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培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重任,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作者认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让党和人民满意,可从三方面实践:一是政治要强,坚定信仰,这是首要标准。二是自律要严,坚持学习,这是必然要求。三是思维要新,视野广阔,这是遵循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
【作者简介】牟蕾(1983-),山东烟台人,法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贵州 贵阳 550001);王占仁(1975-),吉林榆树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贵州民族研究》(贵阳),2019.10.158~16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青年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01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6JZD010)的阶段性成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根据总书记讲话精神,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让党和人民满意。
一、政治要强,坚定信仰,这是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标准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元。从国际来看,一些西方国家动辄宣扬“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等居心叵测的言论。各领域斗争更加复杂隐蔽。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二之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三期叠加”,矛盾错综。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具体表现为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途径十分广泛,学生们已经开始“自灌”和“倒灌”了。一些错误的思潮和观念趁机悄悄地披着学术的面目、打着自由的旗号、鼓吹改良的方案,夹带着别有用心的私货,借助各种新兴的社交软件和媒体推送,正在一点点地蚕食着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的复杂性、问题认识的片面性、知识结构的碎片化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学校,特别是高校,人员密集、思想汇聚、意识活跃、研究多元、学排多样,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生产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舆论和新文化,同时高校也消费思想、传播舆论和学习文化。学校就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基地。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同志们,你们非常清楚,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对讲课人员来说都是空谈。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方向。”[2]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授课教师所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始终占领高校舆论阵地,思政课教师就是站在第一线的战士。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守住学校这块主阵地,不发生任何颠覆性的问题和错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源源不断地培养合格人才。因此,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必须明确,意识形态防线坚决不能松懈,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
其一,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风云激荡中坚定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披荆斩棘中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无数仁人志士在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风雨兼程、饱经沧桑、遍遭磨炼,但从未半途而废,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坚若磐石、韧如蒲草的崇高信仰。今天,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不断改革,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困难度与日俱增,竞争压力也日趋激烈。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责任重大,部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和无所适从,有些教师还因此而受到打击,产生职业倦怠或者心理挫折。理想是灯塔,信念是力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激励教师自己直面挫折、克服困难、开阔胸襟,尽力消释和摆脱来自方方面面的消极情绪和错误心态。实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在个人生活中都保持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态以及从容的形象。坚守理性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模式,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全身心地投入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奋斗的崇高事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的话语,永持革命初心,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3]。
其二,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思政课教师行为的约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才能信其言。如果认为仅靠说话就可以培养和教育人,那就犯了片面和浅薄的错误。单纯的语言技巧与学术知识并不能完全实现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对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既来自教师的学术水平,更多地还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当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精神上的领路人,更要当学生行为上的引领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怀、高尚风雅的审美情操和朴素低调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愚昧不良的生活风气,这不仅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向学生全方位地传递“好思想”“真趣味”“大理论”和“正能量”,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真、善、美”。
其三,思政课教师要坚定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终身不是写在纸上书上,或者束之高阁的一句空话,而应该抓铁有痕地实实在在落实在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而慷慨赴死,年仅37岁;抗日英雄杨靖宇在冰山雪地之中战至孤身,依然顽强抗击直到壮烈殉国,年仅35岁;毛泽东同志有六位亲人先后为革命英勇牺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给予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给予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给予他们无惧生死、舍生取义的终极力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周围环顾着的是娇艳鲜花与幸福美好,思政课教师虽然不需要血荐轩辕,舍生取义,但要对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崇高的责任感和极大的自信心,心怀敬畏和虔诚。正如印度文学家、哲学家泰戈尔所揭示的那样:“人类永久的幸福不在于获得任何东西,而在于把自己给予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给予比他的个人生命更伟大的观念,即祖国的观念、人类的观念、至高神圣的观念。这些观念能使人类更容易舍弃他所有的一切,连他的生命也不例外。”[4]
二、自律要严,坚持学习,这是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的必然要求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承智慧,启迪思想,督促学习,教师必须做到能够用渊博的学识、科学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必须加强自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论功底、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修养。知之才能行之,才能做到对主旋律潜移默化的弘扬,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正能量传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为指导,严格加强自律,把坚持学习融入血脉,加强对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
其一,思政课教师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马列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探索真理的记录,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印证,是经典作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刻思索的准确表达,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方法论的根本体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5]“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能停留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裹足不前;也不能“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不经过认真的学习是掌握不了的,需要摆正心态、老老实实、潜心问道,在学习中发扬钉钉子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读马列、学毛著,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下一番真功夫”[6]。教师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研究和认识,对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自身深入领会和细致理解,对社会没有亲身的实践,那么教学过程就只能是机械地枯燥地简单地照本宣科、念PPT,学生不会喜欢这样“了无生趣”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也是坚决要不得的,不能受困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语录”。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充分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真实。特别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特点,合理选择研究领域,在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创新的看法,才能触类旁通,才能让学生信服。而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需得明自“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7]
其二,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学习内容。马列著作内容极其丰富,短时期内不可能全部读完,需要长期坚持。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捷径可走,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教师来讲,可以参考毛泽东曾经为党员干部开出的书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来选择书目。历史上,毛泽东曾多次以问题为导向,为党员干部列出了部分“最基本的东西”(马列书目):从土地革命时期给彭德怀邮寄列宁所著《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社会主义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到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1943年政治局会议上要求“中央直属机关干部要进行理论、思想教育,读马、恩、列、斯的四十本书。”[8]到同年12月决定“高级干部半年学习六本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恩格斯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著《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社会主义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两条路线》(上下册)。”[9]除第六种为1922年7月至1943年10月党的主要文件集外,其他五种均为马列著作;从中共七大再次提出“重读五本马列经典著作(同1943年12月确定的五本),五本不够那就读十本”,到全国胜利前夜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十二本干部必读的马列书目,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大跃进”运动等错误,毛泽东继续要求党员干部学习阅读马列经典。此后,为减少工作盲目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在1963年7月11日再次提出要有计划地让党员干部读几本、十几本、几十本马列著作。196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央请示报告供干部选读的三十本著作的目录,毛泽东在1964年2月作出批示同意。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较快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当时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矛盾。今天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同样要求党员干部潜心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认真学习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并重温回顾党内重要文献用以解决当前改革和建设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具体说来,参照毛泽东同志给党员干部列出的阅读书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学习要求,按照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师阅读的马列经典书目首推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所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在1939年底曾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邓小平也指出:“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10]《共产党宣言》是19世纪“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11]。这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还需要学习《政治经济批判》导言和序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等。除了这些经典著作篇目外,《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以及党的重要文献报告等,也需列入基本书单,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选取其中的文章。
三、思维要新,视野广阔,这是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的关键
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讲,单纯的理论讲授,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或者夸夸其谈的空洞叙事,已经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甚至很容易产生“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再占有知识的制高点,原有按照“连通器”原理的灌输已经难以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方式必须结合新媒体、大数据、互联网不断创新,深入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论需求、心理特征,同他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1],由此认清当代大学生在关注什么、喜欢什么,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广开视野,融合理论、历史、国际形势,通过生动具体的对比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其一,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展开“经典著作教学”。如今4G普及,5G时代即将到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个人移动终端”“人机互动的交互界面”乃至“身体的延伸”。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但是与此同时,新媒体的短平快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育学习模式,大学生阅历不够广,容易从自身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难免会存在局限性。思政课教师需要从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出发,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些理论是为了解决当时具体问题而产生的,确实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了。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那些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论述;论证人生的价值、意义的智慧指南等等,都是富有无穷生命力的科学真理。21世纪初马克思就被西方理论界评为“千年思想家”,各国学者也都在从多个领域和角度深入研究解读马克思主义。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的引起世界讨论的《21世纪资本论》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生动例子。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也认为,“只要决定当今世界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不变,就没人能够超越马克思”。因此切不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经”都没有读懂,就一心只想“西天取经”。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2]
由于学生的理论功底各不相同,面对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献难免手足无措。针对这种情况,思政课教师可以开展经典著作教学,结合课程要求与学生一起“读原著”“学经典”,用原著佐证历史、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经典结合现代、用真理指引未来。譬如,《〈政治经济批判〉序言》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进程,以及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历史法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则让大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对于领导人个人所犯的错误和党的历史上所犯的错误,没有回避,而是实事求是地做出历史结论。这使广大学生清楚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13]的郑重的党。再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重要历史节点上的讲话(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讲话、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等)的学习普及,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洞悉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动向。使课程效用实现最大化,因为“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14]
其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现实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未来将成为中国梦实现者的不同性格、脾气、兴趣、家庭状况的大学生,不能也不应使学生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发展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尽可能采取多样化教学(高等教育已经有了较为细致的专业划分)。力求做到不同专业不同方法(此处的专业是指大的专业划分,比如说按照学院划分)。尊重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避免对学生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积极地“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5]不回避问题,不怕问题,“即使听到了尖锐的甚至是偏颇的意见和批评,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5]有的放矢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用个人笃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深切地让青年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凝聚起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的底气,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抱负。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从未经历过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也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渗透演变,必须高度警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普世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宪政社会主义思潮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16]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将历史、现实、理论、知识充分融合,利用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找准切入点,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明晰为什么有时现实会同书本理论产生一些差距,既要解释清楚社会发展过程中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又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教会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历史思维。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的生动比喻:“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单单要教会学生怎样建造长期才能竣工的建筑物,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制造砖瓦,并要和学生一起动手施工,教会学生建好房屋的本领。”[17]
其三,要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红色精神食粮。当代大学生身处网络新媒体时代,他们知道很多APP、自媒体和网站的名字,知晓诸多网红名人,能熟练地玩各种网络游戏,向网站上传视频甚至自己开辟一个直播。当代青年大学生们知道如何将自己置身于这些五彩缤纷的媒体之中,知道如何从中获取信息,如何从中得到娱乐,甚至获得一些财富。媒介接触(media exposure)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但是大学生们不是媒介专家,他们诚然经过长时间的网络洗礼已经学到了许多关于媒介的知识,也同时获得了让家长和教师们惊叹的非凡的技能。但是事实却是,媒介影响了大学生大量接触信息的习惯。一些固定的网站、固定的APP、固定的圈子实际上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的认知,固化了他们对于新闻事件以及解决方式的预设,以此来支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固定媒介甚至影响了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在媒介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在这个窗口化的时代,获取信息是相对简单的,人们自以为控制了整个媒体世界,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与此同时,媒体却悄无声息地以自身的优势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们对事件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传统的部分,还急需融入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通俗地说,所谓提升“媒介素养”指的是能够科学有效地应用新媒体,以理性的心态、客观的视角以及辩证的思维来审视、传播和解读新媒体中的信息,用自己所学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取代媒介的支配。使学生拥有使用媒介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要求的能力,而不是让媒介利用学生去实现它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听任媒介的支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适当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有利于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让大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15]
当代大学生一出生就已经活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中,一睁眼就是一个繁荣昌盛的世界,对苦难的中国没有体验,早已远离了革命前辈为新中国站起来而付出生命的时代,他们的父母也几乎没有感受过战争的残酷与硝烟。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来说,这世界上的一切貌似都可以网购,一切均以感官体验至上,对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事物,会认为是不存在的。因此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新的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感官体验,而且可以充分借助已有的红色歌曲、诗词、纪录片、电影等开展地毯式宣传,用新瓶装“旧酒”,用现代的时尚的方式把这些歌曲和影片变成热点和焦点,成为大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努力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领域。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们的激励,让他们面对美好时代,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国家,感恩党,从而进一步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永久奋斗。
其四,要用好新媒体,思政教育On line to off line同时在线。新媒体的“典型特征就是终结了舆论传播的直线形态,转变为缺乏中心掣肘的双向甚或多向的网状交互性传播模式,话语输出关系从权威话语转向博弈话语”[18]。一方面新媒体具有简单、大众、快速和交互的特性,可以深入到学生们人际交往圈子和生活圈子中。新媒体在三维空间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产生了强大的“去中心化”效应,学生和教师之间更趋于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传统的主体权威式教育逐渐弱化消失,在虚拟空间内形成了较为平等的交流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更加自由、宽松和愉悦的氛围内进行。再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敏捷,脑洞很大,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比较难跟上节奏,不可能快速传递最新的信息,也难以感知学生们的新情绪和思维变化。并且学生们对于教师所说的会画一个问号,会自己用网络搜索来与教师辩论。对于传统的规范,大学生也会有些许的质疑,会问个为什么。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脱离科技世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巨量存储、高效计算、科学预测和精准判断,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实时互动、多媒体交互、高速传播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被用于商业领域也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技术领域的创新让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成为可能。
但必须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同步实施和推进,不可偏废。新媒体大数据是一种技术手段,我们需要依靠技术手段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而不是让技术手段替代我们的工作,也就是既要顺应实体化走向虚拟化的趋势。又要在改革创新中做好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虚拟世界的on line需要加强,现实世界的off line也不能放松。020模式可以应用,但不是简单叠加,而需要有机结合。由于虚拟世界是几乎无边界的,群体成员相比现实是多元和复杂的,并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匿名性,会造成学生自我认知模糊,归属感下降等问题,一味依靠虚拟世界必然会弱化教师和学校的号召力和社会基础。特别是一些学生更喜欢和依赖网络社交工具参与活动,反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长此以往甚至成为形式上的学习,网络中的好学生,有违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从未断流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体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练凝聚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不竭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之认识研究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系列讲话,为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的今天,思政课教师应该更具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上得越来越好,“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5]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
[2]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4-34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7.
[4]泰戈尔.人生的亲让[M].宫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0.
[5]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5.
[6]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J].学习与研究,2009,(6).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
[9]沙健孙.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J].党的文献,2004,(1).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167.
[14]李红军.六个“为什么”融入“概论”课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5-01.
[16]梅荣政.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7]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3.
[18]杨礼雕,林家骊.新媒体语境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