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层次结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陶利江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含有实践因素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其现有范式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实践教学。深度体验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它是多层次体验的综合,包含精准体验、多维体验以及持续体验,这三个因子是紧密相关和环环相扣的。其中,精准体验是前提,多维体验是发展,持久体验是保障。只有实现了精准体验、多维体验和持续体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才能真正得以彰显。在当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仍有一些瓶颈制约着其深度体验的实现,这些瓶颈的破解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即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素质、搭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以及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和总结方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
【作者简介】陶利江,男,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论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河南  新乡  453007)。
【原文出处】《河南社会科学》(郑州),2020.11.91~9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18AKS019);2018年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2018-CXTD-07);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向度研究”(2021-ZZJH-174)。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深度体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所谓深度体验指的是以体验为起步,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超越感性刺激和感性认识,最终构建新的经验、知识、方法和技能。深度体验是自我发展的内动力,正是因为具备深度体验这种功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拓深教学空间和提升数学实效。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瓶颈制约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实现,亟待破解。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意蕴
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是独立于思政课的教学活动,而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两大板块,二者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培养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后者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虽然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侧重点不同,但是二者紧密相连,存在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现有范式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学界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指的是在社会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还有学者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包括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还包括校园实践教学活动。不难发现,以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解和划分都是按照教学场所进行的。其实,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不应局限于教学场所,而应注重教学内容是否包含实践因素。正是基于此种理解,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含有实践因素的思政课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呈现动态性,目的是让大学生真正“动起来”,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区别于静态的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依据上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可以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式进行梳理。具体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现有范式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的表现形式有主题演讲、案例探讨、视频赏析和讨论等,校园实践教学的表现形式有情景剧演出、红歌比赛、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教学的表现形式有参观考察、义务帮扶、社会专题调研、理论政策宣传等,网络实践教学的表现形式有网络问答、网络辩论、网络视频展示和研讨等。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在逻辑
首先,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基础和实施依据。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处于主导地位,不能因强调思政课实践教学而否定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主导作用。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所讲授的是国家历史、社会现实以及世界发展大势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要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而不能偏离,否则就会丧失实际意义。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有益拓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让大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回溯、带动和激活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凸显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真实性。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所讲授的理论往往较为抽象,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理论功底有限,在理解思政课理论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难以有效感知思政课理论所指向的社会现实,这样会引发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产生误解,如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深入农村、城镇等进行专题调研,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接触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所指向的大量社会现实素材和案例,不断加深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使其真切感受到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间接提升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思政课实践教学采取“互动式”“体验式”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其中,这种方式有别于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静态灌输,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情景剧表演,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把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改编成情景剧进行实地演出,这种方式生动、活泼、有趣,可以使大学生在表演和观看中发现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精彩性,能够间接提升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层次结构
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是相对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初步理论感知而言的,它是多层次体验的综合,包含三个必要因子,即精准体验、多维体验和持续体验。也就是说,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实现了精准体验、多维体验和持续体验,其深度体验才能真正得以彰显。
(一)精准体验
精准体验是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验的“主题性”层次而言的,具体指的是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对某一历史精神、价值观念和现实成就的真切感知和体会。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准体验的获得离不开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的精心设计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的精心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的设计需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具备科学性和时代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设计要以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热门话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体系为依据,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二是具备全面性和逻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设计都应覆盖到。同时,各个实践教学主题之间也应有严密的逻辑,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三是具备针对性和创新性。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身好奇心强,渴望探索未知事物。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设计应契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另外,实践教学主题设计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情。
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按照实践教学主题确定、实践教学动员、实践教学实施以及实践教学评价和总结等步骤逐步展开。在实践教学主题确定环节,根据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进度,教师从多个实践教学主题中遴选和确定实践教学主题;在实践教学动员环节,借助动员大会,教师为学生讲清楚实践教学的意义、开展形式、具体计划、调查方法、任务目标等;在实践教学实施环节,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开展实践并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评价和总结环节,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另外,高校主管校领导、具体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也应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结工作,通过召开校级层面的经验总结大会,及时提炼和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活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便为今后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多维体验
多维体验是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验的“多样性”层次而言的,具体是指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多种体验,包括知识体验、技能体验、过程体验、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等。实际上,大学生从某个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往往能获得多方面体验,只是每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要实现的体验目标侧重点不同。就知识体验而言,其侧重开阔眼界和丰富知识体系,如参观大型科技展和成就展等;就技能体验而言,其侧重动手和操作能力,如尝试使用新的生产技术、先进仪器等;就过程体验而言,其侧重感悟和追忆历史过程,如观看历史纪录片和重走长征路等;就方法体验而言,其侧重做事的流程、思路、技巧和效率等,如参与科技发明和各项竞赛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侧重心理感受和精神洗礼等,如参观革命圣地、参加义务帮扶活动、与时代楷模座谈等。
(三)持续体验
持续体验是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验的“长久性”层次而言的,具体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持续开展过程中,大学生从中获得的不间断体验。思政课实践教学持续体验的获得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长效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形成主要依赖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高校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高校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在人员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应给予思政课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充足而优质的师资队伍。从教师数量上看,由于参与学生人数以及实施环节较多,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师资支撑;从教师素养上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教师能力有着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拥有较扎实的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三是实践教学平台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开展需要建设好课堂、校园、社会以及网络这四个实践教学平台,并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可以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建立和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四是师生积极性。师生的积极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持续开展的动力和关键性因素,师生积极性取决于自身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以及考评方式是否科学。
需要指出的是,精准体验、多维体验和持续体验这三种不同层次的体验都是针对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某次具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此外,这三种不同层次的体验作为深度体验的必要因子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关和环环相扣的。在深度体验综合体中,精准体验是前提,多维体验是发展,持久体验是保障。具体而言,精准体验是多维体验和持久体验的逻辑前提,只有实现了精准体验,多维体验和持续体验才有可能;多维体验是在多项精准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是精准体验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精准体验和多维体验的长期维持需要持续体验长效机制的支撑,持续体验是精准体验和多维体验的坚强保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实现存在瓶颈制约
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充分发挥深度体验的功能,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瓶颈制约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实现,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
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历史重任。如前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早在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就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①。但是,一些高校管理者未能认清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耗时较长并且意义不大,提出只要抓好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就能建设好思政课,忽视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价值。也正是受这些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相对滞后和趋于边缘化,即便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例如,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安排,“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须开设36学时的实践教学,然而一些高校却简化环节,仅仅要求学生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实践报告,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高,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二)教师素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这一角色至关重要。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素质与实践教学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政治素质不过硬。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党性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可是,一些教师政治素质不高,如被网络曝光的一些思政课教师教马列而不信马列,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二是知识匮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而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如数据分析、情景剧制作等。三是社会经验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组织、策划、协调和实施等环节,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目前来看,现有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多为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就直接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社会阅历有限,社会经验相对不足。
(三)教学平台建设未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需求
实践教学平台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和依托。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未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需求。一是平台体系不健全。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注重社会实践平台和校园实践平台建设,而不注重思政课课堂实践平台以及网络实践平台构建,导致平台体系不健全。二是平台规模有限。由于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生较多,实践教学平台需要具备一定规模,但是一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平台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需求。三是实践教学平台选择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题性要求实践教学平台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是,一些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选择却充满了随意性和偶然性,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宗旨严重不符,这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效。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略显陈旧
实践教学方法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就现实情形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略显陈旧。一是规范性不足。“开展实践教学,必须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拟订详细的实施计划。”②当前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等,往往是思政课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自行开展实践教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和随意性,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针对性指导,存在“放羊”现象,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显得较为混乱。二是科学性不足。这里的科学性主要是针对实践主题而言的。只有具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主题,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精准体验。当下,一些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的确定呈现出随机性,也就是说,这些主题多是临时确定的,缺乏科学论证,未能依据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前期的精心设计。三是多样性不足。多样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拓展教育空间。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虽然尝试创新,但从整体上看,形式仍较为单调,缺乏多样性。
(五)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和总结方式缺乏系统建构
进行考评和总结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和总结缺乏系统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未能做到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没有对教师进行严格考核。二是来能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统一。在进行实践教学考评时,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性考核,轻视过程性考核,未能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总体表现进行结构性评分(如调研提纲占10%、平常日记占30%、最终实践报告占60%等)。不注重考量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将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缺乏激励机制。“‘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是一项不轻松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然而,现行实践教学考评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一方面,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些高校采取为教师发放酬金的方式,但是尚未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未能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评优等挂钩,这样容易使教师对难度大、利益少的实践教学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所占比例较低,这导致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四是缺乏定期实践教学总结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未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和总结活动,多是在期末教学总结时被简单提及,这一状况导致一些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难题及新鲜经验得不到及时反映和总结。
四、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实现的路径依赖
为了破解阻滞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功能发挥的现实瓶颈,从而真正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④思政课意义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意义重大,高校必须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党委书记要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⑤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一环,高校管理者要彻底转变传统落后观念,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高校管理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其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力支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加强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校内外资源,给予大力支持。高校管理者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具体开课单位和各个职能部门并且出台相关文件,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都应给予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力保障和支持。再次,成立校级思政课实践教学监督和考核小组。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监督、考评和总结工作,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素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⑦教师是组织和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执行人,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势在必行。一是提升政治素质。加强教师政治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使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在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自身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不断提升教师政治觉悟以及帮助教师树立“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的信念。二是拓宽知识面和提升技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学校应定期派遣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以及提升教师技能。三是强化社会实践锻炼。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思政课教师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实践锻炼,如外出考察、挂职锻炼等,使思政课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现实的认知水平以及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从而弥补其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三)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搭建四个实践平台,即课堂、校园、社会和网络,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是打造课堂实践平台。教师专设时间为学生创造课堂实践教学环境。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视频赏析研讨、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如江苏科技大学在“基于情境模拟的体验式思政课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立了“舆情调查与研究实验室”“素质拓展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等思政课体验课堂,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获取相关知识和提升个人能力⑧。二是打造校园实践平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校内开展各类思政课调研和实践活动,如文化活动、科技活动以及公益活动等,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打造社会实践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按照双向受益原则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不断向外拓展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先进意义的政治教育基地、道德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便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不断增进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四是打造网络实践平台。整合视频、声频和图片等信息资源,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建立思政课微信公众号、网络红色板块以及官方微信微博等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和教师借助这些平台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如网络问答、网络辩论、网络视频赏析与讨论等。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
随着思政课改革步伐的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一是科学设计实践主题。实践教学是围绕一定主题展开的,主题的科学性显得格外重要。实践主题的设计应契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大学生兴趣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神实质。另外,各个主题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改变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内化为知、外化为行”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真正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三是规范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设计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此外,还需要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以及考评工作,切实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受益。四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实践教学,每种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如主题演讲、微视频展示、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社区服务、红色考察、网络互动等。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开展,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实践教学形式需要探索和总结。
(五)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和总结方式
当下,应不断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和总结方式。一是坚持师生考核相统一。以往的实践教学考核仅注重对学生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缺失,这是不科学的,应坚持师生考核相统一。二是坚持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统一。结果性考核注重的是最终实践成果,过程性考核注重的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态度和表现等,坚持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完整考评。三是坚持评价激励和经验总结相统一。评价激励可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评选、教师选拔任用、教师职称评定、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等挂钩,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经验总结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或者经验交流大会等方式进行,借助这些方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和评价,不断加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特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实现需要多措并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思政课建设步伐的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高校应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实现的方法,最终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好、发展好。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2020年7月2日访问。
②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沈阳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④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⑤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8年4月12日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20年7月2日访问。
⑧余勇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践与创新》,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4页。

2021年 第一期

2021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略论思政课与理论思维——以青年教师理论思维修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论析
做一名政治强的思政课教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基于全国46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层次结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十不失”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力行新的教学理念,讲好“关键课程”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高校思政课,功夫下在哪
思政课教学要“内容为王”
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
讲好“中国奇迹”: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基本要求
无缝对接:高校思政选修课范围拓展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
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以“链”的思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导读
中国青年发展与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再出发
在提高学生的社会思潮辨识力中固本培元 ——谈提高和巩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底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认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