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王伟伟 周仲秋
【摘要】以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为研究对象,仔细分析年度影响力人物的事迹材料,挖掘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五个主要特质,透视其成为优秀教师的“秘诀”。同时,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对研究对象的特质进行分析。提出“年度标兵人物”的卓越特质:思想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完美融合、理论品质与教育品质的相得益彰、科研创新与教学创新的并驾齐驱、社会责任与育人责任的双任并举,以期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特质;代际差异
【作者简介】王伟伟,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周仲秋,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9.10.86~9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基于‘代际差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SZK126)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越来越有利于优秀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和成长环境,大大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了一批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作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代表到底有哪些共同特质,他们成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秘诀”是什么,“50后”“60后”“70后”“80后”优秀思政课教师又各自呈现怎样的特点,优秀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走向卓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文以496位“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为研究对象。2013-2017年在教育部社科司的具体指导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组织发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活动,经过严格规范程序,共推选出496位年度影响力人物,并将他们的事迹材料分年度汇编成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研究主要从性别、职称、出生年代、学校类别、荣誉称号等呈现年度影响力人物的个人基本信息(见表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496位2013-2017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的事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事迹材料的来源是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组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春风化雨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无悔信念芬芳桃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传播真理仁爱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明道·信道·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4本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汇编,以及相关网络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搜集。具体步骤:(1)建立研究对象的数据库,其信息主要包括:获奖年度、姓名、性别、出生年代、职称、高校、事迹材料描述。在事迹材料描述中,相似的语句用相同的表述,比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等统一描述为“关爱学生”,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等统一描述为“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仔细分析数据库的内容,并将呈现的共同特质一般条目编码为C1、C2、C3……C24、C25、C26等,再对这些一般条目进行归类整理,凝练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特质;(2)对“50后”“60后”“70后”“80后”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进行分类阅读整理,提炼关键词,并初步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特质;(3)对50位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的事迹材料进行深入整理归纳,凝练思政课教师的卓越特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特质
通过初步分类、简单编码和归类整理,得到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基本特质的一般条目统计表(如表2所示),表2呈现了基本特质的频数和频率。通过分析并发现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表现出以下共同特质:
(1)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优秀思政课教师的首要特质。优秀思政课教师体现的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他们关注社会思潮,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种种错误思潮亮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现着最深的人类情怀,最具体的家国情怀,最深远的历史情怀。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首先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信仰越坚定,政治就越强,情怀就越深。
(2)敬业奉献的人格特质
“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2](P6)优秀思政课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拥有敬业、热情、真诚、仁爱、奉献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本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过程,更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的过程,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尤其需要超越具体的知识和功利层面的人格影响力。
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所以对思政课教学充满热情,“即使教师精熟于各种知识技能,缺少对专业的热爱与热忱,那么,他也很难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3](P84)因为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所以拥有不断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热情与持久的真诚;因为有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学生观,从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的教育实践来看,思政课教师的学生观如何是决定能否成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秘诀。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真心关爱学生,主动帮助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满仁爱之心,不仅赢得学生的广泛喜爱和尊敬,而且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充分感受到了职业的幸福,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是盘桓心底的甜蜜”。
优秀思政课教师自律严、人格正,他们往往对其他教师有凝聚力,能够组织、参与教学团队,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这也印证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种关系的意义建构过程,如果教师只能保证自己成为优秀教师,无法影响或帮助其他教师成长,也不算优秀教师”。[4]优秀思政课教师往往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是成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秘诀之一,他们不仅善于自我学习与提升,还善于团队合作。
(3)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境界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优秀思政课教师追求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境界,他们十分注重语言艺术,让教学富有语言的美感,“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5](P289)修炼语言艺术,追求语言魅力,形成自身的思政课语言风格,是成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又一秘诀。
学生的困惑就是思政课的教学重点。优秀思政课教师十分注重学情分析,注重调研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困惑,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教学重点。他们往往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疑问,比如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专题访谈,课堂提问,利用微信、QQ、“问卷星”、“微助教”公众号、“雨课堂”等现代交互工具等诸多方式,还有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成立“学生课委会”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困惑,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达到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教学境界。
(4)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
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普遍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两者的互补、互促、互益,并认为好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有好的科研作为基础,否则思政课就容易上成“水课”,只有在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下,潜心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才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尽管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是他们一致坚守不变的教学理念是“内容为王”,而做到“内容为王”的关键是注重科研。年度影响力人物中有63.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9.2%的人主持过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而且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等转载。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优秀思政课教师的重要特质,是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的重要基础。
(5)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积极人生态度
仔细阅读496位年度影响力人物的事迹材料,会被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就充满正能量。有研究表明“太容易激动的、忧郁的、冷淡无情的、爱挖苦人的、玩世不恭的、易受挫折的以及专横跋扈的、死板阴沉或完全消极的、不善于学习的人不适合当教师”。[6]而优秀思政课教师体现的恰恰是相反的特质,他们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上努力探索,不断自我反思和调整,用实践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事迹材料中高频出现的词有“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严格要求”“积极”“勤勉”“履职尽责”“探索”“耕耘”“创新”等,这正是优秀思政课教师言传身教的写照。
2.基于代际差异的特质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一种特殊的代际生态,当前在岗教师队伍主要由“50后”“60后”“70后”“80后”组成,随着“80后”教师队伍逐渐壮大,“90后”渐入职场,高校思政课教师代际差异日益凸显。笔者作为“80后”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群体的代际差异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代际差异理论,处于同一代或同一年龄阶段的群体,在价值观、偏好、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群体特征。不同代群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在呈现共同特质的同时,又体现出不同代群的特点,每一代优秀思政课教师都有时代的烙印。深入认识代际差异,才能更好加强代际交流,才能真正发挥代际优势,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不同代群的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做分类整理深入分析,以关键词呈现不同代群的特点,并做进一步探讨(参见表3)。
从表3所呈现的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关键词可以发现,不同代群之间呈现了语言风格的差异。“50后”优秀思政课教师:德高身正、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忘我奉献,攻坚克难、率先垂范;“60后”优秀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严谨踏实、勇担重任、勤奋耕耘、永不懈怠;“70后”优秀思政课教师: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团结自强;“80后”优秀思政课教师:新颖活泼、真诚自主、善于分享、乐于尝试。其主要原因是其成长背景的差异。“50后”一代,成长时期处于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年代,1978年恢复高考后,极少数人获得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60后”一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度过童年或青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成果逐步显现的80年代中后期,成为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第一代青年;“70后”一代,出生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阶段,当时我国的物质条件依然处于匮乏状态,成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期,历经了其中的震荡,所以,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都具有过渡性、矛盾性的特征,被称为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代;“80后”一代,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也是完全成长在改革开放后思想活跃、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环境中的第一代,还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有着迥异于前辈们的成长环境;而“90后”一代,成长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和发达的时代。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认识代际差异、加强代际交流、发挥代际优势,进而形成良好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生态,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进一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同代群在职业满意度、职业价值感、职业忠诚度、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差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文化建设。当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启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活动,就是加强代际交流、发挥代际优势的成功实践,笔者作为“80后”思政课教师深感受益匪浅。
3.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的卓越特质
思政课教育教学境界的追求永无止境,思政课教师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思政课教师成长的职业化、专业化、艺术化,50位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的卓越特质,可以提供重要启示。
(1)思想魅力与人格魅力完美融合
学生们往往是这样评价影响力标兵人物的:“他的人格力量是最好的影响力”“有魅力的思政课教师”“我永远的恩师”“风趣幽默、妙趣横生,给我们心灵震撼,让我们心悦诚服”“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极强的人格感召力”……学生们的切身感受,彰显的是影响力标兵人物思想魅力与人格魅力完美融合的卓越特质。思政课教师有思想魅力才能真正“以理服人”,有人格魅力才能真正“以情动人”。
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P9)思政课教师思想魅力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且真研究。每一位标兵人物都在自身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住这个核。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认为:“干我们这一行的,要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政治素养,才能在课堂上向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传授真东西”;首都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认为:“讲马列,首先要信马列。”同时,他们还具有传播思想魅力的语言艺术和科学精神,比如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和文学素养,甚至像电子科技大学的戴钢书教授将脑科学研究引入思政课教学,探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之道;他们以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悟感召学生,给予学生宽泛的视野和贴近生活的启迪。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教师自身的气质、性格、品格、学识、能力和风度等因素综合产生的一种强大的个性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8](P164)年度标兵人物由其人格魅力所承载的思想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其思想魅力所支撑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2)理论品质与教育品质相得益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政课教师,只有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处处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P378)的品质,影响力标兵人物在教育实践中使两者相得益彰。他们大多从事思政课教学25年以上,在其教育生涯中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自身的职业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所教的大学生与自身有着越来越大的年龄“代沟”,但是他们的卓越恰恰体现在:不断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设计,而不变的是他们对学生的真诚与尊重,对社会思潮与学生思想的关切,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不变的情怀。
(3)科研创新与教学创新并驾齐驱
影响力标兵人物之所以教学成绩卓著、科研成果斐然,原因在于他们做到了科研创新与教学创新的并驾齐驱。尽管在事迹材料中相关表述不尽相同,但是理念高度一致。他们始终强调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认为教学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学术研究必须以教学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者互补互促互益,才能获得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短了哪条腿你都走不快,走不稳,走不远。教学提供科研以灵感,科研给予教学以底蕴。”[10](P27)教学与科研统一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实践中。
(4)育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双任并举
影响力标兵人物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立德树人、潜心育人而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们努力“把对‘主义’和‘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实践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学理支撑,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提供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揭示、分析和评价的思路,并从中预测其发展前景”。[11](P21)他们积极探索,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宣讲事业中,坚持不懈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最新理论成果创新解读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社会基层,走进乡镇,走进社区,走进学生、教师、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中,用“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与传播方式,扎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到了育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双任并举,走出了思政课教师由优秀走向卓越的坚实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胡惠闵,王建军.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英]登特.教师的个人品质[J].经柏龙译.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蔡汀,王义高,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组编.春风化雨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组编.无悔信念芬芳桃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20年 第一期

2020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增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含量:目标、内容与方法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创新
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论伟大梦想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3C”维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
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质研究 ——基于496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材料的分析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备教师素质培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国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