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强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课程质量与水平的根本尺度和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度和认同感的关键举措。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部分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部分教学方式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存在一定错位、部分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思想特点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要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坚持以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谋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延伸至生活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制约因素;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张一,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12.97~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互联网+条件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YJC710053)和2018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构化链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FBJG20180330)的阶段性成果。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既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了新思路。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获得感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获得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试金石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以来,“获得感”迅速成为一个理论热词,被广泛使用。所谓“获得感”,通常是指“在切实得到基础上所形成的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持续满足感”。[3]思政课获得感是指思政课在满足大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发展需求后,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持续的、实实在在的心理感受,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故而,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思政课获得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一,思政课获得感的主体主要是指大学生,但也不可忽视思政课教师。强调大学生这一主体,是因为“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受益者和评价者,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创造者和合作者”;[4]不可忽视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是因为教师只有在给予的过程中也享有“获得感”,才能持续不断地高质量地输出“获得感”。其二,思政课获得感的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有机体系。简言之,它是一个以知识论层面的获得感为基础,以价值观层面的获得感为核心,以方法论层面的获得感为关键的内容体系。这些不同层面的获得感各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特征。因此,当我们谈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时,我们还要分析是指显性层面的获得感还是隐性层面的获得感,是短效意义上的获得感还是长效意义上的获得感,等等。其三,思政课获得感的最终大小是一个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相对变量。获得感虽然以实际获得为基础,但它们并不等量,有时甚至不是正相关。思政课获得感是教育者“供给”与教育对象“获取”双边互动中产生的主观体验。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师要将基于社会本位的要求与发自大学生个体本位的需求相结合,将“要求我讲”的内容讲好讲活讲透,讲成学生“希望我讲”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学生从量上和质上确定对思政课的合理需求与目标期待。
增强获得感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要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从形成过程视角看,“是内生动力与外生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5]内生动力是指“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大学生通过自身对思政课的心理预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亲身体验和实际感受后检验预期是否达成,最终形成对思政课价值认同的评价。通常情况下,心理预期和价值感知之间会出现不一致,两者差异越小,说明大学生获得感越足。外生机制是思政课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主要是指通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共建教育主体等手段,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着眼于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夯实大学生获得感的基石。因此,思政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认真探究制约大学生获得感提升的主要因素,在提高质量方面多做探索,促进内生动力与外部需求良性互动,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育部长陈宝生认为,原因在于思政课的“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够时尚。[6]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不科学配比、教学方式的不合理供给以及不时尚的语言包装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因素。
1.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可度和喜爱度的关键因素。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少数教师或为博取好感,大讲特讲野史轶闻,或为展现自己学术水平,向学生大水漫灌。这说明,现阶段思政课的内容供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一是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有待提升。思政课面向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学生主体,视野开阔、思维敏锐、独立思考的大学生渴望深度挖掘他们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思政课,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观察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但当前的思政课存在着“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目中重复出现,教师重复讲解”[7]的现象,过多浅层次的理论重复会降低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抵触感,思政课的获得感自然也无从谈起。二是部分教学内容的现实温度仍需加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以往思政课多注重教材中知识体系的传播,对大学生现实困惑的关注度不足,对现实问题的审视力不够,往往会出现将现实生活剥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现象,当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而生动性和实践性不足的时候,思政课课堂教学在学生心中就会成为“说教”“填鸭”等的代名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共鸣感,学生与思政课之间的距离感在教学活动中也就自然生成了。
2.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之间的现实错位
教学方式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主体需要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理论认知度以及价值认同度的关键因素,关乎思政课的亲和力和获得感。当前,思政课中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以及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学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一是教学活动中单向灌输的色彩较浓。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教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学什么、怎么学”,由于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逻辑的深入认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思政课也出现了教师自说自话的单向灌输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精神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这样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难以发生深度的触碰和交流,自然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获得感。二是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突出。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社会资源的支持,教师所耗费的精力也远远高于课堂教学。因此,目前高校思政课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主,实践教学难以真正落实开展,即使开展了也因为经费人员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等因素而往往效果不佳,这使得学生难以在现实体验中感悟和运用思政课中的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们便会觉得思政课是无用的,是空讲大道理的,可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匮乏阻碍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生成持久深层的获得感。
3.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思想特点之间的部分脱节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进入网络化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目前思政课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话语表达形式而容易导致其课堂与学生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参与中与教师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一是思政课中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尚待提升。思政课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课程,教材中的语言论述往往学理性比较强,抽象难懂,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高大上”,常常囿于抽象的教材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抽象难懂的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艺术语言,使得原本富有价值关怀的思政课变成了机械、抽象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说教,学生与课堂之间的情感距离也就随之拉大了,获得感自然难以生成。二是思政课中语言表达的生活性亟需加强。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可见,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是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然而,当前的思政课对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新内容、新语言、新表述的关注度不高,部分课堂仍停留于照本宣科式的、纯理论宣讲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针对性、生活性不够,造成学生“不想听”“懒得听”,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沟通障碍,思政课也就很难打动人心。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可行措施
思政课要坚持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和导向,更新教学理念,谋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倾心打造“配方”新颖、“工艺”精美、“包装”时尚的思政课,以此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1.更新教学理念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首要前提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引作用。在提升获得感的目标导向下,思政课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实现思政课意识形态目标与育人目标的协调统一,为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要坚持思政课的政治导向性,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和关键渠道,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因此,思政课必须秉持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自觉承担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文化素养。二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思政课与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和发展期待之间的契合度,是决定思政课获得感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关注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是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逻辑起点。新形势下,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的根本教育理念,把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内在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发现、认识和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价值指引和人格塑造作用,才能深层次地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