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苏煜 李建华
【摘要】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殊性、功能与定位等方面尚存在诸多模糊认识,需要加以厘清、明确,并予以强化,否则将影响其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消除对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种模糊认识,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殊性质及其政治功能,明确并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个定位,解决三个重大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建设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教育基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高地,以及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定位;功能
【作者简介】苏煜、李建华,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8.11.115~119
进一步建强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提升其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当前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更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首先需要进一步厘清对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诸多模糊认识,明确其定位,强化其功能。
一、切实消除四种模糊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担负着的特殊使命与任务既决定它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意味着它与一般的二级学院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厘清并认真对待其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仍存在“不到位”或“模糊”的现象。由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上出现了“学院标准论”“学术标准论”“党员标准论”“双重标准论”等不恰当的论调。这些论调只看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的共性,而忽视了其特殊性,因而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健康发展,需要予以澄清。
一是“学院标准论”。这种论调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大学设置中的二级学院,是以教学科研为基础的单位,只要按照学校对二级学院普遍要求完成任务就可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是学院,用不着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功能,也用不着增加“额外”的要求和负担,如若不然,便纯粹是多此一举。“学院标准论”从根本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一般学院的差别,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殊性,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上的独特功能。“学院标准论”的要害在于用一般取代个别,其危害不仅在思想方法方面,而且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属性,进而会使得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一般化”学院建设过程中,消磨自己的政治属性和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首先要明确其特殊的政治属性,并以此为据在学院绩效考核、评奖评优、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和特殊政策支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成果应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精神的学科专业属性。
二是“学术标准论”。这种论调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学术单位,首先要坚持的是学术标准,学术标准就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标准,不能有太多的干涉和太多的条条框框,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学院,甚或就办不好学院。不容置疑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确实应该具有学术的标准,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学术探索的精神,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法创新发展,就无法说服人。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马克思主义指导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科研上,既要坚持自由探索,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在教学中,既要坚持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和丰富性,又要坚持好课堂政治纪律,决不能突破政治“红线”;在育人上,既要坚持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还要坚持实践育人和生活育人。如果我们只按学术标准来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其存在的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始终姓“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然后其“名”才是“学”,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名”代“姓”。
三是“党员标准论”。此论调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大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只要按照普通党员的政治标准来要求每个教师就够了,没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整体性的高标准政治要求,每个党员做好了,整个学院就没有问题。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师党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例如不得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等,这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讲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但是,教师党员个人对政治纪律的遵守,并不意味着整个学院就达到了“坚强阵地”“战斗堡垒”的要求,这就要求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过程中,不但要对教师个人提出要求,同时要对整个学院、各教学科研单位都要进行整体设计,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合唱”好主旋律。同时,我们也要从个人被动接受约束过渡到整体的主动唱响、主动坚持,形成合力,进而体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战斗力。
四是“双重标准论”。这种论调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在课堂上、著述中,甚至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但至于我们内心是怎样想的,就不要管了。这种论调说白了,就是认为我们在形式上、表面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可以了,不能强行要求“真信”。在强化政治纪律的大背景下,应该承认,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都能够自觉遵守教学科研纪律,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是否真正解决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应付感”甚至“折磨感”,在调查中具体表现为职业认同度不高,积极性不强。[1]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职业认同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或一致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但要“姓马”,而且更要“信马”。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逃避监督、避免处分而口是心非、流于形式、表里不一,没有真懂真信,没有真情真意,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终将是失败的。这种现象在当前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不能被表面的“课堂安全”所迷惑,应该下大力气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信马”问题。
二、更加明确四个基本定位
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要厘清以上模糊认识,还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学院办学定位。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和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地”定位。
一是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园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重要使命,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园地,乃至根据地。大学教育面向青年人,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很多人还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引领者。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日益明显,青年学生接受文化的途径和渠道也更加丰富。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已成为当代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教学课程,让青年学生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精髓。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独特的、与时俱进的特征。正因为此,马克思主义才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在任何时期都发挥着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新的高峰。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高校全面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担负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新理念、新理论设置体系化课程,编写系列教材,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组织优秀的教学团队,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中发挥引导作用。
二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高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引领者、排头兵,占据马克思主义宣传高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责任,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发挥社会功能,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才和知识优势,举办、参与面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当前,全国都处于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主动承担解析、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责任。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借助网络媒体等新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网站和自媒体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常态化。自媒体的涌现已经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格局,传播的个体化、实时化特征鲜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广大师生要踊跃参与网络讨论,以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和指引公共舆论,强化社会的政治认同。
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地。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的宏伟蓝图,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党的十九大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党的十九大的每项新布局、新任务,都是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课题,需要深刻研究。习近平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当前形势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比如习近平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概述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习近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辉煌成果和细致分析当前现实的基础上,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这是对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全新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规划,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基本方略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亟待系统综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可谓重任在肩,必须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键问题、针对党和国家重大理论需求开辟研究方向、组织研究团队,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前沿。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将科研与教学并重,科学合理地分配科研任务、通过机制创新鼓励科研水平的提升,形成科研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形成新的建设格局,也会迎来新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产生迫切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敢于担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智库。
四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伴之商业文化的浸染,我国社会文化显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先进人类文明的涌入,一些陈腐观念也伺机渗入,某些国外势力也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出现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背离的声音,部分人未能经受思想意识的考验,出现了政治观念的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是国家发展的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与有悖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坚决斗争,牢固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有规划地对其他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进行批判,对社会上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有力驳斥,在校园和社会中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传递正能量的时代风尚。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研究、创新中国理论,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帮助人们提高政治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大师生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将学术研究、教学工作与思想培育、人格塑造密切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三、真正解决三个重大问题
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学院办学定位的同时,更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三个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带有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功能。
一是要深化认识,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人们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性,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民族复兴的历程。近代以来,我们在道路和意识形态的选择上一度陷入了迷茫。传统文化因为现代文化的阻碍而未能完成自主转型,西方既有道路和制度又被证明不适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直到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意义有着科学、深刻的总结。“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2]13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脚步进行系统研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历史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任何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思想意识的核心,只有围绕这一核心,国家、民族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形成统一的信仰对于民族团结、形成民族认同至关重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的民族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时代责任。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和拥护,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思想纽带。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内化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使之成为人们坚定的信仰。
二是明确目的,付诸行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15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念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另一重要责任就是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使之成为具体行动。以之指引具体行动,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变为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体现在各个层面的行为规范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围绕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澄明作为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应该培育怎样的道德品质参与社会生活,在公共参与中遵循何种义务和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国社会也处于转型之中。公共领域逐渐拓展,公民参与日渐频繁,这也是国家从管理走向现代化治理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的道德建设和行为引导较以往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格局主要遵从家庭式的道德行为规范,私德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当今社会则需要人们本着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参与社会生活,站在公利的角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新的社会治理要求人们主动分担社会责任,以公民参与填补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权力空间。把马克思主义目的转化为人们内心的行动指南,围绕这一目标塑造新的公民人格,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的重要领域。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中有着明确和细致的分工,职业成为人们最直观的社会身份。如阿伦特所言,职业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交织,职业与个人发展、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但职业的产品和成果又是公共性的。就此而言,职业行为是人们主要的社会行为。而且职业行为要求是多样而具体的。将职业行为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目的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目标内置于职业伦理之中,是将马克思主义目的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对之予以高度关注,结合职业特点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职业行为原则,提出有针对性的价值要求。
三是创新发展,构筑精神。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664习近平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4]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在各个时期都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保持活跃的创新性,是因为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开放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逻辑理路,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和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从中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时代灵魂。其一,要历史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全景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表达方式和基本内涵,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质,阐明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的内在机制,为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提供坚实的合理性论证。其二,要通过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握我们所处时代的关键问题、基本需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在新的历史阶段研究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必定会产生新的思路、新的理论、新的范式。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进步的重要动力。其三,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构筑时代精神。在新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都呈现出新的面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根据时代特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机制,将马克思主义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使之成为我们的时代灵魂。
参考文献:
[1]文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19年 第二期

2019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回顾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理论思维
“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亟待破解的“三对矛盾”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
试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实质和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