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肖光文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蓝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尤其需要在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加以深化。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着力突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时代意义,阐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诠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关键词】“概论”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肖光文,政治学博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18.4.111~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历程和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TJDJ17-005)、教育部社科规划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710058)的阶段性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国理政的新探索,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载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开设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尤其是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教材,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单独设置了一章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在“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讲清讲透这一问题,就必然成为高校“概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概论”课教学中应当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态势,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描绘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具体行动纲领,使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治国理政的整体思路。
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历史的思维来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认识到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在教学中,可以从“小康”“改革”“法治”“治党”等核心概念切入,阐述这些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讲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过程时,要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历史时期中产生了哪些阶段性变化以及不同阶段所彰显出的特征。正是伴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为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课题,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在讲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可以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小康”命题作为切入点,然后从历次党代会报告来阐述“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命题,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联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结合党和国家面临的不同机遇和挑战,向学生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的来龙去脉,并且阐明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在讲述全面深化改革时,要从改革的必要性讲起,重点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学中要着重阐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作出的决定,以及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等内容。
在讲述全面依法治国时,要从法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讲起,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命题开始,阐述党的十五大之后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着重讲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以及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的全面战略部署。
在讲述全面从严治党时,要阐述从从严治党管党的命题提出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形成,使学生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形成过程。
最后,要讲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逐步提出的过程。2014年,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首次明确将“四个全面”并提。2015年,习近平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将“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由上所述,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厘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演化脉络,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形成的逻辑路线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在不同历史阶段演变的内容以及变化背景和原因讲述出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全面”都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从破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而提出的重大命题。
在教学中通过对“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发展形成脉络的历史梳理,使学生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和现实依据。在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还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成果一脉相承,又在不断变化了的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使学生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立足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从而彰显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二、“概论”课教学中应当明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实际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课题,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蓝图规划和行动纲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着重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治国理政学说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是符合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要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如何沿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逻辑思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命题,形成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方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结果。
第二,要着重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把握。治国理政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案例充分说明,治国理政需要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基于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而提出的。面对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统筹考量,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命题。在对这一问题的讲授过程中,要突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性特征。它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担负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总体性工作框架,既包含深刻的实践经验,又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识、统一行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党肩负使命的根本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治国理政实践进行理论升华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把握。
第三,要着重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切入,分析“四个全面”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紧密关系,具体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例如,在讲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着重讲清楚共产党执政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而执政,就是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执政。在讲述全面深化改革时,要讲清楚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要求,改革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识。在讲述全面从严治党时,要讲清楚从严管党治党对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在规律,在教学中要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哪些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全面依法治国时,要讲清楚全面依法治国为何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又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教学中还要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科学把握了中国的现实国情,而且始终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变革的大趋势,始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发展,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也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以更加宽阔的世界视野审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此拓宽大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视野和格局。
三、“概论”课教学中应当阐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3]在教学中要突出“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统一整体。
第一,要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共同战略目标。在教学中,可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切入,重点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目标,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整个战略布局中的主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要重点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内在逻辑,阐述分析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围绕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实施的有效战略举措。要向学生讲清楚,只有通过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只有通过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全社会形成崇法尚法的良好氛围,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构建体系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只有通过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领导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领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后三者都为前者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二,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阐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地位。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全面深化改革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效改革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基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化发展,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基于从严管党治党的内在要求,对党的建设各方面进行完善和变革,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发展动力。要引导学生以整体性思维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将其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性之中来考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背离。
第三,要阐释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法治保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阐述依法治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分析依法治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协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战略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来创造公平正义的环境氛围;全面深化改革每推进一步,必须于法有据,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也需要法治来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更需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从严管党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开展,使党内规定和国家法律相通衔接,使全面从严治党更具有法治效力。通过系统讲解。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意识,使其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去。
第四,要诠释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管党治党的决心和勇气,彰显出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标志着党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等说明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成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能否顺利进展,是总揽其他三个“全面”的根本所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领导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更加明确全面从严治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只有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也才能更好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四、“概论”课教学中应当诠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蕴含着深厚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讲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此培养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打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第一,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以人民发展为中心,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教学中,要讲清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的立场,就是保障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于引领地位,实际上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正是破除既有的利益藩篱,调整现实利益格局,更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福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实案例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性。
第二,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对“四个全面”逻辑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目的与手段、全局与重点、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需要让学生在分析“四个全面”中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整体谋划,又是对现阶段突出问题的有效回应,充分体现了“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4],体现了全局与重点的辩证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阶段新问题,在总结最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理论结晶,充分反映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通过系统讲解,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全面、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发展的眼光分析思考问题,进而养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进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大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不走极端、远离偏颇、杜绝片面,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5]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
第三,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教学中要着重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如何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来发展的,是如何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而展开的,以及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着重讲清楚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使学生从历史的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无止境,使学生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通过讲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僵化机械的教条,而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不是过时无用的理论;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1).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5]韦强.在科学回答热点难点中彰显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读《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J].求是,2012(14):46-47.

2019年 第二期

2019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回顾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理论思维
“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亟待破解的“三对矛盾”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
试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实质和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