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杨增岽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并非技术手段层面的显著变革,而是试图表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回归课堂的一种期许与努力。“内容为王”“关键在教师”等共识的形成,饱含有全体同仁重归课堂本质、深耕教学内容的努力,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教师必须增强教学的国际视野。教师教学国际视野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不如说是一种意识。教师应通过强化主体意识、加强自主学习、阅读重要文献、积极争取出国访学考察交流、扩大师生互动交流等多种途径,以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国际视野,增强课堂教学胜任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国际视野;“课堂革命”;教学内容设计
【作者简介】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2019.1.66~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应用研究”(17CKS035)、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教育宣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所言的“革命”,全无掀起惊骇言论之意,而是想衬出我们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课堂本质的一种期待。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通过自觉的努力希望自己的课能讲得让学生喜欢和满意,应该说,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之下,笔者认为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应当回归课堂的本质,真正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国际视野的讨论,主要也是从教师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对内容的整体处理与优化设计的层面上讲的。
一、正确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国际视野
很多情况下,一些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是讲好中国自己的事,所以不需要什么国际视野或全球意识。笔者以为,同很多专业课教学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树立国际视野非常重要。作为泱泱大国,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正确性,没有宽广胸怀、宏大视野和极高站位,是很难讲清讲深讲透的。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国际视野,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讲清讲深讲透教材内容而自觉树立起来的全球眼光。其强调和要求教师立足中国实际,善于把握国内和国际大势,树立起比较思维和开阔的眼界,紧扣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计开放性的案例、素材、事件、故事、文献等,使之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思想理论观点的充分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教学的国际视野,既是教师习惯、素养和意识的一种自觉养成,又是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一种自我提升,与教师本人是否游历多国,或是否掌握多国语言,或是否在国外获得学位等,并不完全相对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国际视野的提升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不如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因为在今天,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地球村”俨然成为事实,对全球问题的了解和洞察不一定非得“通过脚去实现”。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国际视野,是教师在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自始带着的一种“求新”“求效”的探索和努力。表现为教师希望自己能找到并使用的素材和案例等,都是最新最权威的、最不寻常见到的,运用下来,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为此,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尽办法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并依据教材内容,合理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说到底,课堂教学,教师是无可替代的“最高本体”,三尺讲台应该是教师最心存敬畏的地方。我们站在讲台上,要带给学生启发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干货”。在新时代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良好支撑,课程建设所需的客观条件大为改善。当所有该具备或所希望实现的外部条件得以满足时,我们能以什么样的水准告别所谓的“水课”之囧,让学生真心喜爱、让人民满意,无不叩问师者良心,会让教师有种“不努力说不过去”的内疚感。不论讲“内容为王”,还是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其实所有这一切都归于一个主体——教师,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国际视野,是课程本身的性质和要求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要满足教学内容的导向性、真理性、启发性和思想性。大学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差异,就在于课堂教学宁愿失去有趣生动的形式,也不能降低或消解内容本身的真理性或知识性。因而,课堂教学内容的真理性要求永远高于形式的趣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在一般课堂的基础上要求做到知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的统一,甚至更为注重价值性。而表演艺术则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凸显的是即时性的感受和体验。表演艺术经由演员把各类艺术的文学脚本所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人在欣赏演员绘形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如亲闻其声、亲见其形、亲临其境,产生情感交流,了解作品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要求来讲,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加强对“结论式”的思想理论观点的阐发,使之对这些思想理论观点的认识和理解更全面、更有高度,更易于学生理解其正确性和必然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国际视野的重要性
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启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国际视野之所以重要,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看。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的机会和要求会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也需要树立全球视野,了解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加深对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全面理解认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核心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19”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后又提出要讲好“三个故事”,其核心是针对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讲的。中国特色是在世界的参照系中确认的,在现实中要很好地讲述中国特色,立足本国的同时,定然离不开全球视野下的比照分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同样不可回避国内与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问题。如果教师不了解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体社会状况,或对某些全球性问题知之较少,或对主要发达国家政治制度及历史文化不甚了解,或对国外大学教育概况一无所知,无疑是难以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在日益开放多元的网络信息时代,要回答出和回答好学生们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讲好中国特色,需要教师纵观天下大事,充分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三是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看。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又是网络“原住民”,他们对国内外新事物的了解往往比较迅速。在当今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环境下,人们看问题的视角往往是多角度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同时也是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的不断否定之否定过程,他们价值评判的参照系并非单维的,而是多维的。很多知识和观点,教师通常需要融汇古往今来、国际国内的事例来“举一反三”,学生横纵相较、利弊相权之后,才会接受认同。只有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关注青年学生所思所想,吸收学生提供的“思想素材”,主动回应学生思想疑惑,增强教学中的国际化视野,才能真正使科学理论“入脑入心”。
四是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维度看。在今天这种复杂多元大背景下,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果、学生喜欢,教师光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需有一个知识体系不断“再专业化”或“再综合化”的过程,即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由具有相对专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向具有相对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发展转变,以适应课程教学综合性、实践性、价值性的特点,做到“专”中有“博”,同时“博”中有“专”。教师若要做到深刻阐释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然须对中西文化、国情国史、世界时局等颇有积累才行,体现的是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品行的厚度。只有“理论彻底”,才能说服人,而“理论彻底”,不光只是逻辑缜密,还得要求合理正当,做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能只限一国本土,还得有多国照观,做到国内与国际的辩证。[2]
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增强教学中的国际化视野,用鲜活、科学、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来分析、比较国际国内的历史、过程和现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培养国际化人才责任的使命使然,也是当下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要求。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国际视野的逻辑进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国际视野的提升,主体是教师,关键也是教师。增强教学的国际视野,不是国外元素的简单堆砌,也不是片面利用他国的不足来凸显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是强调教师视野必须开阔,在充分占有相关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正确看待世界和中国发展。因此,教师教学国际化视野的养成既是实践探索的过程,又是批判思辨的过程;既是理论学习的过程,又是交流互动的过程。
其一,自觉阅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著作,从中把握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大势。新时代的今天,尤其要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著作。习近平总书记是卓越的政治家,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讲话和文章饱含着非常富有远见的思想。比如,他在讲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时,谈到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仍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3]在讲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并且创造了世界发展奇迹之时,也提到了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10年,这些数据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很有说服力的材料。在讲我国历史上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时,就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关论述。他说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汉代时,我国人口就超过6000万,垦地超过8亿亩。唐代长安城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个时候,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人口都不足10万,而我国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4]在讲全球发展失衡和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时,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有关观点,提出了“当前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总和”,还援引了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杜楠的话“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穷、无知、迷信和偏见”[5]。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有着宽广的国际视野,是非常好的学习和教学素材,甚至可以说是教参。阅读这些著作,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大势,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进而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勤于收集整理有用信息,运用新颖前沿且有说服力的素材合理支撑教学。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就是占有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提升课堂教学的国际视野,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教师自然需要掌握丰富新颖的有效材料。为此,教师需养成勤于收集有用信息的意识,提高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时代,在海量信息面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树立问题意识,明确自己想找什么,也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工具,掌握一定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方法。当然,更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甄别比较和选择结果,从而确定能够使用的感性材料。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加工和运用材料。收集相应教学材料和信息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只有把丰富、鲜活、有用的材料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中,使学生在接触这些素材的同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算达到了最终目的。
其三,自觉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交流,主动了解学生实际关切的各类问题。教师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换位思考,在平等互动中了解学生们所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用丰富的学养回答学生思想疑惑。首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的感性材料,将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提供问题情景,为学生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打开思路,启迪思维。例如,在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分析中美两国铁路和地铁建设的现状,鼓励学生去思考铁路选址和建设中的决定因素,从而分析政治行为背后的利益动机和价值观因素。再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时,一幅美国地图及各州边界背后的故事,就是民主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以确立的特殊性、条件论的有效论据。其次,要直面学生的思想疑惑。当代大学生普遍能熟练地从网络上获取关于世情、国情的前沿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判断,也因此受多元文化思潮影响较深。教师通过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疑惑,既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更能以此为契机运用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指导,对学生错误思想观念予以纠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要有理解包容学生的意识。教师有必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宽广的胸怀,自觉了解国际前沿问题。大学生思想活跃,普遍对国际国内前沿问题较为关注,为了回答好学生的问题、提升说服力,教师该坚持的必须不打折扣,该驳斥的必须直言不讳,在真理面前不应“和稀泥”或搞“折中主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既要有培养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和胸襟,又要有不削足适履的智慧和定力。
其四,适时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海外研修、短期出国考察等项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拓展教师视野最有效的途径。支持教师海外研修和短期出国考察等项目就是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来全面、深入地理解外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培养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全球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海外研修考察项目亲身了解和感受其他国家的社情、制度和文化,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树立对世界时情的客观认识,在对比中感知当代中国的进步性。另一方面,通过海外研修考察项目了解其他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设计及实践情况,了解国外教育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情况,总结借鉴“他山之石”,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认知,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对国外社情民情、历史文化的了解,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的某种“同质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有利于其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打下更加坚实的专业基础。国际交流还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一手、权威素材,以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更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说服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校应大力支持一线骨干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为教师海外研修、短期出国考察创造条件。
其五,坚定课程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深耕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课堂教学的国际视野,并不意味着简单模仿西方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武断移用国外相关素材案例,相反,在观照国际现实的同时必须彰显本土特色,从我们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出发,密切结合我国发展实际,突出时代特色,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信,练好内功,真正推动“课堂革命”。增强课堂教学的国际视野,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增强教育对象的“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任何国家的教育理念都产生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国际视野的强调,意味着在坚持本民族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理念,在根本上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否则就丧失了树立国际视野的“营养根基”。此外,扩展一点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国际视野不仅意味着让国际教育好的理念、方法及信息进入中国教育视野,而且也是让蕴含中国内在价值的教育展现在世界教育面前,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师深耕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树立国际视野,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鼓励青年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伟大实践,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内在需求,也是彰显中国进步力量,展现中华文明价值,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杨增岽.“四个讲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J].扬州大学学报,2015(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0.
[4][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6,480,524.

2019年 第二期

2019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回顾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理论思维
“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亟待破解的“三对矛盾”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
试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实质和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