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龙迎伟,湖南工业大学;王利华,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18.22.33~35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微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培育策略研究”(15YJA710029)的阶段性成果。
有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解决五个核心问题。实施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如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和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出本身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为此,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是“继续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经过长期理论探索与现实实践,湖南工业大学实施了“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真正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
对标五个核心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遇到了一些难题。综合起来,有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解决以下五个核心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不一。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有学者从课堂内外的角度认为实践教学是课堂外开展的、相对应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环节;有学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有学者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外化”与“内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有学者认为,主要有基地教育、阅读实践、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研究实践等类型;也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活动。因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但是,也有学者否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认为只有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互联网条件下的虚拟实践教学等。
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兼容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和领会教材的精髓。增强学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但是,在当前“大思政”的前提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堂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存在脱节的现象,即课外和校外实践教学偏于各种活动,而且活动的内容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相脱离。同时,有些任课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看看视频,用课堂类的“实践环节”代替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3.在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的客观现实下如何实施实践教学
因种种原因,大班授课是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普遍形式。但是,在大班开展实践教学则面临教学经费、交通安排、安全保障、接待单位容纳条件等诸多难题。如果组织大班一起外出,不仅规模大、花费高,而且安全隐患大。同时,参与者也会觉得效果不好,容易流于走马观花。如果在大班只选取部分优秀学生由任课教师带领外出,不仅未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实践教学的育人目的也不能真正实现。
4.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方法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有一套较为严格和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和标准却一直还在摸索阶段,很多高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方法。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主要方式是,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进行评分就算通过。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方式的考核评价主体单一,考核评价标准不明确、不规范,考核评价内容不全面,考核评价方法不科学,难以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起到应有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这种不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也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流于形式,教师与学生也难以做到真心投入,难以得到真切体验和真正收获。
5.如何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其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取得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个体心理特征,是其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形成的一种综合职业素养。由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的主体多、内容复杂多变、环节繁杂,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知识技能的指导外,还要在日常生活、危机处置、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这也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投入到社会生活中,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与社会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受原有教学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观上对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认识不足,客观上也缺乏广泛而深入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渠道,致使其实践教学能力较低和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精准实施六大驱动模块
对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存在的上述五个核心问题,湖南工业大学实施了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全要素理念+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实践”理论研究驱动模块
全要素最初是经济概念,如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是相对要素而言的,即全要素发挥的是任何单个要素都不能发挥的整体作用和功能。后来,全要素的概念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把全要素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当前学术界过于关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个别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导致对其概念的界定分歧较大;二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充分融合各种要素,发挥全要素的整体作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大班授课+小组专题研讨”互动式教学驱动模块
高校思政课的大班授课模式尽管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由于思政课的理论特质和目前思政课师资不足等原因,思政课的大班授课仍是客观需要。通过大班授课,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系统设置若干专题,学生可自由组合5至7人的小组进行专题研讨。实践证明,“大班授课+小组专题研讨”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理论讲授方式的理论性、集中性和普及性的优点,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性。
3.“教材的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多点融合专题研讨驱动模块
选取专题研讨的主题是做好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的关键。换言之,专题研讨主题的选取既要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结合现实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既要结合理论界的热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的焦点;既要贴近教材,又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如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此,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文化自信”大专题下设置了诸如“地方餐饮文化”“广场舞”“地方戏曲”“传统节庆”等方面的小专题。通过这些小专题的研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育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感。
4.“课堂研讨+社会实践”课内课外一体化驱动模块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题既要做相应的文献研究,也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要有一定的调查视频和调查报告。为此,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互融合一体实施。充分整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团学干部、辅导员两支队伍,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的党团建设、三下乡、勤工助学、社会活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同推进;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见习实习相互融合一体实施。经过长期建设,高校专业课实习基地比较稳定和成熟,是天然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利用专业课外出见习、实习、实训等专业教学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做到了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捆绑到专业教育中,也做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
5.“任课教师指导+社会党政干部指导”双导师制驱动模块
思政课教师授课学时长,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如果单靠思政课任课教师个人精力和资源,难以组织既覆盖广大学生又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思政课任课教师往往只是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之类的课堂活动代替应有的社会实践,从而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实际效果。基于此,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各个研讨专题的主题邀请了相应的社会党政干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社会党政干部以及每个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关社会调查活动和专题研讨活动。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制度自信”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中就邀请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干部担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
6.“任课教师考核+学生相互考核”多元考核驱动模块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内在要求。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采用了“任课教师考核+学生相互考核”多元考核的方式:一是分小组考核;二是每个小组每个学期要撰写一份1万字左右的调查研究报告,提供一份20分钟左右的课堂展示课件和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三是任课教师考核占50分,其中日常考勤与纪律占10分,1万字左右的调查研究报告占40分;四是学生对20分钟左右的课堂展示课件和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进行相互评分,其中,课堂展示课件占30分,微视频占20分。
促进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提高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近几年,在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活动中,参与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的教师所指导的学生研讨式学习小组都获得了奖项。同时受到了兼职指导的社会党政干部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既可以加强社会党政干部与高校及大学生的相互了解,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实施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的经验表明,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政治站位要高。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要本着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二是要有问题意识。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既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能不顾现实瞎折腾,而要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不同对象的显著特征进行精准创新,唯此,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取得实效。三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任何工作都是为了人自身,任何工作也都必须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那么,这种创新无疑就是无效创新。只有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等方面的积极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龙迎伟.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
[2]李邢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3]贾亚君.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