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王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指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努力方向。一要强化选聘培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有信仰;二要严格内容规范,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讲信仰;三要优化评价体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心树信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信仰
【作者简介】王军,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版,2019.11.64~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研究”(18Z103)、武汉理工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支撑研究”(w2019151)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项要求。[1]其中,“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掷地有声又意味深长的科学论断抓住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因素,指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努力方向。
一、强化选聘培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有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因为有信仰才愿意讲信仰,有信仰才敢于讲信仰,有信仰才能以无比的热情传播信仰,为此要强化教师队伍的选聘和培养。
值得肯定的是,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坚强的学科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硕士、博士开始大量补充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些青年教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感受着祖国的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同时接受了少则两三年多则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绝大多数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对党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够忠实地履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因而是一支能够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生力量。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队伍在培养、储备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短缺,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硕士、博士数量还不足以完全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有鉴于此,教育部自2018年开始启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及完成新老交替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当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最为关键的是要盘活存量,注意培养。一要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目前,不少高校都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由于这些兼职教师都有本职工作,能够用于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精力相对有限,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队伍纳入培训计划,从各方面予以保障。二要对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加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学科发展、学术创新、产出科研成果等目的出发,也愿意招聘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优秀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队伍的缺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科班出身的教师要讲清楚、讲透彻有关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为此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这样一个培训,既帮助他们补齐知识理论上的短板,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三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制度、措施,避免有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反复参加同类型培训,有的教师长时间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特别是在全国、省一级培训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出发,严格培训学员的推选。令人欣喜的是,最近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面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周末理论大讲堂”活动,可谓抓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的核心问题。
二、严格内容规范,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讲信仰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讲政治、不讲信仰,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讲政治、不讲信仰,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说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兢兢业业,努力向大学生讲清楚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但是也有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涉及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时存在少讲或者不讲的现象,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空心化”“肤浅化”。究其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教师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难以讲清,因此只好不讲或者一带而过;有的教师对党缺乏深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政治制度、政治模式缺乏信心,不能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所以不讲;有的教师谨小慎微,责任心、使命感不强,既然有关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反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出现政治方向问题,那么回避问题、避免麻烦的最好办法就是照本宣科、不谈政治、回避现实、只唱赞歌;有的教师觉得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在教学中会过于严肃、沉重、枯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是刻意迎合学生口味,只讲一些轻松有趣的问题。
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政治、讲信仰,除了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功底,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规范,确保有关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在教学中不遗漏、讲透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在讲第二章第二节第一目“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时,就应该在教学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回应“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讹传;在讲第三章第二节第二目“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时,就应该在教学中着重讲透“为什么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廓清某些割裂甚至故意对立的思想迷雾;在讲第六章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时,就应该讲清讲透“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澄清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讲清楚的问题,既需要紧扣教材,也需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能只是教师个人的判断和好恶,而是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其中,集体备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将集体备课抓好抓实,在集体备课中共同商议、确定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讲清楚哪些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同时细化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教学举措,并纳入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如此通过集体的智慧、严格的制度、具体的措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敢讲、愿讲、善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最后,教育部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结果以及当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和社会思潮,对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提供一份参考指南,要求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重点内容并加强督查,同时组织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制作精品视频、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等教学辅导工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政治、讲信仰提供切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三、优化评价体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心树信仰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而这也是评判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优秀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如果偏离了“树信仰”的根本任务、核心目标,即使搞得热闹非凡、花样繁多,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应该说当前在教材使用、教师选聘、学时安排等方面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但是依然有许多因素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悖论现象。一个基本共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尽管有自身的历史逻辑、发展规律以及多方面的现实考虑,但其“首要任务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2]。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得益彰,然而学科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课程建设的投入和空间。由于学科建设在论文数量、科研立项等指标方面更容易立竿见影,并且事关学院发展和教师前途,因此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特别是在面临新一轮学科评估的情形下。相较之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不容易凸显和量化,且对教师而言评聘职称最关键的指标还是论文和科研项目,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容易停留在口头重视的层面,以致出现将学科建设等同或代替课程建设的倾向。
第二,职称评聘政策不够科学合理抑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投入。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审政策方面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评单列,而是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一视同仁,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在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下隐藏着巨大的不平等。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为例,在2019-2020年的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有21种,不仅远低于经济学(70种),还少于政治学(37种)、教育学(37种)、管理学(36种)、历史学(30种)、法学(24种)、语言学(24种)、艺术学(23种)等学科,且不论综合社科期刊和高校学报中文、史、哲、经、管、法等栏目设置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少。显而易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庞大规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极不相称。在高校普遍将CSSCI期刊论文作为评职条件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发表论文方面更为艰难,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椒”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科研。由于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是两种不同的问题取向,加之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投入对教学的支撑辅助作用十分有限。
第三,过分推崇“慕课”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实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空间,使教学更具时代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努力方向之一。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为判定一门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的情形下,有些高校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加入“慕课”建设,似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了,为了推动教师参与“慕课”建设的积极性,有些高校甚至将其纳入职称评聘核心指标,于是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埋头钻研“慕课”技术,努力成为“慕课”专家,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无疑是舍本逐末。有学者就指出,“慕课”并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投入。[3]
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各种不适宜不科学的学术评价、职称评价、教学评价、人才评价中解放出来。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清理活动可谓切中时弊,但也只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总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学内容规范、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才能真正“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落到实处。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会得到极大的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3]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