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于瑾 胡晓红
【摘要】几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获得了显著提升,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多种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应用于课堂,全面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继续提升的空间,提出以创设“时间·空间·技术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实践方略。具体环节如下:第一,以多样的空间环境催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品质;第二,以多元的时间环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品质;第三,以先进的技术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品质。
【关键词】空间·时间·技术三位一体;教学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
【作者简介】于瑾、胡晓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9.11.86~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一般项目“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人生观新变化新特点及其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7JDSZK055)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一系列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教师深厚的理论底蕴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更需要优良教学环境的支持。教学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因素,它包括教学空间、时间和技术等要素。教学环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因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将会赋教学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优良的教学环境与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品质。
笔者在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会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如很多高校提出了“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小班讨论的场地如何安排?时间怎么统筹?这些细节都需要在教务处的教学体系中做出统一调整,而这种调整就是在教学环境上做出的改变。因此,优化教学环境是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在硬件方面做出的彻底的改变,这种改变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落到了实处,而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改革,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一、以多样化空间环境催生思政课的对话品质
教学空间环境的直接展现方式就是教室,教室的大小、桌椅的摆放以及装修设计都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环境基础。符合教学规律和尊重人性的教学空间环境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内在生成了教学的对话品质。
1.思政课教学的对话品质对研讨式教学方式的呼唤
思政课教学的对话品质强调针对教学内容所建构的教学关系,展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所承担的不同责任,营造的是协商互助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对空间环境有着内在的需求。思政课首先是思想课,思想如何能从教师那里传到学生心田?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仅靠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更好地实现思想的传播,对于思想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思想的魅力。因此,对话就成为传播思想的理想模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是满足思政课教学对话品质的较好选择,它包括研讨课和讨论课。
研讨课更接近于学术讨论,每堂课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上课之前学生要阅读大量的学习材料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交换信息和进行讨论,然后再在全班分享讨论结果,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功能。由于研讨课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以及相应的学术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随着年级和课程难度的递增,研讨课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研讨课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3~5组,在学生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主题下的系列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每个讨论组在全班分享本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讨论课是与讲座课配套实施的,这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深入思考和共同学习的机会。讨论课一般与讲座课配套实施,具体做法是根据讲座课的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课堂,列入课表,记学分和课时,有固定的时间和教室,一般是一小时的讲座课,配有一小时的讨论课,讨论课用于深化讲座课的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由小班讨论得出结论,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那么,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空间环境有什么要求呢?
2.思政课教学的对话品质对新的空间环境的内在需求
研讨课需要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空间。由于研讨课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根据人数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需要教室空间大小不一和桌椅功能与布置不同的教学环境。研讨课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三个阶段。在研讨课上,教师主要作用是介绍讨论主题的背景知识以及组织讨论有序地进行,因此,教师比较喜欢圆桌会议的形式,让学生U形坐在自己的周围。这样既方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也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在小组讨论阶段,需要小组同学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展开讨论,因此需要互不干扰的相对安静空间,于是学生们就顺势移动椅子,在教室的各个方位形成不同的组合,开展小组活动。这种设计本身就服务于“讨论—参与—分享”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讨论课需要展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空间。由于讨论课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讨论课上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和发言。为适应这种教学方式,除了在教学空间上采用小型教室,更适合广泛使用“拐手椅”,“拐手椅”是自身带有课折叠桌板的椅子,其优点是占用空间少,移动方便,尤其是底部装有滑轮的椅子,可以方便在教室中移动而不发出响声。除此之外,教室的设计风格需要有变化,从教室的墙壁色彩到椅子的样式最好做到多样化,因为教学空间的多样化给学生以新鲜感和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创新的理念。
3.创建多样化思政课教学空间环境的设想
在我国,思政课一般都是安排在阶梯多媒体教室大班上课,教室设计的基本格局都是标准化布置:黑板白墙、多媒体讲台与占据教室大部分空间的排列整齐的桌椅。与这种教学环境相匹配的是讲座式教学,即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这给思政课采取研讨式教学带来物质载体方面的障碍,也限制了灵活多变空间环境所赋予的教学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挥。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如下几个环节逐步改变教室空间设计,以满足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带来的挑战。
首先,开辟讨论教学空间环境,满足思政课研讨式教学的需求。研讨是大学教学的特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在教学中加大讨论分量。对于思政课而言,为每一堂讲座课配套相应的讨论课是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这在某些著名高校已开拓出“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要想使这种教学模式普遍推广,需要各高校在教学空间上做一些调整,开辟适合讨论的教室和公共学习空间,以营造讨论的空间环境。
其次,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地点由教务处统一调配,积极为课后小组研讨创造教学空间。对此,一方面要对全校各院系和教学楼的教室进行整体性规划,开辟一定数量、不同规模的研讨室,由教务处统一调配,归全校使用。另一方面,要打造大学公共空间文化,利用每个教学楼、图书馆的大厅和走廊的公共空间,放置各式可供学习的桌椅和沙发,满足学生随时讨论交流的需要。这些设计要人性化、有艺术气息和温馨感,摆设以美观、舒适为准,而且不同的教学楼要有不同的设计,让每个公共空间充满着个性,让人忍不住坐下来静静阅读或者交流;也让学生每进入不同的教学楼,都有新鲜感,都会为这设计而驻足欣赏;与此同时,也会通过不同院系的设计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这就是大学公共空间文化所散发的魅力。
最后,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对教室内部环境进行改造,以满足思政课研讨式教学的广泛开展。对此,需要在教学的空间环境做一些改变,即对教室的内部环境和桌椅进行改造,以方便研讨的进行。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瓶颈问题,即负责工程建设的不懂教学,而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教室设计。正是这个原因造成教室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此,学校要广泛征求教师对教学空间的需求和建议,有计划每年投入资金用于教室空间改造,包括更换设计多样的“拐手椅”;同时,在新建的教学楼直接启用多样化的教室空间设计,将教学和学习空间打造得不仅有知识殿堂的神圣感,更富有生活气息的人性化和富于创造的个性化,同时,还不失温馨舒适之感。
综上所述,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是光靠教师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学空间环境的支持,需要在教学空间的教室设计上做出改变,将研讨的教学氛围体现在教学环境的细节之处,才会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转变,让“讨论—参与—分享”的教学模式成为大学教学的主旋律。
二、以多元的时间环境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品质
教学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教学时间的自主安排是教学设计的主要方面,这种自主安排呈现出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品质。因此,根据思政课教学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控制,是搞好思政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维度,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设计个性品质的重要环节。
1.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品质需要多元的教学时间
思政课不同的课程、相同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成了思政课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对教学实践有不同的需求。教学时间是指一节课的时间总量,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一维度下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包括对教学时间长度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包括不同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不同难度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教学时间。思政课各门课程分别在大一到大二四个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其教学难度和学分数也各有不同,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时长也有所不同。因此,思政课需要多元的教学时间,以满足不同课程在时间上的不同需求。
其次,每门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特殊的教学时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并强调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那么,如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时间保障是一个最基础的保障,要明确列出实践教学的时间,并且在课程表中体现出来。由于实践教学往往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专业实习等形式相结合,同时,实践教学又会走出校门,到基层中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因此其对教学时间有着特殊的需求。
最后,教学方式的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思政课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有的理论性强的内容会采用讲座式教学,思想性强的内容采用研讨式教学,社会性强的内容适合采取实践教学。这些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个教学时段内交替使用,也可以专门在某一特定的教学专题中使用,因此,不同的教学方式需要灵活的教学时间。
2.创设多元思政课教学时间环境的举措
首先,目前国内思政课的教学时间大致呈现如下状态:统一的教学时间安排,一堂课90分钟、课间休息30分钟,或者一堂课5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两节课连上。从时空维度观察,思政课的教学时间环境似乎是凝固的,它没有给不同难度和不同需求的课程以选择空间。为此,创设多元的教学时间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具体设想如下:教学时间按照学分和课程难度来定,灵活安排。可以将教学时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2学分和4学分的课程,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可以是90分钟,2学分的课程每周一次课,4学分的课程每周2次课;第二类是3学分和6学分的课程,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150分钟,3学分的课程每周一次课,6学分的课程每周两次课;第三类课程为难度系数较高的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这类课一般是需要学生广泛参与的研讨课,需要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安排180分钟的时间。只要将教学时间分为这三类,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难度的思政课教学。
其次,根据教学设计分配教学时间。广义的教学时间包括课前准备时间和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设计对这两部分时间都要有所掌握和安排。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时间的设计上做出改变,即合理分配单位时间内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的时间比例。具体教学时间分配如下:第一,课前教师布置一定数量的文献,学生需要花时间阅读文献,提出问题;教师搜集问题,甄选优质问题在课堂上供学生讨论。第二,课堂上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讨论问题,讨论活动占据了课堂的一半的教学时间。第三,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汇报环节占据了四分之一的教学时间。最后,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和汇报对讨论进行总结,对学生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深入讲解,对阅读文献进行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让学生了解文献背后的东西,教师总结占据四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看,需要教师讲的时间少于学生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
三、以创新的技术环境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高效品质
技术环境是指用各种技术手段构造的教学环境,正是这样一个技术环境给教学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而技术背后是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的理解和把握,其核心是对教学过程的高效品质的追求。
1.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便利
运用网络技术使思政课更具活力,科技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思政课的教学,在计算机、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思政课教学因为技术发展逐渐呈现了如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首先,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让幻灯片部分代替了黑板,由此,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使思政课的教学声情并茂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将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教师甚至可以凭借高速的网络,只需要一个链接,便可以在线播放视频案例,在多媒体环境下放在大屏幕上全班共享,这大大方便了教师对于视频案例的使用。
其次,教学平台的普及,让思政课课前课后的师生互动成为可能。教学平台是继多媒体后的第二次教学革命,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思政课最常用的模块是资源模块和反馈模块,这些模块方便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评价方式以及每次课的阅读材料。上课之前,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通知可以发到平台,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通过网络实现了课上课下无障碍沟通。教学平台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互联互动的教学环境。
最后,手机成为课堂互动和交流的必要工具,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与手机的无缝连接。目前在思政课教学中已经有了移动互联教学软件的应用,通过课前推送阅读资料,课上组织全员互动,课下开展互动延续,全程覆盖课前、课中、课下,以及评价等教学环节并形成教学体系的运行反馈的良性循环。教学软件实现了全员互动,而且可以将互动结果直观地以最合适的图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如,涉及对知识点的考察,教师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测试,学生做答后,其结果立刻在屏幕上以饼状图的方式显示出来,正确率一目了然,教师可以精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的词汇按照重复次数可以显现在大屏幕上,充分再现了大数据教学的功能。发达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给思政课教学创新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2.运用网络技术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教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思政课在教学效果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但要获得思政课的高效品质,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首先,要将教学平台的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有机结合,开展基于网络的全程教学活动。目前,对教学平台的使用效果更多地显现在课堂教学上,换句话说,教学平台在更大程度上是教师在教的环节上使用,诸如“手势点名”瞬间完成了考勤,“问题推送”实现了全员互动,“时问时答”实现了即时大数据分析,纵然这些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这更大程度体现了“教”的环节的有效性,而学生“学”的环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信息化和大数据已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帮助学生,促进学生,指导学生,研究学生等多元化角色。
针对这一状况,需要在深度使用教学平台上做出努力,让教学平台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实现这一设想,需要转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以往思政课的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前无需做准备。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一,教师课前把阅读材料传到教学平台上,将阅读文献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通过文献阅读,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第二,学生将阅读的疑问和思考通过问题的方式提交到平台上,这是运用平台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学生在课前有了思考和提问,就会带着问题来到课堂;第三,师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有的解决共性的问题,有的解决个性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由此可见,推广使用教学平台实质的效果是使教学平台成为教与学的常态。所谓常态即指师生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全面使用教学平台,这种转变使学生“学”的环节发生本质的改变。这不仅仅是对教学技术的推广,更是由教学技术而引发的教学与学习的革命。
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使用无线网络。我国正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乘着教育信息化的东风,无线网络进大学课堂正成为现实。然而,这也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现实:喜的是无线网络进课堂可以只需一个链接就能使用网络中即时发生的案例,减少了教师为积累教学素材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忧的是“无线网络+手机”会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如何科学使用无线网络成为思政课教师的新课题。目前,专门针对手机开发的许多教学平台APP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变“堵”为“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但是,仅靠软件平台还不够,还要在教学中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第一,对于知识性问题无需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灌输式讲解,只要给学生布置自学提纲,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手机”完成知识信息的获取。而且这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的听讲。有了“无线网络+手机”,教师就可以从重复性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设计科学的自学提纲中来。第二,对于开放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探索答案,这就需要借助“无线网络+手机”通过搜索获得背景性资料,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形成有独立见解的思想,再在小组讨论,互相激发,达成共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和理论融会贯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搜索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为了防止这个弊端,需要教师在问题的提出上下功夫,提出能够引发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大学的教学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的。思政课的教学品质不仅仅表现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它还需要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多元化的教学时间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的配合和支持。然而,由于思政课并不是孤立存在于学校的教学系统之外,因此,全面改善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涉及教学部门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但我们需要的是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整体性思维,要用创造性的教学理念来打造教学环境,这一理念就是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和独立的思考力。有了这个基本理念,便可以逐步改善思政课的教学环境,逐步实现优良的教学环境与优质高效教学品质的一体化。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