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黄广友 陈顺琼
【摘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不仅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整体规划本硕博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一体化培养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应注重把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与阶段性培养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一体化培养体系真正发挥贯通性、系统性和递进性的优势,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黄广友、陈顺琼,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9.12.64~68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供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等重要使命,但长期以来,这一学科一直没有自己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构建,而且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了新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1]如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素质人才需要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特点,探索一条符合该学科人才培养规律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的迫切需要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人才。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有重大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纷纭复杂,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来自各种力量的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3]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5]因此,需要大力培养和源源不断造就一大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高端人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才能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第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大批高端人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受重视程度不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解存在偏见,在冷遇面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身学科的信心亦明显不足。由于长期“欠账”,造成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普遍存在专业基础不扎实、理论素质不过硬、跨专业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培养等问题,迫切需要全面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输送高素质力量,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紧要任务。有研究者指出:“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素质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亟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6]统筹推进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建设,是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这一模式有助于培养一大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真正贯彻“八个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二、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全国渐次增设,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学科建设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一,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是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特殊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思想学说,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块“整钢”。从狭义角度理解,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广义角度理解,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基本观点和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包括它的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这一理论,需要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等。真正掌握这一理论,需要一个长时段的、系统的、连贯的、逐层递进的学习与培养过程。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建构“底宽顶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打牢深厚的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特殊要求。
第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设立之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班”学生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其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成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内部的成熟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因此,必须建构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教育部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以培养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为直接目的,从而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探索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又是优选之路。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精尖优秀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时代背景下,许多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方面自主设置免试推荐办法,实行“硕博连读”、“直博”等多种弹性学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做出了许多新的探索。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专业既已设立,如何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探索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势成必然。
第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为不断满足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已发展到80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27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单位。[7]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数量的增加,充分说明该学科的强大生命力,但量的扩张并不等于质的提高。从人才培养结构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上处于一个“倒三角”的状态,本科点发力晚、规模小、专业基础薄弱,硕士点基数庞大,博士点持续增加,导致研究生生源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不得不吸收其他专业的学生;从师资队伍现状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不少学术骨干来自其他学科。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又离不开学科建设。《意见》要求:“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8]这些具体规定,既是培养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才能为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才有坚实的人才支撑;反过来,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必将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指通过一体化的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连续不断的在校学习培养,培养专门人才。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因其贯通性、系统性和递进性特点,更有利于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但是,在过去高校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彼此分割,从贯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研究生硕博连读的制度安排,缺乏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体制机制攻坚,并精准施策,才能真正走出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之路。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本硕博选拔和联动培养的体制机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选拔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在本科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潜质进行校内综合考核,免试推选一部分特别优秀的本科生直接进入本校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特别优异的可推荐为直博生);二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通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查,再次免试推选一部分学生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经过一系列系统科研训练,使学生获得博士学位。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选拔与淘汰退出机制,把素质全面并真正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选拔出来非常关键。从当下对学生的选拔情况看,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博连读机制已经形成,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的推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定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联动培养机制是关键。该机制以本科四年为出发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全面提高”期,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从中发现“好苗子”,选拔其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第二阶段为“提升计划”期,针对成绩优秀的大三、大四学生。“提升计划”是“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可分三个依次递进环节:第一环节,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初步熟悉导师的科研方向并接受相应的科研训练,时间为大三学年的后半期;第二环节,在第一环节科研活动基础上,导师或学生可将某一方面的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时间为大四学年;第三环节,在第二环节科研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后的学位论文选题,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特殊情况下,硕士学位论文也可另外选题),为进入博士阶段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制定严格的退出机制是保障。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进入的人数,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如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人数占本科年级总人数的比例要适度。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淘汰退出机制,使学生始终保持竞争意识,鞭策自己不断奋进。一是在“提升计划”期的第二环节,若发现学生确实不适合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应使其转回普通本科班毕业;二是在硕士阶段,对于不适合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取消其推免博士资格,使其回归硕士生身份,继续跟随导师学习,取得硕士学位。人才培养进出机制要始终保持多阶性、动态性和科学性。
第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整体规划课程目标与内容,构建衔接有序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除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门人才,还要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双重任务在实践中要求“把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普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专门人才成长规律,而且也要探讨非专业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提升的问题。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有的特点。”[9]制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这一学科培养的人才的特殊使命和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看,它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科,是涵盖领域特别多、理论要求特别高的学科知识体系。对于这一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探究,必须加强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整体设计。从认识的基本规律出发,考虑哪些是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应在本科阶段讲授;哪些是高阶性的,须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和掌握,经过通盘考虑和一体设计,方能使本硕博三个阶段的课程做到有序衔接、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得到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但是,现在一些高校硕博两阶段的课程仅停留在为了让学生修满学分的低水平设置上,硕士课程跟本科课程,甚至博士课程跟硕士课程存在简单重复、因人设课的现象,造成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知识体系及其内在的理论逻辑,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三阶段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真正体现一体贯通培养的特点和优势。
本科阶段的课程要重点突出理论性学习,注重宽基础培养的特点,重在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在选修课设置上,又要注意硕士阶段按二级学科选拔与培养的特点,让学生在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学业发展方向时,有充分的课程选修空间,以便为未来发展提供知识支撑。从学校层面,统筹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等机构,协同制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课程,认定课程学分。研究生阶段课程重在“探究性学习”,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导向,依据学生所在二级学科对知识与理论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开设具有一定学科特色的专业课程,注重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对掌握理论的不同层次和对科研能力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基础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突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境界高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
第三,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核心作用,提高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学术水平。导师在学生学业成长和学术训练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要使学生始终在导师指导下成长。在本科阶段,实行全员导师制,新生入学时即在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中选择学业导师;进入大三阶段,通过硕士资格遴选的学生进行师生二次互选,第二次参选的导师应具备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大三阶段的具体指导,主要由同一导师指导的资质优秀的硕士或博士负责。硕士、博士的介入一方面能更好地督促本科生阅读经典、了解学术规范、培养科研兴趣;另一方面,在指导本科生过程中,硕士、博士的学术涵养以及指导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在硕士阶段,以研究生导师指导为主,同时获得导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主要着手于论文写作,尝试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为毕业论文定方向。进入博士阶段,为避免单一导师知识与视野的局限,以本院导师为主,选聘校外或国外高校的导师为辅,实行双导师制,加强横向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第四,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必定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高校要大力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相关学科和专业的联合,携手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人文交流、资源共享的学术平台。尝试构建学分互认体系,每年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针对本硕阶段的学习,开展交换生项目或课程学习;开办暑期学校,邀请国外高校相关学科的学生来校进行交流;为博士阶段学生提供海外研修实习机会,掌握国际学术动态;聘任国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的专家联合培养博士生。
第五,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书斋的学问,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校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比如,组织学生考察红色文化基地,近距离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担任助研、助教,接触本科生教学,为未来教学工作积累经验。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社区,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1][5][8]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5-17.
[6]靳诺.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2).
[7][9]张雷声,顾钰民,韩喜平,佘双好,钟明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笔谈)[J].理论与改革,2019(3).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