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柳礼泉 杨葵
【摘要】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与使命要求。教学是一种学术类型,学术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事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要把握好在科研中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提高科研水平的辩证关系。遵循和实践“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的路径,做到教学问题学术化与科研成果教学化,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
【关键词】教学科研一体化;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柳礼泉,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葵,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2)。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9.6.159~168
【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研究”(17JDSZK022)阶段性成果。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1]这一论述旗帜鲜明地定位了思政课教师的身份和职责,那就是必须要坚持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和科研摆放在同一地位,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履职尽责、立德树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这对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长期以来饱受争议与困惑的问题,提供了遵循,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毕竟,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不仅事关自身职业素养提升,更事关思政课程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科研兼备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将其作为立业之本和强身之基,善于以教学发展提升科研能力,以理论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两条腿走路”,成为既能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大先生”,[2]又能从事科学研究、推动学术发展的“学问家”。
1.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立业之本
高校思政课教师抓好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取决于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事人才培养的必需手段,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精耕细作的“责任田”、从事科学研究的立足点、理论成果运用的主路径。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抓好教学是精耕细作“责任田”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顾名思义,“教”是打头的,是教师身份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更是教师职业的首要任务。教师只有“教”好了,才能称之为师;只有通过教师的“教”,才能确保教学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升,又有思想的洗礼、品德的完善、个性的发展。讲授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高校思政课教师起码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经师”,肩负“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答疑解惑、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做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可以说,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抓好教学提出了顶格要求和至高任务,远非仅需耕作好日常教学任务的“责任田”,更要在“责任田”的精耕细作中教出水平、教出质量、教出成效。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抓好教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立足点。“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要求,不仅强调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抓好教学必须要以科研作为支撑,更明确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确定教学是自身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服务对象。诚然,教学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能,但并非唯一职能,抓好教学绝非让高校思政课教师止步于纯粹的教学。为了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内容与取得实效,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对本学科的重点问题和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探讨,只有如此让教师自己通过先学先研一步,做到对教学内容真正学懂弄通,实现“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方能在教学中用彻底的理论回应和说服学生。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抓好教学是理论成果运用的主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要立足于人才培养,教育好学生。一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总是不断深化、不断前进和不断发展的。“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4]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定位的内在规定,客观要求高校必须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尤其注重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和把握“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育人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先进性、现实性,及时把党的先进理论成果搬上课堂、运用到讲堂,让科研成果作为知识形态纳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和知识传授之中,实现不仅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前沿性,也能使科研成果在向教学的定向转化中发挥价值和效能,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2.科研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强身之基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想取得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把科研抓在手上,认真做好学术研究,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才能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塑造和提升教学魅力,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否则,若无科研作根基,若无学理作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很难坚守阵地、恪守职责,实现全面发展和自我突破的。
第一,科研增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习近平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这实际是内蕴了思政课教师科研素养对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科研能够强化教学内容的政治性。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科研活动,既能不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前沿与热点问题,还能把脉最新的政策方针,增强政治敏锐性,将这些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不仅体现了先进性和开放性,还增强了思想性和政治性。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学理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里,在增强学理性的基础上,进而提高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显然,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精湛的学术研究能力,只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和课堂的“点读机”,其教学水平是谈不上的。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通过“做研究才能有自己的心得,才能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才能通过研究更新教学内容”。[5]
第二,科研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认真讲授一堂好课,学生能否专注听懂一堂“金课”,科学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至关重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这也有赖于科研尤其是教学教改类科研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一方面,科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针对性,使其更加生动鲜活。例如,教师把在科研中收集的素材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化静为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难为易来拓宽教学的空间、营造情境来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寓教于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枯燥的理论说教寻找到形象可感的载体,拓宽教学的时空与载体。另一方面,科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实效性,让其更加科学有效。例如,教师把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所采用、发现、挖掘和探索出来的思维和方法,根据适配性和可行性,择其优者运用于在具体的教学中来培养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现更高阶的教书育人目的。可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多地把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论断服务于教学,能更有效积聚新视角、新模式和新载体,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更替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第三,科研提升思政教师的胜任力和影响力。“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方能“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这同样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重视科研、热爱科研、投身科研,才能倒逼自身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关注时事政策、了解学生诉求,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深厚功底和理论自信,进而体味到思政课的魅力。具体而言,一方面是科研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科研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素养、能力与作风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自身科研过硬,才能“创新课堂教学”,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全力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胜任科研育人的使命。另一方面是科研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教学科研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两翼”,呈现出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科研形成学术影响力,进而对教学进行反哺和带动,培育和提升教学影响力,实现教学与科研两轮驱动、协同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综合影响力。
二、教学科研一体化事关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教学与科研不是“相克”“相抑”、形同水火的,而是“相生”“相长”、和合共存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一种学术类型,学术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只有规避“重研轻教”“重教轻研”的不当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才能在教学与科研的相得益彰中实现突破。
1.支撑与反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逻辑关涉
科研对教学具有支撑作用,教学对科研具有反哺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才能在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中确保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互促作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双向助力。
第一,教学实际是一种学术类型。“学术不仅意味着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意味着传播知识,我们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为教学的学术。”[6](p34)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这一观点实际是说明教学与科研本质上都是学术的,且是相互依存关联的,这有利于启发和深化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与定位。事实上亦如此,对于相当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他们的科研选题常与教学密切相关。他们会选择从事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通常包括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讲义教案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转化、教学话语的构建等诸多方面;而且会选择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展开的理论研究等。其次,他们的研究成果常能直接用于教学。学术研究成果议案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研究成果,大多能直接或间接转化应用于课堂教学。
第二,学术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习近平曾引用陶行知先生语录指出,“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一些重大前沿理论、社会热点事件、学生成长困惑等问题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弄通透。要做到这一步,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思想、新问题作出专业而又全面的理论回答,才能在讲授时更好地做到深入和深刻。也只有增加教学的科研含量,才能更好地在引导大学生在追求真理和增进学识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思考和判断大是大非,培养学生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价值追求的能力,让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也是传播与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过程、也是传道者先信道、明道的过程。
2.基础与先导: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功能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就应自觉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当下,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教学断钩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要省思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审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水平提升,就不应只停留在认识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上,而应该致力于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第一,在教学与科研的实力提升中,增强教师的自信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与其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固然有关,但更多源于自身过硬的实力,它与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与其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紧密相连。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可源于教学实力,高超的教学能力是其履责要求。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8]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沿用现有的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让基本原理变成鲜活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将教学的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结合起来。这既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实力评价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可源于科研实力,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习近平还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9]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过硬的科研实力,没有因科研实力塑造出的自信心,要肩负起这样的岗位责任,完成这样的育人使命是很难想象的。
第二,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互促中,强化教师的吸引力。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其核心要义是指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必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济互促、协同发展,锤炼过硬的专业学识,以此塑造和形成对学生的独特魅力。毕竟,有科研支撑的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个人智慧和魅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力。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彰显的精神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露出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作出垂范和榜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对课程的认可、对理论的认同。反过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较好地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互促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而是缺乏科研含量地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学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重视科研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能让科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见,有同频共振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成为让学生喜爱亲近的教师的必要途径。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就必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普遍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只有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的实践路径,把教学与科研活动统一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之中,着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做到教学问题科研化与科研成果教学化,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
1.坚持教学出题目,寻觅科研的生长点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10]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直接参与者,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一身二任的特征使得教师更能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而教学过程中的这些问题与不足又往往可以成为其科研的选题来源,坚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围绕教学搞科研,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子。
首先,要有意识地从教学中寻觅可研主题。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导者,同时也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一身二任能让其更敏锐地洞悉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难点与困惑。只有增强教学问题意识,时刻保持敏锐的科研嗅觉,以“问题”为桥梁连通教学与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真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才能更好分析和解决这些“真问题”。
其次,要有目的地从教学中定标心仪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的过程既是学、思、悟不断结合的过程,又是研、信、用不断融合的过程,可以通过教学发现研究对象,并根据自身研究兴趣和专长,将其中学生们需要解决的、有较高兴趣点的问题投射到理论研究环节,遴选出有现实意义和切实可行的目标课题。
再次,要有针对地在教学中建立关涉题库。教学中发现的科研问题大多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通过研究进行问题拓展与延伸,进而打造问题链,形成可研题目的资料库。诸如教学中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吻合协同、如何确保教学理念与教学效果相辅助、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何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是可以长期关注和思考的课题。此外,在讲授某一门课程时,对课程中关涉的重大理论问题、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科学前沿等也可以进行深挖细究。
2.坚持科研做文章,回应教学的理论关切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10]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日益发展而丰富,针对“探究性学习”和“理论性学习”的要求,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更需要坚持科研做文章,回应教学的理论关切。
一是要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切入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根基,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以“四个自信”为切入点,就是要重点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加强研究阐释,作出理论回答,引领思想认知,这是决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发展方向所在。
二是以认识“百年变局”为切入点,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今日中国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时代大变局中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课堂教学上作出科学回答与合理解释,才能帮助学生端正认识,解决困惑。
三是要以增强“四个意识”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始终以学生为本,尤其是直面和把握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时代课题,才能使思政课真正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中,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期待;才能引导学生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迷失方向、舍本逐末。
四是要以提升“教学实效”为切入点,系统研究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高校思政课既包括课堂讲授这个主导性教学环节,又包括与之相辅助的其他实践性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评价等,都有着巨大的研究诉求和延展空间。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法研究方面,更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探索。
3.坚持成果上课堂,及时武装学生头脑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固然可以推进个人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但其社会效能的提升离不开融入课堂、面向学生。只有将从教学中寻觅的具体研究内容纳入教学之中,才能实现良好的循环供给链,确保教学科研在一体化中实现双赢。
首先,让成果上课堂,就是要将科研成果中蕴含的理论运用到课堂的目标内容上,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研究成果,往往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支撑、离不开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发。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认识上的不足、学习上的难题等,进行有的放矢的回应,帮助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识、理解、运用更深一层、更透一些、更准一点,不仅能一心一意去坚守,更能一以贯之去捍卫。
其次,让成果上课堂,就是要将成果中蕴含的方法融入课堂的讲授手段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研究成果往往包含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另一类是应用研究。其中,理论研究蕴含的是思维方法,通过将这些方法融入课堂中,有利于帮助学生跳脱出既有思维惯性的循环,看到另一种可能,实现思维模式的多样化,在实践中运用思维时能够保障选择自由和适配。而应用研究涵盖的是实操方法,通过把这些方法呈现到课堂上,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立场、视角、角色层面感悟不同主题、情境、任务所依赖的具体可行的方法,进而依托这种间接方式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更好引领学生成长。
再次,让成果上课堂,就是要将成果中蕴含的德性品格投射到课堂教学的情感价值里,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具体的理论研究成果,还应包括在研究过程中彰显的学风、态度和情感。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阐释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研讨对策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质疑或者发声来探究事实和真理,这份追求“真善美”的态度,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循学术道德的操守,如能在课堂上发散与传送,植入学生心田、融入学生血液中,则会潜移默化激励和引导学生保持谦抑品格和追求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j.gov.en/news/eontent/2019-11/18/zlk_3235910.html,2019-11-18/2019-11-27.
[2]杨葵,柳礼泉.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性素养与职业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5]陈金龙.学术:依靠学术而生存,不做研究只是“知识的搬运工”[N].南方都市报2019-09-10(4).
[6][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1).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