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高奇
【摘要】以抓重点、破难题为关键环节的重点难点教研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在课前通过规范程序、运用科学方法确认重点难点问题,研究重点难点问题,以重点难点为要点设计教案;在学中或课中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解决难题,并围绕重点难点讲通弄懂其他内容,回答随堂遇到的问题;在学后或课后进一步研究、思考、修正重点难点问题及讲解路径。要有力应对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教师需要在提高业务素质上下功夫,既重教又重研,教研互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有效落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取得成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9.6.112~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问题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SZK083)的阶段性成果。
自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10方案”实施以来,为培养硕士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素质,作为一门新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的教师,在把该课程大纲转化扩充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几年来,课题组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确认、解答及其在方法论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课堂实践和理论思考,以期对该课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在教学中引入重点难点教研法的背景和依据
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1](P11)研究生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后备力量,通过方法论课程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并用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不断前进,这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开设这门新课的最初几年,却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缺教师少教材,其次是内容多课时少,再次是课堂大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这一系列挑战,各级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出台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经过多年的调整适应,教学工作越来越规范有序,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这门课教学存在的个性问题,特别是内容多课时少、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依然存在,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要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本课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从重点难点问题研讨和解答入手,探索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以此为关键抓手提高教学质量,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方法论上所体现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把这些观点和方法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本课题的思路和做法是,按照学前或课前、学中或课中、学后或课后的不同教学阶段和周期,通过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手段,确定本课程各教学单元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然后分步骤、分层次、分对象,用适用方法加以解答,以便扎实快速地掌握教学内容,再通过反馈修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问题关涉教学内容的基础部分和核心部分,是各教学单元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掌握各章节内容的关键抓手,学懂弄通了这部分内容,通过知识关联、逻辑推演和实践应用就容易按一定步骤掌握各章节的其他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扭住关键,在重点问题的解答上多用力,并以此作为解决其他层次问题的出发点和突破口,通过让学生掌握重要内容来带动对其他层次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的重点问题和次要问题是由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主导性决定的,而难点问题则是在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产生的,与内容的复杂性和表述方式、教师讲解水平和方法、学生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教学环境等因素有关,每一部分内容都可能出现疑难问题,本课题所确认的难点问题一般是多数学生共同遇到的疑难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疑难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困惑点又是兴趣点,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布置有关疑难问题的课后作业,利用对疑难问题的破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困惑的解除加深对课程内容层面的理解。当然,能够随堂解答学生提出的难题也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考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学习、加强研究,按照“六要”标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二、如何确认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重点难点问题的确认是实施该教研法的起点,一般在开课前(学前)通过大规模的调研和专家评估来完成。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也可借鉴其他教学团队的调研结果,在学前或上课前(课前)结合自己的教研经验加以调整和修改,构成本课或某章节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一般来说,重点问题相对固定,疑难问题依前述几种情况会有变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要在下课后(课后)、本课程结束后(学后)进行分析、思考和修订。
本课题在设计问题时,以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蓝本,以教学团队的授课内容为参照,将其内容逐级分解与细化,凝练成问题,构成覆盖大纲内容的备选问题集。这些问题再经过两次研讨会与会省内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和有关专家学者的评估修正,构成调查问题集。然后设计编制成包含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的调查问卷,送发或寄往抽样高校让硕士生填答。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47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拟订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为了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课题组和教学团队又以2018年版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蓝本对此前的调查问题集进行了调整充实,设计成教师版问卷和学生版问卷后,送发或寄往抽样高校让“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和硕士生分别填答。这次调查回收教师版有效问卷87份、学生版有效问卷906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拟订了重点难点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本课题组建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各部分重点难点问题如下:
导论
重点问题: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有哪些?2.如何全面把握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难点问题:1.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2.如何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1.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2.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难点问题:1.如何理解从实际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2.为什么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1.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何指导意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系统的划分?
难点问题:如何运用开放性原则分析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问题?
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1.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2.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难点问题:1.如何用阶层分析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2.如何正确理解阶级分析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
难点问题:1.如何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坚持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2.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
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2.如何理解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难点问题: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2.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出发,谈谈你对社会共同体的理解?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重点问题: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2.社会认知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难点问题:1.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与“考察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2.如何理解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重点问题:1.谈谈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2.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难点问题:1.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世界视野?2.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三、通过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几个建议
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是讲好学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关键环节,调查发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水平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因素。下面结合调研结果和我们长期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提出如何通过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几个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让硕士研究生学懂弄通重点难点问题
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或结合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转化引申和灵活运用。在课堂上,除了要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外,我们发现世界观转化教学法、专业案例教学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体性、积极性,更有效地理解和解决方法论重点难点问题上起着独特的作用。
世界观转化教学法就是通过内在联系将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将理论和观点转化为方法,如“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可以转化为“矛盾分析方法”,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可以转化为“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在讲授每种方法时,可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将这种转化的逻辑关系和实践关系及其条件搞清楚,这样一方面通过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机制实现了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内容与本科生阶段的理论课内容的衔接,促进了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建设和螺旋式推进,另一方面加深了硕士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既体现了不同学段的特点,又坚持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专业案例教学法要求把专业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选择研究生所在专业的典型案例,特别是结合该专业发展史上的典型事件,剖析方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加以阐释评说,分析成败得失的方法根源,围绕问题,展开交流讨论,通过相互激发思考,解决疑难问题。这种讲法实现了方法论课与专业课的互通,拉近了研究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2.新增重点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深化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整体认知
调查发现,许多研究生在开放性问题部分提到了解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创新方法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这首先就要求研究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较清晰的认识,对研究的程序和步骤、方法的运用、计划安排以及各种规范和要求有较全面的把握,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怎样对待科学研究。在大纲中增加有关科学研究过程的内容,能使研究生从整体上熟悉科学研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艺术,提高科学研究的规划能力,增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信心。
科学研究的目标在于创新。习近平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1](P24-25)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课程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发挥好本课程的作用。作为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生都通选的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可以利用好这种优势,增加与创新方法有关的重要内容,让研究生知道什么是创新、如何进行创新、怎样对待创新,以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富于创造活力的人才。
增加新的重点内容,讲解时就要占用一定的课时。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相应减少本科就已经熟悉的内容的讲授时间,如大纲中的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些内容在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已重点讲授,在硕士生的方法论课中就可以只讲与方法有关的要点,以避免过多重复。通过调整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硕士生对科学研究和方法有了整体准确地把握,有助于提高科研素质。
3.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教学水平,打造有效应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教研团队
各院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配备要求,有条件的可设置专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岗位,建立一个结构合理教研团队。面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缺乏的现状,各级管理部门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要制定相应的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和专题研修班,各省和各区域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担负起自己相应的教师专项培训任务,及时把学科的最新进展以及教研成果和优秀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要鼓励和支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到一流的高校进修交流、观摩体验教学,发挥一流强校和专家的带动作用,快速提高一线临场教学水平。各级管理部门和高校要在有关计划和项目中遴选和建设高质量的网络精品课程,发挥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研团队要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要自觉指导和帮助团队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成员间要协调教学进度,研究重点难点问题,互听互学互鉴,交流上课心得,共享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教研水平。要鼓励教学骨干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支持优秀课程示范巡讲活动。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科研机构要制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方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培养计划,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中的方法论方向的招生名额,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和研究生攻读这个方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学研究专家,加快壮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该门课教师短缺问题。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教师肩负着引导研究生扣好科研历程“第一粒扣子”的重任,教师要把准导向、更新思维、开阔视野,坚持教学过程中主导性作用与研究生主体性地位相统一,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有效提高答疑解惑的能力,用厚实的知识储备,培养“会研究”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