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张宗兰
【摘要】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关键在教学内容上挖深讲透,寓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为一体,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习近平“不忘初心”的系列论述,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方式。此专题课教学须讲好以下四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的时代背景;中国近现代两大历史任务体现“不忘初心”的本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蕴含着“不忘初心”不同的时代内涵;“四个选择”是“不忘初心”的底线持守。
【关键词】“不忘初心”;初心和使命;“纲要”课教学;时代内涵;底线持守
【作者简介】张宗兰(1986-),女,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0)。
【原文出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呼和浩特),2019.11.90~99
【基金项目】2019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不忘初心’主题教育实践理路——以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为例”(GXDJ2019B030);201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型生态城市视域下的雄安生态文化创新”(2019040305005);201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育人机制研究”(SK201804)。
近些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给思政课带来新气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1],这对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层面提出了要求。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关键是在教学内容上挖深讲透,寓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为一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魅力。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2019年6月,习近平在“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第十五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3],要在新时代牢记初心和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不忘初心”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和从严治党根本性问题的深层理论思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界围绕“不忘初心”提出背景、内涵、理论基础和时代价值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融入“不忘初心”的研究付之阙如,本文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实施“不忘初心”专题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践路径做一点探讨。
一、“纲要”课实施“不忘初心”专题教学的价值依归
“纲要”课的课程性质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历史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要把历史叙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政策相结合,突出思想性。“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课教学如何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何推动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转换,以“不忘初心”为专题统摄2018年版“马工程”纲要教材,能够提纲挈领抓住“纲要”课的重点和主线,突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使得当代大学生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主线和本质,明确“四个选择”,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一)“纲要”课实施“不忘初心”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1.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376故应抓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称“三进”)的契机,抓住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个主战场,把“不忘初心”融入“纲要”教学作为推动“三进”工作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不忘初心”融入“纲要”教学,有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史和国情,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总之,“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2.消解教学中“不忘初心”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的困境。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教育界同仁做出了很多努力。十八大以来,学者探讨较多的是将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品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比如在纲要教学内容中“如何体现及如何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5]48等,但是“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程的深度不足。从教学来看,教师对于“不忘初心”停留在呼吁层面,课堂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对其时代价值、本质、时代内涵缺乏深刻阐释。教师教的不足必然影响学生学的效果。从学生的认知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不忘初心”的认识流于概念化和表面化。笔者曾在教学中与大学生访谈对于中国共产党初心的认识,多数学生一知半解或语焉不详,极个别上过学校党课的学生能够机械的记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结论。
“纲要”课实施“不忘初心”专题教学,可以消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的困境,使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为具体,有历史纵深感。同时,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的论述不仅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两大历史任务、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四个选择”一系列问题的关键节点。
(二)“纲要”课实施“不忘初心”专题教学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由不同的课程构成,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此每门课融入“不忘初心”的内容和路径有所不同,“纲要”课以历史为基本叙事和研究内容,“不忘初心”蕴含了历史观,使得“纲要”课开展“不忘初心”专题教学具有可行性。
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6]508,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谈到对社会历史的观点和认知,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层思考。习近平多次提醒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作不能忘、不能丢的立身之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7];在纪念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回顾中国近百年的苦难辉煌,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8],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寓于“努力创造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9]当中。以现实为皈依,以史鉴今,习近平正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阐发了“不忘初心”思想,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折射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初心”,正如学者指出,“如果说,中国古代史构成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的深层底色,那么中国近现代史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源头和始发站,而中国共产党历史则是形塑当代中国的直接力量。”[10]17习近平对历史高度重视,“不忘初心”重要论述蕴含了历史观,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融入“不忘初心”是逻辑的必然和应然。
二、“纲要”课开展“不忘初心”专题教学的实施路径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应对“不忘初心”的时代意蕴、本质、时代内涵和底线持守进行深入的历史透析,在深刻把握“不忘初心”精髓的基础上,与“纲要”教学中必须讲清楚的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两大历史任务,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进程,“四个选择”进行一一对应,方能做到与“纲要”教学的无缝对接与浑然融合。在此基础上,将“纲要”课划分为4个专题。
(一)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的时代背景
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需具备长时段的纵深洞察和世界历史的横向视野,将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放置于17和18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中去考量。在1840-1949年的110年里,中国的历史如同高山滚石般被打上“革命”的烙印,皆因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位置与生存发展诉求之间的巨大张力。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1]6“‘漫长的19世纪’总体上看来又是欧美列强的军事暴力和金融垄断支配世界的世纪”[12]257,资产阶级按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一个严重失衡的畸形世界,东方服从于欧美资产阶级的控制和统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了严峻挑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13]2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能否实现伟大复兴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夙愿,无数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挽救了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开创了充满生机和活力、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近现代中国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讲授“纲要”课时,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时代意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承接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一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国救民的潮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承继了前人未竟的事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的侵略,既有中国军民对西方侵略的武装抵抗,更有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觉醒、思考和探索中国如何实现救亡图存,如何振兴中华。无论是农民阶级以均分天下土地改造社会的纲领、地主阶级兴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是推行的君主立宪制度改革乃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权,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就是一部“保国”、“保种”、续写中国文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随着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实践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肩负起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心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历史起点。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做成了许多以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大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4]15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4]15我们依然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长征中,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全党必须准备复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4]15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责任在肩,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伟大复兴的使命,方能继续前行,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二)专题二:中国近现代两大历史任务体现“不忘初心”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体现了人民的维度和民族的维度,需要放置到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去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需要跟学生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为关注视角。民族与人民是集体与个体的统一。民族国家是一种必要之善,人民个体利益的实现需以民族国家的集体利益为前提。如果没有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人民的解放和富裕就无从谈起;民族独立走向富强的进程,始终以人民为奋斗主体。归根结底,两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为了人”和“依靠人”的价值本位,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共产党宣言》初心使命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5]5,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立场”[15]6,为“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异化,实现人民解放、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15]9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近代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是同步的。
在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中,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实现。在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过程中,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要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在第一大历史任务中“解放人民”,在第二大历史任务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初心和使命,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归结为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出发,体现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同时肩负着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使命。在讲述中突出近代两大历史任务反映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本质,即“为人民”的价值取向,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个长期历史任务,现代化必然经历革命、建设两个阶段,必须以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为前提。
(三)专题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蕴含着“不忘初心”不同的时代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忘初心的历史。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有着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涵,既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又有其各不相同的具体内涵。”[16]135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历史任务的改变,因而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内涵颇具革命色彩,具体表现为暴力的阶级斗争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及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的社会变革,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无论是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国家统一,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领导各族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从战略高度谈党的初心和使命。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申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制定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体现了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推翻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取得抗日战争、美国扶蒋反共的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1949年到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内涵是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穷二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正是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讲要“消灭私有制”,毛泽东讲“不能病死人不能饿死人”。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而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改变了社会性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不忘革命初心,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和社会主义改造、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56年年底到1978年12月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党对国家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党和国家做出当前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判断,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由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绩和错误交织,在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内涵时,要把握主流和本质,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成绩要讲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总体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家事务中积极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在探索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例如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论十大关系》中的若干原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等,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9年的主题和主线依然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的历史。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错误要讲透。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左”倾错误,是否表明党忘记了初心和使命?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错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苏联不同,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是一个“总体上经济文化依然落后、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探索。与此同时,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党和领导人决定不能照搬照抄苏联模式,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然是探索,难免不会碰壁、触礁。此外,考虑到1953年朝鲜战争接近尾声时的国际环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估计:“世界战争大体上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可能的。必须抓紧这个得来不易而仍充满变数的历史机遇,把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大步向前推进。”[17]826从解放战争历时三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三年完成、抗美援朝两年零八个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改造三年完成,这一系列的“三年”,给了党中央和领导人以极大的信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迫切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加上受到国际“和平竞赛”的影响,在建设速度问题上出现了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错误。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是因为共产党人忘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而是党的领导人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进程存在偏差,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认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公有化程度大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即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对于“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左”倾错误,更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基于对“江山永不变色”的初衷、永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持守,按照苏联模式的基本原则“来变革生产关系,并以此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又落实于阶级斗争。”[18]35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依然把它看作是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着,对它表示信任并寄予希望”[19]271。可见,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和为民族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3.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和新时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期,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教学中,揭示改革开放时期“不忘初心”的时代内涵,既要讲清楚开启改革开放的特殊国情,又需要关注十八大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注定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依然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忘初心”集中表现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立的目标,但是随着“左”倾错误的发展,毛泽东把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攻看成是主要矛盾,把“阶级斗争”作为“这一时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方式。历史的悲剧就在于,毛泽东主观上是要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18]37,结果适得其反,社会主义建设遭遇重大挫折,十年间“我国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20]231,“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21]115。人民的福祉如何实现,民族的未来走向怎样发展,这些课题拷问着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初心”。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党中央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22]13,重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既解放了思想又统一了思想;“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22]13,明确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重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要“抢时间”抓住机遇搞现代化;果断做出了“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领导全国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事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必须看到,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问题不比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少,改革开放行至“深水区”摸不到可以“过河的石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得利益的“藩篱”影响着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以及消极腐败的危险,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共产党重任在肩、务必战胜风险和考验,最关键在于“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3]19,继续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总之,由于中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和时代责任,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被夸大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既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又始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为基本方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
(四)专题四:“四个选择”是“不忘初心”的底线持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底线”一词,“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武器”[25]1。“在实践中充分释放底线思维的方法论力量”[25]4,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坚持底线思维,必然坚持“四个选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条件下秉持“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纲要”课教学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底线、政治底线、方向底线和动力底线。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不忘初心”的思想底线持守。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怎样“不忘初心”?务必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理论指导,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思想底线持守。在“纲要”课教学中需要向当代大学生讲清楚,“不忘初心”的思想底线持守源于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何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思想,能够成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武器呢?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5]482“五四”时期,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乃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渐次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艰辛过程,但是西方思想和政治方案与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中国先进分子渴求新的救国理论;欧战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衰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对照,先进分子学习先进理论的目标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东方俄国的共产主义;五四运动的历史契机中,中国工人阶级从自在到自为的革命斗争迸发出改变社会的力量,如何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内在的政治需要。正是“五四”运动后,在和诸多“主义”的比较推求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中国的革命实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战争问题,但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不再是旧式的农民战争。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立在连上,实现了在思想上建党,构建了军队“为谁而战”的革命理想,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领导下的军队才能在物质条件异常艰苦、革命环境异常艰险、革命任务异常艰巨的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馈投身于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革命实践,最终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建设实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忘初心”的思想底线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际和时代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讲新话,但是邓小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面对“四大风险”与“四大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的思想底线,必须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忘初心”的政治底线持守。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忘初心”的政治底线持守。《共产党宣言》中号召“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纲要”课教学中,需要向当代大学生讲清楚,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忘初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政治底线。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指导;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我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时机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二,中国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是按照列宁式建党原则组织起来的革命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26]3,但是两党有不同的政治理想和意识形态,必然存在竞争甚至斗争。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由抗战时期合作关系走向冲突对抗,这时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革命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格局,也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谁居于领导核心的选择,要么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关系,要么国民党领导下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政治结构的选择。历史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受到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真诚拥护,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三,在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政治底线,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坚持党领导一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党建设好,既要坚持思想建党,更要制度管党,不断推进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3.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忘初心”的方向底线持守。“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7]2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方向选择既有理论渊源,也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后的现实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在中共一大上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纲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最低纲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此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的目标未曾改变过。“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别的道路,这不是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才选定的,而是早在中共成立时就已经选择好了,而且这种选择在我们党领导民主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直坚持从未动摇过的。”[28]160-61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也是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从国内环境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时,国内经济基础仍然极为薄弱,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只有28%,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状态下,中国共产党既要肩负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又要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给予极大关注,个体农业只有实行互助合作,才能使广大农民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又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农村剩余。考虑到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抗美援朝的胜利美国已把中国作为“眼中钉”采取封锁遏制政策,中国地处于美苏冷战的“中间地带”,必须不能“骑墙”,只能选择“一边倒”;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示范效应,以及对中国建设事业的援助,促使中国选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在教学中需要使当代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坚持了“不忘初心”的方向底线。尽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中有很大差别,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无论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怎样展开,全面社会改革都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是以不偏离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29]15
4.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是“不忘初心”的动力底线持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事业,归根结底在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寻,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成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来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动力底线。
在“纲要”课教学中,需要向大学生明确,尽管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新时期做出的,但是改革开放的事业“始于毛、成于邓”,并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接力奋斗中不断发展的。其一,改革开放前,形成了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1956年年底,中国在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吸取了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探索的是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经济体制的关系,从过渡时期一味对苏联的模仿到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和超越。其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继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大跃进”欲速不达,经济发展不进反退,千万农民对于“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热情不减最终付诸一纸手印,邓小平顺应人民的意愿,以大胆改革的精神破除了对领袖个人的迷信和崇拜,打破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僵化的认识,才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其三,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破除了要解决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昭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思想僵化、停顿倒退,决不能故步自封、闭关自守,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9-06-26(1).
[4]习近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年12月7日)[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林子荣,宋俭,潘婷.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基于CM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27(1).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11月23日)[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en/GB/n1/2018/1123/c1024-30418692.html,2018-11-23.
[10]杨凤城.谢春涛.以史鉴今砥砺前行——习近平历史观述论[J].毛泽东研究,2018(6).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纪念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2]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第3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汪青松,鲁明川.《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使命接力[J].江淮论坛,2018(6).
[16]张梅龙,杜早华.“不忘井冈初心,牢记历史使命”理论研讨会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17]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8]袁红.论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忘初心”与“继续前进”[J].学术论坛,2016(9).
[19]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0]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26日)[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4月15日)[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李君如.既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又一切从实际出发“富起来”的大逻辑: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J].人民论坛,2018(32).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古荒.底线思维之方法论探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J].学术研究,2018(11).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