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唐景莉 王锋 魏莉霞
【作者简介】唐景莉,中国教育报刊社;王锋,北京工业大学;魏莉霞,北京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20.19.36~40,64
研讨主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嘉宾: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院(筹)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
江苏泰州中学原校长蒋建华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原校长 郑智学
主持人:
《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
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日前邀请教育专家共同研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话题。
处理好“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
唐景莉: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看,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在您看来,怎样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的工作?
宗爱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要处理好“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全程贯穿”要求我们确立思政课内容顶层设计,做到育人主题一以贯之和教育内容纵向衔接。“学段差异”要求我们关照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有机统一。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核心主题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我们要将这一思想深刻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以及考核评价的全流程要素管理中,牵头抓总的就是教学目标设计。上海曾经一个探索是编制《整体规划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指南》(包括4门本科生必修课、研究生课程和高职高专课程),从高中教材看高校课程知识结构,表格化呈现相同知识点在高中和大学两个学段出现的位置与教学要求,既有要点解析又给出衔接建议,落实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梯性。后来又推出五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养读本》(包括4门本科生必修课和研究生课程),从高校教学要求看中学知识准备,包含教学衔接和重点难点问题处理等内容,帮助教师既把握课程教学,又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两套系列丛书的编制和使用培训的过程中,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抓手,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学有机衔接。
冯秀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着力在各个学段、各门课程间的“接棒区”上做文章。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阶段性与连贯性的统一。这一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必须是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为众多教育学、心理学乃至哲学研究深入探讨并形成总体共识的基本规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怀特海的“生命节奏论”等,都从不同学科维度提出或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也是将学生的学习发展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段的基本依据。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必须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遵循学生智力、情感、体能等发展发育的阶段性特点要求。超越“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育。同时,学生的发展又是由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构成,每一个发展区之间并非是断裂、割裂、分裂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个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成熟,既具有阶段性,同时又由若干阶段的联结形成思想观念的持续发展,最终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一致性的形成。任何教育的断裂、割裂、分裂,都必然会影响思想观念的发展和成熟。因此,从“两个统一”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既要有对学生成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把握,从而遵循教育教学基于阶段性特点要求和限制的边界,既不可“抢跑”,也不能“滞后”;同时,又要跳出阶段性的边界局限,从发展的、持续的、联系的、整体的视野看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此,才能符合阶段性和持续性相统一的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
蒋建华: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遵循《意见》要求,在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与过程落实中努力做到“六个要”,即学段要有区别、站位要高远、目标要可行、措施要实在、评价要科学、考核要到位。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模式,构建“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拓展与创新“集中+自学、授课+讲座、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专业+公益、学分+综合评价”等丰富多彩的多种课程样态形式。统筹规划思政课教材编写工作,抓好顶层设计,根据各学段思政课程各自的目标任务,合理研制思政课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细目等,突出立德树人初心,贯穿育人主线,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国家统一开设的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全部应当统编统审统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课选修教材都要严格把关,确保所有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与实用性。建议做到“七个注重”,即注重政治自觉,导向鲜明;注重学段有别,因材施教;注重博采众长,拓宽视野;注重联系实际,务实有效;注重鲜活有趣,文风朴实;注重体系优化,结构合理;注重多元多样,彰显个性。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师都应当做到理念先进、善教乐教,注重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与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先进、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同时,思政课教学还要和各类课程有机配合,注重挖掘大中小学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求,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与业务培训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术”“学”“道”三者有机融合,着力建设一支可靠、可信、可敬,敢为、乐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名教师;另一方面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注重探索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一要改革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专家选聘、职称评审、岗位占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实际成效、典型示范、激励举措等方面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二要加大评价激励力度。在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上做文章,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评先进、树典型,鼓励教师重品位、创特色,激发他们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思政课教师成长注入动力、活力。三要创新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在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实效和教学研究占比,开展思政课特色项目、特色课堂、特色备课组、特色教研组、特色学校、一校一品等系列特色评估活动,为拓展思政课教师发展空间提供多种渠道和有效保障。
郑智学: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层面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担当,不是简单地完成一项专门的教育任务。那种期求只有社会大环境氛围改善、推出现成的一体化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有所作为的推论和想法只能是一种徒劳的、无奈的等待。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做起。学校领导者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应该带头旗帜鲜明地亮明自己的态度。“主张”什么?“提倡”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求”什么?率先进行目标指引和问题指引,把打好中国人的底色这一根本性问题从认识上搞清楚,将知行统一到管理实践中去。具体落实到思政课程上决不能简单化、形式化的处理,从教师、课时、物资保障等方面奠定基础,防止随意选用教师、随意挤占课程的现象,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同时要加强学科德育的渗透,从行政教研角度给予明确规定、具体要求。从教师层面来说,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好现有专业思政课教师的作用,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举措,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的选用等一些现实的问题。发挥骨干辐射引领作用,名师精品课、线上课、专题研讨课等等,普惠学生和教师,还要建立灵活有效的培训机制,快速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六个”要求、培养和输送未来思政教师。各地区还可以发挥党校的作用,为在职教师提供一定学时的“党校”教育,丰富培训机制,扩充影响力。学校还可以采取分级考核、分级奖励建立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
必须抓住课程设置这个“牛鼻子”
唐景莉:在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同步推进中,准确把握政策至关重要。当前如何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
宗爱东:教材是教学的根本遵循,抓住教材建设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有了指南针、定盘星。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我们要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任务由原先“一个系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拓展为“两个系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点是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教育;系统进行着眼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这意味着我们既要有原有的必修课程,还要建设思政课选修课程。与此相对应,教材建设中,地方或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大有可为。从上海实践来看,从2014年起就开始探索“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建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以鲜活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使命,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很受学生欢迎。围绕课程建设,我们推出“中国系列”思政课教学参考系列丛书,这些教学参考书来源于课堂,又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提炼升华,注重“内容为王”,突出“清新话语”,对于思政课必修课的教材起到很好补充作用。
冯秀军:纵向主线贯穿、横向功能互补,是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课程是教学的“跑道”,是教育和学习活动开展的“渠道”,课程设置对教学活动具有最基本的规定和引导作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抓住课程设置这个“牛鼻子”。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首先要从课程设置的“一体化”着手。思政课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任务。从纵向看,能够形成一条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始终的主线是关键。一方面,各学段的课程设置必须遵循该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特征,并据此制订该阶段思政课教学任务目标。该学段的思政课课程设置,是实现该阶段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学生成长发展还具有连续性特征,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共同目标,这就要求必须着眼学生发展的连续性特征要求和共同教育目标规定,打通各学段之间的区隔,形成一条贯穿不同学段、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实现“一体化”的内在规定。形象地讲,如果大中小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是一个个铃铛,那么必须有一条主线连接和贯穿,各个铃铛才能形成一串“风铃”。从横向看,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又包含着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的实现,依托内容各有侧重的不同课程来完成。例如,高校本科思政课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构成。这些课程内容各有侧重,有的重理论,有的重实践,有的重历史,有的重现实。虽然定位各有侧重,但每门课程都必须围绕、服务、关照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共同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优化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需深入分析论证各门课程的功能定位,系统厘清各门课程的功能关系,确保各门课程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不交叉,也不重复,从而通过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实现各门课程围绕共同学段教学目标的功能互补。
蒋建华:领导与组织层面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善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是否务实有效,其实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不仅仅是校长(书记)、老师的责任,而与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负责人思想上是否重视、行动上是真抓实干密切关联。各级领导与组织层面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为指导,在统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理念,将思政工作融合到所有学段之中,融合到思政课以外的其它所有学科之中,融合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中,融合到思政课教师人员配备、待遇提高、职称评审、教育科研等统筹谋划与整体方案研制之中。要注重构建纵横交错的思政“网格化”管理体系,促进思政课资源共享,既要加强同一区域、同一学段内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也要加强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校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建议组建“中国思政课程网”以及各省市相应的思政课程网,建立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的“思政教师共同体”“思政教师讲师团”“学校联盟协作体”等。思政课教师队伍层面要在“术”“学”“道”一体化深度融合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广大思政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做到以生为本、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提升能力、务求实效。要不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聚焦如何打通大中小学师资的阶段性阻隔,探索共建、共享、共研模式,形成思政课师资队伍阶梯式发展支持体系,进而有效促进思政课教师“术”“学”“道”三者的有机融合。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学科基础、理论逻辑、教育价值和课程与教学论等问题。在实践层面上分别从课程规划、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和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在绩效考核层面上注重导向鲜明,一切从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出发,既重政治性、理论性,也重趣味性、实效性;既重“吸引力”“感召力”,也重亲和力、感染力;既重“到课率”“点击率”,也重“抬头率”“点赞率”。各学段学生层面要在思政课“学、思、悟、行”上见成效。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与组织应根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切实抓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个关键点,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建议做到“五个要”:一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与知识学养。二要注重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力戒脱离实际的大话、空话、套话。三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注重实际效果,努力做到“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四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五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自己策划、设计、组织、管理的,都应当放手让他们去做,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开放度、创新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
郑智学:从大中小学思政科一体化的操作管理层面上,可以由分级地方行政、教研部门牵头,设立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机构体制,加强对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进行统筹研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原则制定三至五年发展规划,分段确定目标任务,建立分段衔接交流机制,分段评价考核奖励机制。以通过建立课题组的方式,加大各层级研究力度,使思政课授课形式更加多样、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和创新。与教学内容相对应,为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行政和教研两个方面应积极作为,为思政课教师准确实现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提供准确的、必要的、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教师自己必须注意选用辅助教学素材必须是官方网站平台中内容,规范严谨,杜绝盲目随意。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多维度思考,充分利用跨学科大教研及跨领域跨界研课,用大视野重构内容。
第一,从学科特点上,对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对于思政课教师,要思想站位高,意识形态认得清,思维视野广,特别是需要具备跨界的意识,综合的眼光,要能够瞄准与思想政治教学关联密切的前沿理论、时政热点、新闻播报或实践等进行拓展,要能充分运用资源、使用好资源,才能在授课时游刃有余。思政的内容有碎片化、生活化、涵盖内容广的特点,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性、逻辑性强,学生学习需要老师调动学生情感、进行实践体验、达到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备一节课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就小学的思政课来说,就要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体地、系统地课程观,才能知晓不同年段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才能将小学相关内容贯穿,因此小学思政课教师要能全面把握12册教材,还要能初步了解中学的内容,才能做到中小衔接。
第二,从教学内容选择上,对其政治性等方面要求高。思政课教师授课选用的素材,为确保其政治性、科学性,建议老师一律选用官方网站或“学习强国”平台中内容,如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多学科构课,多维度思考,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跨学科、跨领域大教研,用大视野重构内容。
第三,从一体化的操作管理上,可以由地方行政、教研部门牵头,设立统一的一体化机构,加强教研部门的一体化研究,更好地引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原则;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课题组的方式,加大各层级研究力度,使思政课授课形式更加多样、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和创新。
怎样把理论资源转化为教材资源
唐景莉:科学研究的学术支撑对于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在教材的编写中,怎样把理论资源转化为教材资源、教学资源?怎样把文件语言转化为教材语言、教学语言?怎样建立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思政课标准研制组和教材编写组之间的协调沟通制度,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宗爱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支撑。事实上,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承担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思想观念、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是以育“德”为核心、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的。其所育之“德”不是抽象的,而是囊括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做到党的创新理论每进一步,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要跟进一步。上海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推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区(教育集团)”建设计划,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工作、课程、教学、师训体系一体化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成立一体化的教研中心,打通机制,大中小学骨干教师坐到一张办公桌前,共同研究,把文件内容、教材体系转换为生动的中国故事和鲜活的教学内容。
冯秀军:打通不同学段和课程间的堵点、断点和散点,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着力点。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看,影响和制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因素有多种表现形式,打通不同课程、不同学段间的堵点、断点和散点,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打通堵点、熔接断点、聚合散点,在思想理念上要实现政治思维、教育思维和治理思维的三位一体。所谓政治思维,是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攸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大事。所有的思政课,不论学段、不论课程,最终共同指向培育时代新人的共同教育目的;所谓教育思维,是指思政课是一门课程,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教育活动,思政课要通过教育的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完成教育的任务,就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秉持教育的思维。这就要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分段的、碎片的人;看成一个发展的人,思想认知、情感心理等在不断发展的人。每个学段的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任务,必须指向共同的教育目的。所谓治理思维,是指要把思政课建设看作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九龙治水,分而治之;也不能马路警察、各管一段。需要以统筹治理的思维予以全面、系统的关照和对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正是对背离教育规律,缺乏科学治理的补正和纠偏。打通堵点、熔接断点、聚合散点,在途径方法上要系统梳理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如全面清理各个学段、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体系;以一体化的课标体系为遵循,改革创新现有“互不干涉”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体制机制,建立互相连通、上下贯通的教材编写机制;改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各管一段”“不相往来”的局面,通过大中小学集体联合备课等机制,创建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交流互动的大平台。
蒋建华:2017年国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这对统筹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建设,为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和德育教材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利于建立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思政课课程方案中应贯彻“一体化”理念,思政课内容应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方面在教材编写与审核、德育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树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安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另一方面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分工合作应该有结构性的顶层设计。无论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还是思政类教材的编写,都需要分成不同的研制组或编写团队,并要兼顾到专家和编写人员在我国地域、学段、学科领域等范围内的代表性,进而真正有利于将理论资源转化为教材资源、教学资源、有效资源。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材编写机构必须悟透“文件语言”,吃透文件精神,转变观念,协力同心,切实做到以下“七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方案制定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教材编写到位、配套保障到位、舆论氛围到位、统筹协调到位。现实中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容设计仍然缺乏有效的一体化设计。各学段和相关部门应该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理念,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在课程方案规划、课程标准研制、课程内容设计、教材编写与审核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互动机制,体现整体联动效应,形成一体化格局。一要建立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平台,创设研讨切磋机遇,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师提供思政课标准和教材学习培训、专题研讨、观摩交流、经验分享等机会。二要建立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作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三要建立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地、实验基地、实践基地、示范基地等作用,以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为“领头羊”,既便于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研讨与备课活动,又便于组织学生投入参与实践、体验与观摩之中。
郑智学:思政课教师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论坛,或是思政课教师专业网站,像“学习强国”一样,里面定期有理论政策原文、解读以及配套的视频动画、配套课件、教案的发布等进行交流。源于教师、惠及教师,使专题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这些既有前期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和深入研究,也为其他思政课教师起到示范和引领。不断完善配套大学、中学、小学不同的讲座或资料,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准确、更好的理解国家的相关理论政策,严格把握意识形态的准确无误,不出现理解上的偏颇走样,能够生动形象的进行解释,便于学生接受和感悟,奠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定期开展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和形式组织大学、中学、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讨交流会议、交流活动,形式上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联系,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走进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堂,实现真实意义上互动互学,沟通构思和演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维、新模式,一体化打造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团体,引领各阶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2021年 第一期

2021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略论思政课与理论思维——以青年教师理论思维修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论析
做一名政治强的思政课教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基于全国46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层次结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十不失”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力行新的教学理念,讲好“关键课程”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高校思政课,功夫下在哪
思政课教学要“内容为王”
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
讲好“中国奇迹”: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基本要求
无缝对接:高校思政选修课范围拓展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
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以“链”的思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导读
中国青年发展与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再出发
在提高学生的社会思潮辨识力中固本培元 ——谈提高和巩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底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认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