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陈联俊 姚硕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加以充分吸收运用,主要表现在:发现文化价值,推进教学方向;运用文化力量,推进教学活动;转化文化内涵,推进教学发展;创新文化形式,推进教学方法,进而从不同方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资源
【作者简介】陈联俊,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姚硕,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8.5.18~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宣传思想引领工程建设项目“高校意识形态与网络理论舆情研究中心建设”(粤教思[2018]26号)、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广州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研究基地资助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有助于夯实教学根基,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可以从文化价值、文化力量、文化内涵、文化形式等四个方面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推进作用。
一、发现文化价值,推进教学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延续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教学方向有内在的促进作用。
价值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承担着塑造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和责任。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我国高校教育对象主要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之中,自始至终接受着文化熏陶,必然保持着我国特有的文化思维、文化意识和文化习惯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存在价值耦合和叠加影响。从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利益和人格素养。从现实来说,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价值选择,在与中国实际相互结合中不断开辟出实践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
价值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价值共鸣的良好媒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道德伦理教育密不可分,在中国伦理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会受到伦理关系的影响和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在教学中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伦理环境,并将其与教学相互联系起来,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认同。大学与社会生活相互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影响无处不在。大学生思想活跃,能够及时感受时代变迁和社会潮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发现现实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才能获得学生的理性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中越来越多地以各种技术手段展现自身风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展现课程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价值认同。
价值启迪。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作出新的价值表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强调价值引导,需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资源,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处世之道与当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及时阐释新时代变化中人际关系的调整带来的伦理秩序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开展个人和社会价值教育,也需要将生态价值思想渗透在课程教学,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力量,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运用文化力量,推进教学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等方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
文化自信。高校师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来源、深刻内涵、时代价值的信任和热爱。文化自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影响是师生对于本国文化发自内心的肯定,进而从国家需要出发从事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效果。文化自信促进教师拓展文化视野、开拓文化思路、搜集文化素材、投入文化情感等,无形之中改变教学主体。文化自信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文化书籍、参与文化互动、开展文化实践、表达文化思考等,循序渐进地培养接受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激发教学热情、化解教学难题、优化教学过程有着事半功倍的价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在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以文化人等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文化自信能够保证教学文化方向,丰富教学文化内涵,充实教学文化资料,启迪教学文化价值。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立在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
文化自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文化自觉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需要通过传承渗透、理性吸收、批判运用等方法,结合时代需要进行转化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体现,也需要在国家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应有位置。目前大学课程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需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但如果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厚,可能影响教学认同,导致教学影响力下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将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相互结合起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文化。在教学实际中,东西方文化思想的交互交融交锋必不可少,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正确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功能意义明显。需要重视对不同文化坚持用批判思维加以考究,摆正文化次序,并恰当地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文化自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诸如“位卑未敢忘忧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值得以多种形式加以强化,并在文化比较中突出价值传统和价值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同的课程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环境和价值条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找准价值判断,发挥价值特色。在哲学类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意识、辩证思维、和谐思想、人本情怀、民族精神等有着弥足珍贵的传承价值,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结合起来,推动时代进步和发展。在史论类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史实和治国智慧来源于中国人民的千百年经验总结,历久弥新地发挥着深厚文化影响。在德法类课程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实践和修身追求符合中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结构,对于当代中国解决道德问题,化解道德冲突,提升道德水平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转化文化内涵,推进教学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有机联系,如何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精神基因。“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基因维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这些精神基因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群策群力的合作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要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共通价值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要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作用相互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剖析清楚,帮助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能够将近现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富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境遇分析透彻,帮助学生看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发展。
实践智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中国人民始终在寻求自身和国家存亡的道理,积累了源远流长的实践智慧,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表现在经世致用、居安思危、躬行实践、知行合一、求同存异等诸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充分阐释利用,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来说,社会上存在着认为思政课教学空泛无用的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多种多样,重要方面是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性,过于重视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系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如果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恰当地运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消除或减少这种偏见。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思政课课程中,联系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经验智慧,设计教学板块和实践路径,实现从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灵活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来自于中国文化语境,对中国大学生思想品行的实践指导价值毋庸置疑,值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挖掘利用。
和合思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维有道德层面的人格修养,也有社会层面的治理策略,还有自然层面的认知模式等。可以说,和合思维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优势。一段时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着肤浅化、零碎化、娱乐化的不良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特性作为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地移植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导向起到负面影响。和合思维不仅可以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还可以启发教学逻辑和教学设计。教学逻辑要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生活逻辑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的深度、实践的广度和生活的温度中体现出价值取向。在教学设计中,将问题导向、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史料运用、网络情境等相互融合,突出教学特色。
理想信念。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人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从古至今,大同社会、礼仪之邦、天下为公、小康之道等理想信念激励着仁人志士不懈奋斗,成就了没有中断的文明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是将社会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将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将国家富强与世界和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的价值方向,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要求进行不同类别的价值教育。尤其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真切的史实、详尽的数据、可靠的论断等进行有理有据、有情有感的隐性教育,避免将理想信念空泛化、标签化,尽可能地将理想信念追求与当代大学生在时代环境中的个人发展相互结合,在指导学生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更好地与社会价值相互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来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文化形式,推进教学方法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核心原则是在保证育人方向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方法创新,实现教学目标。
经典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历经岁月沉淀和价值拷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华和思想智慧,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深入研读和转化。经典研读中需要能够沉潜其中,静心涵泳,体会文化韵味,获取文化滋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经典研读需要结合课程教学体系要求进行精心挑选,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将文化经典作为课程点缀,降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价值地位。经典转化在于能够有选择性地对文化经典进行现代性解读和运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将文化经典与当代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经典研读注重从整体上还原文化经典精华思想,经典转化注重从分类上体会文化经典现实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文化经典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在不同的教学需要中发挥出文化经典的价值力量,充实思政课本身的文化内涵。
故事挖掘。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蕴含的哲理思维、人物典范、治理策论、道德伦理等都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根据不同课程需求进行挖掘改造,既可以连接学生的教育背景,也可以发挥文化传承功能,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推陈出新,进行故事再造。也就是说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及时引入时代价值、时代人物和时代事件,从而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造就新兴的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故事传播不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传播互动,更重要的是从课堂走向课外,将故事传说演变为学生口耳相传的校园文化,成为激发学生精神动力的思想资源。
技术再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趋势,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其成为克服技术理性弊端的价值指南。移动互联网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虚拟场域中的多重价值挑战。西方意识形态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移动网络空间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价值诱惑,主流意识形态要维持自己的价值地位,不仅需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形式和手段方法,而且要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势发挥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推崇人文理想和以文化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虚无主义,主要路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技术转化,开发出符合大学生认知心理和学习兴趣的网络空间场域,通过技术再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互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网络空间的人文化。
情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充实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还是利用西方文化资源,本身反映出教学价值倾向,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一段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过分推崇西方文化,甚至大规模盲目应用西方文化经典进行思想教育的现象,应该加以纠正,否则极易导致价值偏向。在教学情境设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可以从文化理念、文化内容以及文化形式,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情感熏陶,立体化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文化信心,坚定学生的文化意志,为教学创造文化空间。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有着丰富的道德话语和伦理实践,即使在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选择运用,起到促进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价值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③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4,39.
④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7-13(12).
⑥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6.

2019年 第二期

2019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回顾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理论思维
“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亟待破解的“三对矛盾”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
试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实质和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