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季海君 林于良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与新时代思政课的要求高度契合。在思政课中运用故事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优化思政课教学艺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理论自觉自信与国家认同。当前,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有待优化、教师的素养亟待增强,以及媒介载体不够新颖、故事表现力不足等,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突出问题。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在改进和加强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建设、着力优化思政课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实践理路
【作者简介】季海君,男,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林于良,男,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苏州  215011)。
【原文出处】《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15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2019SJB491);2019年度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2019170)。
蕴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高度重视中国故事资源的挖掘运用,理直气壮、自信自觉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引导当代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一、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讲好中国故事与新时代思政课的要求高度契合。在思政课中运用故事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优化思政课教学艺术、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自觉自信与国家认同。
(一)讲好中国故事与思政课的要求高度契合
思政课肩负着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同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要求高度契合。从根本目的来看,思政课教学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等内容传递给青年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自由全面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通过合适的载体,生动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貌。从主要内容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3]。现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4],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系统的中国故事。从育人方法来看,思政课教学最常用的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是人们生活中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载体,也是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工具。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注重运用语言的艺术。概言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准确通俗、生动形象、变化多样,还要注意语气语调的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同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国故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政课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优化思政课教学艺术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舆论场,同时使青年学生的话语方式和接受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性挑战。近年来,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学生的习得感明显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趣味性不强、亲和力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政课教学的配方和工艺还不够优化。从配方上看,思政课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由于要考虑教材普遍适用性,其内容的编写往往高度精练,难以兼顾细节生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契合学生“口味”的地方特色教学资源,将高度精练的教材话语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话语。从工艺上看,部分思政课教师依然采用“自说自话”的单一讲授形式,相对来说,教学话语也较刻板,难以吸引青年学生,往往造成思政课教学供给的“低效或失效”[5]。实践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实现思政课教学艺术优化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中国故事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全国各地都可以挖掘出各具特色的故事资源,这就为各地大中小学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国故事承载丰富的教育元素,既有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故事,也有体现日常生活感人细节的小故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几乎都可以在中国故事资源宝库中找到鲜活生动、真实感人、催人奋进、引人思索的教育素材。因此,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优化教学配方和工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是古今中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的教育方式,柏拉图甚至宣称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国先秦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苏联霍姆林斯基等先贤都善于运用事例、类比、故事会等方式传播思想主张、启发教育学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毛泽东同志就善用中国的历史典故。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他自己也是善讲中国故事的高手。《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就汇编了他在不同场合讲过的充满“中国智慧”和“中国风格”的109个精彩故事,为思政课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出典范。当前,思政课存在一定程度的抽象性,特别是理论性、学理性较浓而趣味性不足,难以吸引青年学生。事实上,生动形象的故事要比抽象的理论更能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内隐性和情境性,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学会“用盐”的艺术,把体大思精的抽象理论变得趣味十足,“溶入”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其自然吸收。以革命史为例,思政课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可以改善理论宏大叙事、晦涩难懂的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鲜活灵动。
(四)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自觉自信与国家认同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不仅要注重他们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有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思政课的功能,还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自觉自信与国家认同。同以往宏大叙事的叙述方式不同,讲好中国故事是以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有温度的故事讲述方式,讲清关涉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讲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程,讲清关涉“四个自信”的基本理论问题,讲清当前存在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等,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觉认知、认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国家认同。
二、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境
当前,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有待优化、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亟待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载体不够新颖、故事表现力不足等,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政课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有待优化
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而言非常重要。精心遴选适宜的故事,通过精良的配方工艺将真实具体、生动感人、精彩凝练的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青年学生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其健康成长最需要思政课的滋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思政课。受人生阅历的限制,青年学生往往更容易受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思政课产生一定的排斥和逆反心理,而思政课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抽象性、批判性和枯燥性。如果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单纯说教的形式,就很难抓住学生的心。笔者在某校环境类专业学生中开展了学业体验问卷调查。调查围绕学生基本情况、课堂教学、能力发展、学习机会、评估反馈、学习总量、课程目标、组织管理、学术支持、学习资源、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设计,发放问卷1200份,共回收问卷1133份。数据显示,学生课堂缺勤原因排第二位的就是“不喜欢老师授课方式”,高达86.5%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式”。有学者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给出“一般”评价的比例是24%,还有55%的受访者认为思政课需要“增强教学趣味性”[6]。这些调查反馈数据告诉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配方和工艺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说明讲好中国故事,用新颖配方和精湛工艺打造的思政课更加符合学生期待,更能触动学生心灵。
(二)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亟待增强
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直接实施者,思政课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新时代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守正创新,培育优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重要且必要。“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7],学校要统筹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团学干部队伍建设,让他们有尊严、有自信、有底气、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教育实践中,思政课教师的素养还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遴选故事、设计故事讲授环节、开展具体讲授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无法直抵学生心灵感染学生,难以完成思政课教学的使命任务。二是青年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好中国故事的功底还不深。近年来,思政课改进创新的力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补充的速度和数量、教材修订的频率都大幅提升。为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学校往往把青年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上,而没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8],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要么照本宣科,要么“顾左右而言他”,思政课最终只能沦为“水课”。
(三)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载体不够新颖
目前,在思政课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媒介载体不够新颖多元、故事表现力不足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思想依然故我,主要靠单纯的口述而忽视新媒体的载体优势,致使故事的表现力、感染力、穿透力不够,降低了中国故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效果。此外,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消极的职业思想,对教学工作敷衍应付,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关注不足、研究不够,讲课往往是机械地“读课件”,照本宣科式的思政课当然不会感染学生、说服学生、引领学生。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已为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典范。在不同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经常引用中国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红色经典故事[9],并用生活化的话语将内涵深刻的思想呈现出来。例如,他在河北调研时用“霸王别姬”的故事生动阐述了党的作风问题的重要性。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又通过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味道”。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用专注的态度、精湛的教学艺术、踏实的工作作风,精心组织和讲述中国故事。
三、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大道至简,唯正是本。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在改进和加强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建设、着力优化思政课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等方面做文章。
(一)改进和加强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建设
任何国家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时,都要考虑教育的目标指向问题。新时代思政课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党、国家和人民培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2]。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使思政课的表达方式变得新颖生动,但新颖生动的表达只是思政课吸引学生入门的形式,并不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内涵建设,思政课的形式创新才能成为可以“生根”的灵魂创新。为契合青年学生的话语接受习惯,思政课当然需要进行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舍弃政治性和学理性。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如果一味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把精力放在单纯迎合学生喜好而毫无政治性、学理性、批判性、理论性,那么学生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模糊不清,思政课就根本无法实现“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2]的目标。因此,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内涵建设,深入浅出地阐明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等,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二)着力优化思政课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新时代思政课要运用精湛的工艺和精良的配方,使中国故事“活起来”。着力优化思政课凝练中国故事的配方与工艺,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要坚持以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贴近学生实际为原则,遴选适宜思政课讲授的中国故事。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加强正面的宣传教育和精心引导。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应侧重选取传递正能量的道德模范人物故事、法治故事、民族英雄故事、红色革命故事等,充分发挥中国故事的正向激励作用。二要精心设计故事讲授环节,找准所遴选的故事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心灵相通点,增强中国故事直抵人心的力量。一些生活中流传较广的故事,学生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如果不进行精心设计,那么这些故事自然难以吸引学生。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结合实际的课程讲授内容,精心遴选鲜活的人物形象、设计故事情节、深挖故事内涵,同时借助视图展示、网络传播、情景再现等手段,以贴近学生的独特视角打开中国故事的话匣子,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故事体验中感悟中国精神,逐步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其更好成长成才。[10]三要创新话语表达,善于用青年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能听进的生活化话语讲授中国故事。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师生共讲中国故事[11],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例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理论读书节目《开卷有理》第一季《马克思靠谱》,采用通俗易懂的讲故事形式,为大众解读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青年群体的极大关注[12],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这也再次印证,讲好中国故事对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素养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2],才能胜任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这也是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首要要求。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承担者,若他们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也根本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传递给青年学生。思政课教师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有底气和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以身垂范坚持课堂讲授的底线和原则[13],让学生达到心灵和情感的共鸣。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课程,必须回应和关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1]。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通过各具特色的不同“打开方式”,将思政课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价值充分地展现给学生,让思政课的课堂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从而给学生以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4.
[5]孙英.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90-93.
[6]沈壮海,董祥宾.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9(5):10-15.
[7]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N].人民日报,2016-12-01(1).
[8]陈锡喜,刘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2019(5):16-21.
[9]徐川,朱进东.善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J].红旗文稿,2019(7):25-27.
[10]林于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际遇与创新路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54-57.
[11]韩玲,李正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讲好“红色故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10-114.
[12]刘小红,汪磊.电视读书节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2):120-122.
[13]刘莹,林伯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三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9(5):86-89.

2020年 第二期

2020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研究与路径探析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建设论析——对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
着力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三重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论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重点难点问题调查与思考
“不忘初心”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依归和实施路径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诚教学”模式和本质释读
准确把握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为例
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体验及其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
看清当代西方新民粹主义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及其核心问题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个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的初心与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