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何益忠
 
【摘要】思政小课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大课堂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指将小课堂的理论性同大课堂的实践性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将小课堂的抽象的理论教育和大课堂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抽象和现实具体的统一。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教师是关键,实践教学是抓手,学校和社会联动是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
【作者简介】何益忠,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  20162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0.10.71~7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7JZD055)、2020年上海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ZX2020—YJ12)。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对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蕴
思政小课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以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对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是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的现实需要。
1.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实际状况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1]为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解决思政课面临的主要矛盾,既不能局限于思政小课堂,也不应该放任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而是必须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进行理论教学时,必须结合社会现实,关注学生身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联系社会一般实际和学生具体实际,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除了将理论讲深讲透以外,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入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将精神层面的对象化活动和物质层面的对象化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入学生的心底,外化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行”,还具有改造主观世界的功能。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来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仅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不断丰富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升华自己的精神追求。
2.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对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在加强思政课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过程中,十分重视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进行社会实践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就提出理论学习只有“与自己参加生产劳动,参加群众斗争,参观解放军或工厂等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大的成效”。[2]因此,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群众斗争及社会活动等,使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印证,取得巩固提高的效果”。[3]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又要求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身体力行,要积极运用和发展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4]进入21世纪后,“05方案”提出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5]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总之,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一直强调要把理论教学与深入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正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
3.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多元价值彼此碰撞。思政课教学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存在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面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迎接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社会生活日趋多元。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升,西方各种价值观、意识形态不断涌进思想“市场”,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信息获取更加便利。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各种社会思潮都能在高校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也不允许我们将思政课局限在小课堂内。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说敢做,勇于开拓,不愿循规蹈矩。但他们也存在一些弱点,包括理想主义有余而脚踏实地不足,对书本知识了解较多而对社会生活实际接触较少,等等。近年来,随着“00后”进入高校校园,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又呈现出新的特征。相关研究显示,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加前卫;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更加明显;自我意识更强,越来越注意个性和独特性,集体主义观念有所弱化。[6]教育对象的一般特征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更为强调教学的针对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巨大变化,生动、丰富的实践也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提供了充足养分和有力支撑,使两个课堂结合更具现实可能性。
二、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内在要求
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各有侧重点。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借助对方长处规避、克服自身短处,从而将两个课堂统一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实践中。
1.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优势,克服思政小课堂的不足
思政小课堂主要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索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必须高度重视思政小课堂,坚持其主渠道地位。思政小课堂的侧重点是理论讲授,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是其特点和优点。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不是对实践、现实的直接简单反映,而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即使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也不同于历史学科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它强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强调“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落脚点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肯定具备科学理论应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遵循基本的理论逻辑,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
毋庸讳言,思政小课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理论讲授的抽象性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因此,从思政小课堂出发的两个课堂结合就是要将具体、生动的社会实际引入理论教学,带领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理论教学更具现实性、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理论又必须回到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为此,思政小课堂进行理论讲授时,应结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实践,结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用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正在发生的生动事例弥补理论教学的抽象性;应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2.进一步发挥思政小课堂对社会大课堂的指导、引领作用
社会大课堂实际上就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既包括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生活,也包括正在行进中的现实生活。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但是人的实践活动即人的社会生活并“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7]社会生活是生动的、丰富的和具体的,可以弥补思政小课堂的不足。但是社会生活又是多元的和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置于其中,或者随意将社会大课堂搬进小课堂,而必须把社会大课堂同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去分析、引导社会大课堂中的多元价值。由于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社会意识的多元性。对于社会大课堂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我们不能以为存在即是合理,也不应该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价值观以及青年大学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在明晰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在社会大课堂的各类实践中体现思政课的性质,赋予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舞台,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依托,以丰富感性认识、检验理性认识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学活动”。[8]思想教育、观念养成、理想践行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放任学生实践,必须使实践成为体现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再次,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把握、辨析社会大课堂。社会大课堂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政治站位,掌握科学方法,分清社会大课堂中的美丑,辨别主流和支流,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总之,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就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将思政小课堂的理论性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性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将思政小课堂的抽象的理论教育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具体结合,实现理论抽象和现实具体的统一。要求思政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思政小课堂中学到的科学理论去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大课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思政小课堂中的主流价值引领社会大课堂中的多元价值,提高学生把握主流、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社会大课堂去验证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提高理论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
三、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实践路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将理论小课堂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师是关键。要着力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丰富其社会阅历,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实践教学是抓手,应该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见习为支撑构建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学校与社会联动是保障,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成长,从而形成开门建好思政课、协同上好思政课的大格局。
1.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关键在教师
思政课是一门集政治性和学理性、知识性和价值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于一体的课程,要解决大小课堂分离、割裂问题,必须花大力气,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丰富其社会阅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鼓励、引导教师读原著、学经典,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矢”,才能射中现实这个“的”,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才不至于把课程讲偏、将学生带偏。其次,要鼓励、引导教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各种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实、丰富社会阅历的机会,使他们在走进小课堂之前深入社会大课堂,对中国历史与现实有所了解,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同时,还要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有所了解,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再次,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既避免抽象的理论思辨,又不降低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既联系实际、联系历史和现实,又不媚俗、不跟风,不迎合社会、学生的浅层次需要,使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成为理论和实际有机统一的结合。
2.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实践教学是重要抓手
尽管我们可以在思政小课堂的理论讲授中通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来实现大小课堂的结合,但是要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成为连接两个课堂的纽带、实现两个课堂结合的抓手。为此,应该更加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改变粗放模式,使实践教学不断精细化。尽管实践教学已在高校普遍开展,但总体上仍处于粗放阶段,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成绩考核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着力改变单纯地走一走、看一看、写一写等粗放模式,带领学生沉下去、住下来、走进去,通过精细化提高有效性、针对性。其次,要改变“业余”模式,使其越来越专业。长期以来,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更为重视思政小课堂,更为注重小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相对忽视实践教学,导致部分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是专家,而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则较为业余。为此,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的专家、大家。再次,要改变“单打独斗”模式,探索合作、协同之路。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学校多个部门,需要得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长期以来,或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开展实践教学,较少有其他部门、教师的参与;或在团委主导的学生社会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这种状况下,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无力单独承担相关教学任务,二是未能让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应该尽快形成在校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协同配合、功能互补的体制机制,走合作、协同的实践教学之路。
3.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动
强调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行割裂状况,必然要求学校和社会密切合作、彼此联动。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成长。社会分工所引发的专业化、职业化、组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变成“只是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才会有的专门化实践活动”,有时甚至被进一步“窄化”至学校,仅仅是学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的实践活动。[9]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整个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共同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形成全社会共上思政课、促使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良好局面。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让党政干部、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思政小课堂,生动阐释各地、各行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在小课堂中感知大课堂的魅力。再次,要协调各方力量,为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便利。目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些丰富经验,但也存在形式单一、经费紧张、时间零碎等问题。为此,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逐渐形成学校与社会有机统一、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格局,使社会生活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天然、便利的课堂。最后,全社会应该积极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整体氛围。社会生活本身就有意义维度,本身就在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活动。青年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倾向的影响,特别需要整个社会的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全社会应该努力构建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充满正气、饱含爱心、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刚,张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2][3][4][5]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8,101,203.
[6]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9(3).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8]何益忠,周嘉楠.思政课实践教学:概念辨析与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6).
[9]叶方兴.从“悬浮”走向“融合”——论现代性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J].探索,2019(6).

2021年 第一期

2021年 第一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略论思政课与理论思维——以青年教师理论思维修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论析
做一名政治强的思政课教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基于全国46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
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体验的层次结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十不失”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力行新的教学理念,讲好“关键课程”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高校思政课,功夫下在哪
思政课教学要“内容为王”
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
讲好“中国奇迹”: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基本要求
无缝对接:高校思政选修课范围拓展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
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以“链”的思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导读
中国青年发展与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再出发
在提高学生的社会思潮辨识力中固本培元 ——谈提高和巩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底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认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