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宇文利
【摘要】以推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旨归,习近平对中国精神进行了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的理论阐发和实践倡扬。他不但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来继承和创新民族精神,而且尤其重视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中培育和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它以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融汇于一体,从而使中国精神获得了丰厚的思想基础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展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国梦;思想创新;价值;力量
【作者简介】宇文利,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高校辅导员》(济南),2019.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高校青年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107)、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6JJD710003)阶段性成果。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精神,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文明和中国优秀文化的灵魂与内核,是中国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锤炼和培育成了优秀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在民族意义上指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在时代意义上指称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综称,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在国家层面上的统一,也是中国人所独具的整体精神。当代中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至关重要。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精神,在他主政中央工作前后曾多次论述中国精神,强调中国精神的内涵、特色和价值。从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刻理解,也可以看到他对通过倡导和弘扬中国精神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伟大建设力量的战略思考。
一、对历史传统中民族精神的当代倡扬
中国精神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内容和精神表现。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也是中国精神的主脉。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关注和论述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其总体特点也是沿着上述脉络,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进行了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深入刻画与大力倡扬。就主要内容而言,习近平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的中国精神进行了论述。
一是爱国主义精神。2012年11月底,习近平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开宗明义地提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实际上,他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表达的对历史、人民和祖国的情怀就是对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倡导。他还曾在十二届人大十次会议上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他多次倡导爱祖国、爱家乡的理想、情怀和信念。他一方面引用传统文化名人和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如王勃、陆游、岳飞、顾炎武等人的名句和事迹,提出要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倡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他指出爱祖国、爱家乡的高风亮节,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也是建设四化、振兴国家的原动力。习近平所倡扬的当代爱国主义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爱祖国、爱家乡的基本情怀相结合;二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他认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但表现为对她的河山、民族、历史、文化难割难舍的依恋之情,还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命运前途的倾心关注,并甘愿为祖国和家乡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抛洒热血的献身精神。
二是团结统一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色。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回顾中华民族文明史时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所提倡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本精神,实际上都是团结统一精神的当代转化和实际运用。他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的扩展和延伸,是中华民族、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中所获得的新理念与新精神。
三是爱好和平精神。在2013年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重点论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他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的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谈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特质,向国际社会宣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他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精神的倡导,实际上是与他对中国和合文化的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四是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颂扬。习近平对传统中国精神中的其他内容,比如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等内容也进行过多次倡导。他强调在国家、历史和文化层面上对传统中国精神予以发掘。对于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倡导,不应停留于对抽象精神的泛泛提倡,而是更深切地融入对人物、个体所代表的人格精神以及对地域精神的倡导之中,体现在对某种具体精神的倡扬上。比如,2003年7月18日,习近平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提出了浙江精神。他指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和“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经商意识和务实性格;先天不足的资源条件和人口密集的生存压力,造就了浙江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对外交往的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百工之乡”的产业传统和尊师重教的文化积淀,哺育了浙江人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2003年1月30日,习近平在四明山革命老区调研时的讲话中指出,时代在发展,艰苦奋斗精神也必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一方面是指崇尚节约的生活作风,另一方面是指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刻苦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坚持宗旨、以民为本。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可见,习近平对上述中国精神的倡扬,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而且把这种精神具体化,赋予具体的载体和依托,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长出来并发扬开来。
二、对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的发掘与提倡
习近平着重对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和提倡,他所讨论的中国精神的逻辑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针对性,所论及的内容是精到的和深入的,所涉及的主题也十分广泛。择其要者而言,习近平对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的发掘与提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及革命精神的现代化,提倡革命精神的现代应用。习近平极其重视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倡导,他先后多次论及各种革命精神,总结了革命精神的传统内涵和现代价值。他在论及苏区精神时指出苏区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号召要始终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动创先争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他指出,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在论及“红船精神”时指出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他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他强调,“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是鞭策我们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强大道德力量。
第二,把地域精神予以深化阐发,掫取其现实价值。习近平比较多地提倡了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精神品格,这些精神品格多以地方特质为支撑,以反映地方特色、可推延为具有普遍性的精神类型为主要形式。在阐述闽东精神时,他用“滴水穿石”作喻,强调这种精神可以喻人、喻事。他强调,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他颂扬浙江精神,推崇发扬浙商精神。他歌颂红旗渠精神,认为这种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他提倡发扬大庆精神,指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造就了一支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优秀职工队伍,涌现了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等不少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形成了团结凝聚百万石油人的强大精神动力,集中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第三,提倡传统与革命人格精神的现代转化。习近平把精神与人、人格结合起来,从人物、人格深处揭示精神的魅力与力量。他多次从品性、风范、意志、情操、行为上论及各种各样的人物精神。如,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习近平在论述中都有提及。他提倡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学习李大钊同志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他还大力赞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现当代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精神。他称赞焦裕禄,号召发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他认为,焦裕禄同志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除此之外,他还在不同场合对孔繁森、方永刚、牛玉儒、杨善洲、郑九万、吴大观、贾大山等同志的品格与精神有过论述和提倡。所有这些,使得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获得了具体而实际的承载体,具有了现实性、针对性和生命力。
第四,创造性地发展和指引了新时代精神。习近平十分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精神在历史上的创造与发展屡屡提及。例如,他在解释抗美援朝精神时,指出抗美援朝精神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习近平还创造性地提出、阐释和倡导了几种独特的时代精神。一是“抗台救灾”精神。他指出,“抗台救灾”精神包括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宗旨观念,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相互协作、自立自救的自强信念,公而忘私、敢于牺牲的奉献品格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连续作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之际豁得出的英雄气概,还有各级党政组织严明的纪律性和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良好作风等。这些精神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二是“硬骨头精神”。他认为,“硬骨头精神”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和部队建设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铸造而成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三是“螺丝钉精神”。他指出,在我们的事业中,党和国家赋予每个人不同的岗位,条件不一、职责不同。但我们的责任都是一样的,最起码的就是都要有为党、为国、为民作奉献的精神。我们就是要发扬“螺丝钉精神”,点燃自己最亮丽的火光,“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在本职岗位上奏响人生最优美的乐章。四是“一面旗精神”。他把党员干部称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面旗”,认为一个党员就是群众中的“一面旗”,千百万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就是我们党的光辉形象。
总的来看,习近平把对中国精神的提倡与宣扬与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与改革的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从对历史传统中所蕴含的人物、事件中揭示出中国精神的魅力,从与当代中国的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的客观要求中阐释中国精神在地域、事件和人物中的映现。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重视是与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认知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既有继承,更有创造,既有阐释,更有发扬。通过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精神进步的方向,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9年 第二期

2019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回顾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理论思维
“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亟待破解的“三对矛盾”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
试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实质和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