表达学术观点,进行学术探讨与学术交锋。
从所掌握之信息看,在博士生培养中尽管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和探讨改进空间,但是各学科点对学术实践的重视度相对较高,学术实践的设计总体还是基本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实践类型
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一是锻炼博士生教学和宣讲能力,适应今后教学与宣传工作需要;二是增强作为思政课后备师资的博士生立德树人的意识;三是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答困惑问题的能力;四是了解受教育者特点、熟悉教学规律。
教学实践的主要形态有:课堂教学训练和教学辅助训练。课堂教学训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专题学术讲座、形势政策报告等。课堂教学训练可以让博士生熟悉教学环境和过程,学习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想交流能力,学习如何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中了解教学规律。教学辅助训练,主要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试卷、教学组织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辅助训练可以让博士生初步了解教学过程,在接触学生过程中,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主要关切和困惑。
从所掌握之信息看,在博士生培养中教学辅助训练都有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安排,但是执行不够严格,教学实践目的达成度不高,主要还是把博士生“教学实践”作为解决“劳动力不足”来对待。而课堂教学训练除了部分师范院校以教学实习形式得到落实外,普遍较为缺乏。有的学校以“没有教师资格不得上讲台”为由,不允许博士生参与课堂教学。这个问题不认真解决,培养合格思政课后备教师的目标就会被大打折扣。
3.社会实践类型
广义的社会实践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社会实践即业务课实习或一定范围的社会活动。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一是使博士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意。二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情感。三是体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与不易。四是学习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解答)问题、化解矛盾,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对标、检验,巩固、修正并深化所学理论。
社会实践的主要形态有:观察式社会实践训练和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观察式社会实践训练,主要包括参观、考察、调研等。观察式社会实践训练中博士生作为旁观者,可以对社会各种现象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主要包括“三下乡”、挂职锻炼、讲师团、专项工作(如扶贫工作组、支教)、业务实习等。在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中,博士生直接参与社会的某一项工作实践,可以亲身经历社会工作的复杂过程,感受其中的“五味”,受到的锻炼和教育是难忘的,对社会的认识是深刻的。
从所掌握之信息看,在博士生培养中社会实践较多的是采用的观察式社会实践训练,而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较少。即使采取了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常常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相联系的,培养的目的性不是很明显,时间上多数过短,在经验总结和考核中,重工作成效而轻培养效果。
(二)实践训练的设计与实施
实践训练能否取得实效,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关键在于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施。
实践设计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对标培养目标原则,使实践服务于合格高层次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理论指导原则,使实践服务于博士生的理论创新和能力提升;三是知识关联性原则,使实践服务于博士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行检验、深化、创新;四是渐进性原则,使实践由浅入深,服务于博士生持续性成长;五是深入性原则,使实践服务于博士生对社会现象的肤浅感知深入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六是可行性原则,使实践能够按照预设的路径、方法、进度、目标行进。
不同类型的实践锻炼的设计和实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1.学术实践训练的设计与实施
科研课题训练设计,要依据课题申报的实战要求进行,主要抓住以下环节:根据《指南》,分析自身的学科属性和学术优势进行课题的选择与比较;通过对课题涉及的本学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主要学术成果、理论前沿、争鸣焦点的梳理,分析课题的研究空间和重点,以及可能推进甚至突破的理论创新点;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预设研判,分析预设的内容是否能实现课题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根据课题的选题及理论假设,对研究框架、方法和路线、重点难点、可能创新进行分析设计;课题标书中所涉及的其他事项的分析。科研课题的申报训练,其实也是科研素质的培育过程,应该成为必须的培养环节。
一般性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投稿训练设计,主要抓住以下环节:对学术期刊的研究。不同期刊有不同的风格、格式、选题、栏目,不了解这些特点,盲目投稿录用的可能性大大打折;论文的问题选择和聚焦研究。论文所针对的问题选择是写好论文的基础,应该选择学术共同体成员和社会所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才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问题不突出,或者不重要,都会影响到论文的录用。确定了问题,研究和论述要聚焦,主题要鲜明;论点、论据、论证的相互衔接一致性训练。论点是论文的灵魂,论据是对论点的支撑,论证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桥梁。虽然不同学科点对博士生是否需要发表论文有不同规定和看法,但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的训练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学术实践的必要环节。
研究性学术论文的撰写训练设计,主要抓住以下环节:开题。与科研课题训练内容相似,重点是选题学科属性的把握、理论或实际问题的选择、研究时空范围的确定、对已有研究状况的了解程度、可行性分析、论文的总体设计;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其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否需要调整开题设计等;完稿。整体审核论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重点理论观点的阐释是否到位,对创新点的提炼是否准确合理。
学术讨论训练设计,主要抓住以下环节:讨论议题的确立是否符合博士生培养要求的学术高度和难度;讨论问题的引入与深化;争论焦点的形成;讨论成果的提炼。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术生涯的标志性成果,具有学术里程碑意义。通过学术实践,使其学位论文到达优质水平,固然是目的之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博士生的学术旨趣、引导他们确定毕生的学术研究领域。
2.教学实践训练的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训练设计,主要抓住以下环节:科学教学理念及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对象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状况、主要思想困惑等信息的收集,主要为增强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对所授课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环境的分析把握,这是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前提性基础;教学重点的确立、内容的遴选、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以确保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说服力,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环节和技巧的设计、拟讨论的问题与深入的设计,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亲近学生,增强教学感染力,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教学现场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预案,以确保教学顺利进行;试讲、正式讲授,这是前期准备的实施,也是对设计的检验;课后总结分析,博士生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为步入教师生涯做好实战准备。
课堂教学训练是博士生实践锻炼的重要环节,对于他们今后能否顺利担负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要,导师应该精心指导,全程参与。其中正式讲授、课后总结分析环节,应该邀请教学督导参与、指导。
教学辅助训练设计,主要抓住以下环节:小班讨论,主要培养博士生学会问题导向,从不同观点中捕获思想动态和差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所困惑的难题,从而领悟正确的理论;辅导答疑,主要培养博士生交流对话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参与教学实践的设计,学习如何通过实践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教学组织工作,主要培养博士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不论是作为思政课教师后备军的博士生,或者作为宣传、党务、理论工作者后备军的博士生,通过教学实践,不仅学会了教育教学,提高了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了立德树人理念,领悟了如何通过“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掌握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的本领。
3.社会实践训练的设计与实施
观察式社会实践训练,主要抓住以下环节:确定明确的目的、内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实践有关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参观、考察、调研大纲,预案好实践过程的事务性工作,以保证实践的顺利、安全。观察式社会实践,其核心在于观察,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作为旁观者,在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时,客观因素大于主观因素。但是,观察式社会实践对问题、现象的了解可能比较肤浅,“眼见”未必“为实”,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完全作为调研、分析的依据,还需要有“证据链”的佐证。
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设计,主要抓住以下环节:通过前期调查和访问,了解所参与项目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主要承担的责任,做好信息资料、知识能力和心理准备、制定参与工作方案;根据参与项目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制定解决预案;作为博士生培养环节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阶段性培养目标的考核标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与研究报告的要求和标准等。
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应当成为马理论学科博士生非常重要的培养环节。这对于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情感,深刻了解国情民意,学习处理社会矛盾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观察捕捉敏感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磨炼面对困难挫折时坚韧不拔的恒心毅力,提高与人既和谐相处、又坚持原则的处世交往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基于此,参与式社会实践训练的设计,一定要立足于社会对马理论学科人才的特殊要求,使这一社会实践有别于一般博士生的社会实践。标准要高、要求要严、时间要相对长、环境要相对复杂、条件要相对艰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对这一学科未来高层次人才素质的需要。马理论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将肩负着研究、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未来我国治国理政、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进行立德树人的重任。只有通过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硬的社会实践锻炼,才能使他们今后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处事不惊,定力十足,应对有方;在国内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战中,不忘初心、立场坚定、坚持自信,不辱祖国和人民赋予他们的神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注释:
①参见习近平总书记“3 ·18”讲话中提出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作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N].中国教育报,2019-04-26(07).
[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4]习近平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EB/OL].(2014-09-10)[2019-05-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31746.html.
[5]吴晶,胡浩,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9-05-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19-05-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30/c_1124440193.htm.
[8]郝清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大家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7.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5(02).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01).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