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沈震
【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开展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全员互动仍停留在表面、教学互动的设计存在缺陷、教学互动数据分析挖掘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理念贯彻等方面造成的。要真正实现全员深度互动需要教学管理与互动并重,达成真正交互彼此呼应的互动目标,强化教学设计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深入挖掘互动数据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相长、教研并重。
【关键词】全员深度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新技术
【作者简介】沈震,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12.102~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批准号:17JDSZK101)和北京地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移动互联技术融合问题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项目批准号:036000546617509)的阶段性成果。
在2018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1]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的通知,在《基本要求》中,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网络教学形式”;同时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2]
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模式正是遵循上述精神,从思政课的功能、特点、目标、实际出发,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加以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探索。本文所探讨的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全体师生实时灵活高效交互的课堂互动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即基于新媒体(移动互联通讯网络及平台)、新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的辅助,在思政课合班大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技术载体(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和PC电脑端)预先安装的智慧课堂软件应用(APP)或微信应用,在课堂上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研讨、交流、分享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教室投影屏幕及时反馈全员互动信息,通过数据可视化、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展示课堂教学互动数据并同步进行互动数据的分析挖掘,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聚焦教学目标,有效实现思政课合班大课堂师生、生生全员灵活高效互动,促进师生思想碰撞、价值传递、情感交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以专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创新的中成智慧课堂教学互动与数据管理软件平台为例,据其2018年10月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0月18日,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162117名本科生、研究生注册使用该平台,实名注册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共1340名,从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累计发生课堂管理互动与课堂教学互动3295135人次。从发生互动的次数、频率来看,使用该平台的高校思政课课堂基本上实现了课堂教学互动,从互动的范围来看,大部分课堂也实现了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全员互动教学。但通过笔者近期到多校的调研、听课,发现高校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还远没有做到全员深度互动。
全员深度互动是要在强调互动外延(全员)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互动的内涵(深度)。这个内涵就是要求教师要熟练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与全体学生进行彼此呼应的、真正交互性的互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它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多次的反复问答,但互动次数和频率不是深度互动的本质。深度互动完全可以实现在一次问答中,但教师起码先要学会在一个回合中针对对方的问题而答或针对对方的答案而问,然后,如果有必要的话,才有可能进行多次反复的深度互动。
1.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管理
专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媒体新技术是为解决思政课的教学“痛点”而生,如学生到课率低,参与性差,互动面窄,注意力分散等。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针对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有些老师偏重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中的各种签到方式开展教学管理,诚然,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思政课教学,课堂管理、考勤管理对于保证“一个也不能少”的以价值观塑造为主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显得格外重要,但仅仅把互动教学理解为课堂管理、考勤签到,忽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深度互动显然是片面的。
2.部分课堂互动教学仍停留在浅层面很难有效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3年来,通过笔者的走访、调研、实地听课,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全员互动教学时,存在一些影响有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情况。比如,有些教师设定的全员互动题目过于简单,如请同学们通过课堂教学软件现场回答一些中学生就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性问题;有些互动的问题既缺乏理论深度,又缺乏可讨论性,导致学生对互动问题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还有一些问题教师则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在课堂上发问。这些情况的存在客观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消解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重要的是影响了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
3.针对教学互动的设计准备不足或存在缺陷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思政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需要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认真地备课、磨课,对要展开全员互动的问题要精挑细选,反复琢磨,对某些问题还需反复推敲。新媒体新技术支撑下的全员深度互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教师教学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会较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和深度思考的冲动。通过快速展示归集教学互动数据,能够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教室的投影屏幕上,其分享探源的心理期待瞬间转化为高“抬头率”与“关注率”,其实际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如果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十拿九稳的知识理论储备,就盲目地在课堂上开展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全员互动教学,以致当学生将各式各样的回答同一时间呈现在教室的投影屏幕上时,有些教师往往会面露难色,不知所措。针对同学们的互动应答,有些教师随意点评,词不达意,甚至跑题误导;有些对学生的辛苦作答索性不予任何点评,直接跳过进入下一主题的讲授,搞得学生一头雾水,有空忙活一场的失落感,影响学生进一步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
4.对课堂教学互动数据分析挖掘不足未起到应有的反哺教学的作用
开展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必然会带来大量的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充分挖掘、分析和研判理应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的宝贵资源。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部分教师由于缺少相关学科背景知识,还普遍缺乏数据整理分析挖掘的意识。二是在互动问题的前期设定和后续数据分析上还缺少基本的分析方法或分析框架,还不能很好地把课堂教学数据的分析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些原理方法结合起来;即使有些思政课教师有数据分析的意识,但由于在某些互动问题的设定与数据分析上基本属于“一个人在战斗”,还没有形成跨校际、跨省际、大范围的协同“作战”,其课堂教学互动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略显不足,无法形成支撑促进教学相长和教研相长的“大数据”研究成果。
二、高校思政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笔者的亲身实践和多地走访调研认为,造成影响当前高校思政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教学理念方面的原因;二是教学内容把握方面的原因;三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原因。
1.坚持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理念是促进思政课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有力保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理念首先是要真正树立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来彻底克服思政课单向度“灌输”的弊端,积极开展互动教学。由于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他们日常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即使再坚持单向“灌输”的方式在课堂上也不好“灌”了,学生现在是“自灌”,甚或“倒灌”。思政课虽然有知识传授的功能,但其知识教育是为意识形态教育服务的,归根到底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直指人心”的教育既不能通过简单“灌输”的方式,也不能简单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全实现。这种教育应当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生生思想充分的交流碰撞才能为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接受。而在教学实践中,全员深度互动教学则是实现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最佳途径。其次,这种互动教学模式还要惠及课堂上的全体学生,这也是由高校思政课“一个也不能少”的教育属性所决定的。最后,这种全员互动还应该是真正交互性的深度互动。
2.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能否顺利实现深度互动的决定性因素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必须透彻把握的基本功,不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功上下苦功夫,以为有了一两种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就可以找到教学成功的捷径的想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也没有一个教师可以单靠技术手段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好老师。对教材内容的精耕细作,对基本理论观点的熟练掌握,对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透彻理解和准确解读,对热点问题的敏锐捕捉,这些基本功都是一名思政课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有效实现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吃透,讲授不深刻,甚至偏离教材和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若再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全员互动教学,必然会把教学引向歧途,甚至放大了教学中的谬误和问题,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教师要实施全员深度互动教学,就要紧扣思政课教材,吃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结合教学目标,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才能做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3.信息技术对全员深度互动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实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撑,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是不可能实现全员互动教学的,更无法实现全员深度互动。但能否顺利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信息技术主动了解、掌握、精通,而不是谈虎色变、避之不及,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还认为信息技术的介入是干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心理上的恐惧,技术上的生疏是开展互动教学的主要障碍,所以,信息技术对全员深度互动教学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如虎添翼;用不好,事倍功半,画蛇添足。所以,广大思政课教师在信息化方面还得求得真学问,下得“真功夫”。当然,信息技术本身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对软件系统进行持续地更新优化升级,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实践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醇熟,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实现的,而这种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在深层次矫正单向度“灌输”的弊端。
三、高校思政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1.全员深度互动教学需要课堂管理与教学互动并重
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确保学生到课率,为高质量开展教学提供保障”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学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秩序的严格管理,也包括积极开展师生深度互动,以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增强学生获得感,这些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是缺一不可的。笔者认为,当前主要是要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深度互动的实效性,切实提升教学互动的深度、准度。从技术方面看,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软件本身就可以通过“痕迹管理”功能实现教学互动展开的同时进行实时考勤管理,哪些同学参与了教学互动,哪些同学未到课堂或“思想休息”,均可在后台实时记录,实践中,教师没有必要通过技术手段刻意考勤。从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互动的层面来说,应强化主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为教学问题互动服务的意识,管不是目的,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作为衡量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开展全员深度互动教学成败的关键指标。
2.全员深度互动教学需达成真正交互彼此呼应的目标
全员深度互动不是利用技术手段的简单互动,不是教学互动的浅层次呈现,比如只有一个回合的一问一答;或只让学生选择正误的简单逻辑判断或知识性判断,而不再对学生深入进行是否“知其所以然”的追问;或只有教师的单向发问,没有学生针对性的反问或提问。真正的深度互动应该是彼此呼应,真正交互性的师生、生生互动。
那么,实践中深度互动是否一定是多回合的反复互动呢?笔者认为,深度互动的关键并不在于互动的次数,关键在于互动者是否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对方的问题来回答(包括问与答)。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而有所回应,并且给予对方根据自己的话语内容而发言的权利和机会,那么多次的、反复的互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人为规定次数。正如皮亚杰所说,两个(或多个)未摆脱儿童自我中心认知图式束缚的儿童在一起玩,常常看到他们彼此说话说得很热闹,但你仔细一听就发现,其实他们是在自说自话,谁都没有针对别人的话而说话。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所谓“互动”,仍然是自我中心式的“互动”。全员深度互动,就是不仅要解决合班大课堂师生互动的普遍参与度问题,而且要解决自说白话的问题,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呼应的互动,即思想的交流(而不仅仅是我问你答,其实那仅仅是一种改头换面的“灌输”而已)。所以,是否实现真正交互、彼此呼应的互动是检验全员深度互动成功的标准。
3.全员深度互动教学需强化教学设计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展开
全员深度互动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反复磨炼、精心设计。所以,产生互动易,深度互动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顺利开展全员深度互动,就需要对讲授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设计,本文所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微观的设计,即教学单元或微单元的设计。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命题教学过程。从问题设定、问题导入、理论讲授到教学互动环节的切入时机,互动层次设定,互动样式的选择,互动主体的范围选定等,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技术操作步骤都要有事先的谋划,甚至课前的演练、课后的总结,这样才能保证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思政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软件平台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了信息化的专业技术手段,全员深度互动教学模式则是与这一技术平台紧密配合、相伴而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高校思政课实体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仅仅有全员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与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达到深度互动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全员互动教学与问题导向教学法就是密不可分的,某种意义上说,全员互动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导向教学法为前提的,没有疑难问题和对疑难问题的探索和解答,哪来全员互动和交流?互动不是各说各话,而是要通过相互合作或竞争来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互动的收敛性)。再如案例教学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大大提高不同类型、不同样式(文本、视频、动画等)案例的使用和研讨的效率,对于文字数较多的文本性案例、时间较长的视频案例,教师还可通过软件平台进行课前推送,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保证课堂教学节奏,节省教学资源,留存教学数据。
4.全员深度互动教学需深入挖掘互动数据有效实现教学相长、教研并重
2015年以来,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思政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软件平台虽然在多地、多校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大量的课堂教学互动数据,积累了大量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数字信息及实时问题弹幕,但对于这些数据信息的利用、分析、研究、反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这也正是深入推进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必然要求。比如,笔者通过3年来在本校多个课堂及在全国多地开展公开课的教学互动数据比较后发现:在关于“青年大学生对未来有哪些向往与追求?”这一聚焦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课堂教学互动上,以单个课堂为单位,我们整理不同地域的高校大学生对此问题答复的互动数据,使用智慧课堂软件平台关键词抓取分析功能研判后,发现大部分课堂青年大学生的理想都聚焦在“国家”“社会”“工作”“生活”等关键词上,但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课堂上呈现的有关大学生理想的关键词,按其出现频次的多少来排序,发现有些高校的大学生会把“国家”“社会”排在其理想的“第一位”,而有些高校课堂上大学生则会把“工作”或者“生活”排在“国家”“社会”之前,然后我们把这些高校在中国地图上一一作以标记,便会发现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与“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关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这些数据分析得来的关键词排序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青年大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获得这些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和引导,对于把“生活”和“工作”放在理想追逐第一位的学生来说,教师除了要把理想的类型和特点讲清楚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理想的树立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理想上来,而不能把讲授重点放在对其个人理想的分析和讲解上。
综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广大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身负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教育传播重任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自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全员深度互动教学,敢于面对问题,勇于修正错误,从而更好地解决当下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主动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及成长规律,以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是否达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为目标,利用全员深度互动教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为民族复兴大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802/t20180206_326931.html,2018-01-23/2018-08-19.
[2]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8-04/26/c_129859868.htm,2018-04-13/2018-08-19.

2019年 第二期

2019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回顾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理论思维
“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亟待破解的“三对矛盾”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
试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实质和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