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王易 田雨晴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略和实践策略的宏观视野出发,站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提出要把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着眼点,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了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定位,揭示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目标,指明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维度,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和价值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王易(197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田雨晴(1996-),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研究》(京),2019.11.40~4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18AKS020)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全面总结了全国各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硕的培育成果和实践经验,突出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定位进行了崭新诠释,深入阐明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造性地回答了“要不要培育”“培育什么”和“如何培育”等重大课题,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和具体的行动纲领。
一、阐释了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定位
众所周知,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成长之本、民族生存之根、国家发展之基、社会进步之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方向指引和精神根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发表过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价值标准”“民族精神纽带”等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战略。例如,他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它的培育和弘扬关系着社会系统运转和社会秩序维护,它的构建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多次重申,核心价值观作为维系和壮大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作为一个国家凝心聚力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意义和作用的重要论述精辟深刻,对于增进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认同发挥了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新时代要有新风貌,新征程要有新指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坚持,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尽早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遵循和价值引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组成内容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所作的新的定位和表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个新论断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逐渐深化和完善的嬗变过程。从历时性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科学内涵和战略任务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并从文化视角被定位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从意识形态维度将其定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其定位为“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这一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则将其定位为党必须全面贯彻的“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强调。
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基本方略”的高度,是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客观要求和我们党的自觉选择与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质言之,其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历史依据在于,它是由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文化自信中的基础作用、在治国理政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当然选择;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完成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战略安排和决策部署;它是当代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和西方价值观渗透、应对社会转型期主流价值观边缘化挑战、防止与遏制价值观“真空”所导致的精神疾患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它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生活等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深刻反思,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要求、基本经验进行整合化简而在理论上作出的新概括,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历史实践给我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的基本经验、有益借鉴和深刻启示。
应该看到,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面临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挑战日益凸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经济逐利性、竞争性、自发性、自由性的挑战日益凸显,传统宣传管理治理方式面临新兴媒体和媒介的挑战日益凸显,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攻击的挑战日益凸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国家安全形势非常复杂。为主动应对重大挑战、自觉抵御重大风险、坚强克服重大阻力、有效解决重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而从实际建设效果的客观事实来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提出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它在宣示立国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民共识、传播中国观念、明确时代坐标、振奋精神力量、规范人们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确实担当了“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方略”使命。
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基本方略”的高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一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系统把握、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繁荣兴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根基,更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觉,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执政这“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了新境界,在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上更加自信和成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系统认识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提出的重大理论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强调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次将这“24个字”明确规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将其视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功能作出新定位,将其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强调它“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代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核,这一表述在以往是没有的。
总体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入、定位不断科学、表达不断具体的过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兴国之魂”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定位的科学性、认识的深入性和现实的指向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和战略高度。正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本方略”的科学指导下,在这极不平凡的五年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12)
二、揭示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目标
在新时代,要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圆满完成党在新时代“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培养和造就“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判断和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关系着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培养一代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内核和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毛泽东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他那里,“新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摆脱旧式分工束缚的“社会多面手”,应当做到“亦工亦农”“亦文亦武”。他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他认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得到德、智、体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邓小平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次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提出“三个面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增强全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发展教育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这就从更高层次、更多方位、更宽视野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取向和重大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释了“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其一,必须具备“当代中国精神”,即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为当代中国人民创造宏伟功绩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时代新人”,必须把先进精神和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人的素质、转化为自觉行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继承和发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生机,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二,必须“有理想”,即坚定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科学、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时代新人”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共同理想不懈努力,要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树立高远理想和坚定信念,争做历史眷顾和人民青睐的坚定者而不是犹豫者、奋进者而不是懈怠者、搏击者而不是畏难者。其三,必须“有本领”,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过硬的能力本领。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向书本和人民学,做到勤学笃实、持之以恒、学思并重、刻苦钻研,锻炼自身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硬本领。其四,必须“有担当”,即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时代新人”必须担当在先、奉献在前,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最前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敢于同各种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其中,具备“当代中国精神”是“灵魂”,“有理想”是“关键”,“有本领”是“前提”,“有担当”是“保障”,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点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5)这一目标是教育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有机统一,既有效回答和科学解决了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又深刻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培养“时代新人”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着眼点,而“时代新人”的重要构成主体则是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青年工作寄予厚望。2014年,他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就鼓励青年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6)。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7)。他勉励广大青年树立并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为了实现中国梦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无悔于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青年是民族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必然成为引领时代前行的生力军。赢得青年,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是关乎民族复兴大业成败的关键工作,是保证民族复兴大业经久不衰、万古长青的根本保证。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行动遵循,并大力推广到全社会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时代新人”思想,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与国家、民族、社会、教育、个人等层面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党的伟大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其理论贡献集中表现在:其一,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时代新人”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涵要求,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旨归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体现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当代中国精神的科学思想拓展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要求。其二,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重大问题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提出,实现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目标向“五位一体”总体目标的跃进和提升,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的基本内涵;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问题上,“时代新人”思想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和个体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在“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和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而“时代新人”思想扩宽和提升了这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其三,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时代新人”思想在人的社会关系、知识能力、素质、个性、人格、个人价值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真正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望又可及的根本追求和现实目标,使“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在21世纪的中国不断得到生动展现。其四,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时代新人”是“四有新人”目标的具体化,意味着构建教育引导机制、开展实践养成活动、完善引领制度都要围绕这个总目标、这个新要求、这个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来进行和展开。
三、指明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维度
当前,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不少难题和挑战,具有不少阻力和风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引领作用,拓宽其培育渠道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深刻地指明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和路径遵循。
其一,从路径机制维度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多管齐下、多方并重。首先,要重“强化”。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在这里,教育是前提,必须了解和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教育和宣传,进行必要的“灌输”和“渗透”;实践是关键,开展讲究实效的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只有人人践行、不懈躬行,做到知行合一、实践养成,才能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制度是保障,必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运行动力机制、教育宣传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物质保障机制、约束监督机制、检查考评机制,规范选拔制度,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其次,要重“引领”。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坚持继承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创建的革命文化,更要不断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三大引领作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最后,要重“融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多领域,实现“人员”的全覆盖、“领域”的全覆盖、“过程”的全覆盖,“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8),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二,从培育主体维度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全体、抓“关键少数”、抓基础、抓“早”抓“小”,以党风、学风、家风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19)。一是要坚持全民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人人都是参与者、践行者、筑堤者。要推动全社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明程度普遍增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二是要坚持干部带头。党员领导干部是团结带领人民展开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和实践程度、对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解决程度,直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要自觉补精神之钙、铸党性之魂、稳思想之舵,自觉树立和提升自己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摒弃那些“与己无关”“只说不做”“做群众尾巴”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三是要从家庭做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论时代条件和生活格局怎样变化,都要始终抓好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作用,把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形成社会主义的家庭文明新风。四是要从娃娃抓起。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远大的志向脚踏实地地前进,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要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打牢思想之基、价值观之基。发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的作用,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其三,从传统文化维度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补和涵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思想源泉,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关系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维、人文底蕴、思想理念、道德规范、政治智慧、艺术情操等,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和有益启迪。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诚信、德行、正义、和合、大同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结合时代背景和建设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
其四,从思想道德维度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提高人民思想修养、道德水平、文明素质,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道德力量是国家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因素,对于夯实当代中国精神的思想道德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2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通过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深化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崇德扬善的生活目标和价值导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和心灵依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是多方面的,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等维度做了深刻阐述。这些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的局势环境,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深刻分析了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系统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任务、宏观战略部署和具体方法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把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党的历史使命充分结合起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理论、新部署,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是我们党在系统把握党情、国情、世情等客观要求下的自觉选择与经验总结,是建立在深入思考、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传统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繁荣兴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思想根基,为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科学指导和价值遵循。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3、168页。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23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32页。
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3页。
⑩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0页。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页。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8-399、226页。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7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72页。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江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5]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6]戴木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6期.
[7]王炳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求是》2018年第4期.
[8]包心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期.
[9]黄蓉生:《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论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