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王学俭 张羽茜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国家意识作为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纽带,其培育实践能够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对历史使命的担当、推动新时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有新的要求,应该以时代化、民族化、国际化为基本遵循。具体来说,要整合民族时代体验、以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共识、将顶层设计与现实保障相结合、将历史使命与人类担当相结合,从而有效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
【作者简介】王学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张羽茜,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9.1下.13~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新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LZUJBWZD006)的阶段性成果。
青年是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勇担历史使命,勠力同心、不断奋斗。“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以及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1](P356)国家意识的有无强弱关系到人们是否对新时代的中国有理性全面的认知、持久稳定的认同、真挚深沉的情感,进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关乎自身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价值彰显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把个人与国家、新时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个人自身发展和时代使命担当,最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意味着人民有了更多的希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基础性因素影响着个人的精神生活。因此,现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地要求人与国家关系的和谐。而国家意识作为包含认知、态度、情感并指向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复合存在形式,其培育实践将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兼具理性认知和感性情感的完整的国民人格并满足其心理需求,进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4]当代大学生只有把握时代特点、契合时代需要,在奋斗中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国家意识培育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国内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顶层设计和人民体验等有客观全面的认知,从而对新时代的中国有更加准确的把握。积极理性的国家意识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新时代,在奋斗中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更高的获得感、满足感,从而在时代需要与个人理想的互动中实现自我,使得大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够在“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中推动自身在新时代的自由全面发展。
2.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对历史使命的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大学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而国家意识培育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敢于担当、乐于担当、自觉担当。
国家意识培育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也来源于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中国精神。国家意识培育以增进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为基础,通过国家历史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国家方针政策教育等有力增进大学生对国家的积极认知,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从而为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奠定思想基础。国家意识培育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乐于担当。乐于担当是一种归属,这种归属来源于国家是“我”的国家,“我”是国家的一部分,从而主动将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意识是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在自我内部,国家也被内摄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6](P226)因此,国家意识培育能够增进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进而形成责任担当意识,使其乐于担当。国家意识培育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担当。自觉担当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来源于对自身使命的清晰认识。自觉担当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跨越,实践以认识为指导。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将其作为基础性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明晰时代使命,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3.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人才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面临重重挑战,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7]。中美贸易战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关键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而国家意识培育能够让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理念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主体活力,使新时代大学生主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自身本领,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同奋斗。国家意识培育通过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等方式扩大了大学生根植于共同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国家共识,从而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人心,汇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传统与现代的颉颃、地域差距、贫富差距等动摇着人们原有的国家意识。而国家意识培育不仅关注人们对于国家的积极态度、正面情感,也探析人们对于国家的消极态度、负面情感。因此,尽管大学生的原有国家意识势必包含消极面,但国家意识培育可以对其进行及时的疏导,使其化作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动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当做到时代化、民族化、国际化。
1.时代化的国家意识培育。新时代有新课题,新课题有新要求。国家意识培育作为重塑、完善学生精神世界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彰显时代特征,满足时代需要。具体来说,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融入时代内容、面向时代挑战、运用现代化手段。
首先,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要融入时代内容。一方面,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将其融入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能够为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提供方向指引,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应该融入时代体验,用切实发生在这个时代,为普通中国人所观所感所经历的精神体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要面向时代挑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方面,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必须直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是逐步在实践中从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既要承认我国当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又要对其历史现实限制和改进方向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规划,进而疏导大学生消极的国家意识。另一方面,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必须不断优化供给,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内心世界出发去培植涵盖心理认同、共同价值观、真挚感情的稳定完整的国家意识。再次,国家意识培育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互联网所带来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盛行给大学生表达自我、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为我们了解、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知、判断。因此,应当将科技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因势利导,借助现代科技的独特作用去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2.民族化的国家意识培育。“不忘本来”是“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前提和基础。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碰撞、多元社会思潮冲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击使得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受到巨大挑战。西方国家妄图通过“人权高于主权论”“个人主义”等瓦解我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但事实上,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有自己的国家意识,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根植于我们国家、民族血脉中的独特性,才是中国学生国家意识的根本支撑。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国家和国家意识的内涵都应该有中国化的、民族化的理论、话语来解答和回应,而不能在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话语体系的冲击甚至诘难中失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日益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大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被国人认可并继承了下来,而被现代社会所淡化和丢失的某些部分也仍然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发挥着作用。因此,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就脱离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根基。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国家意识就必须回答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哪些是始终坚持的。所以,民族化的国家意识培育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国大学生国家意识根基。在此基础上,民族化的国家意识培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思想共识。社会的快速变化势必会对原有共识产生冲击。“变”是创新的动力,“不变”则是安定的来源,国家意识要有凝聚力、向心力,就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国家认知,要有为整个民族所认同的共识支撑。正视共识危机、继承原有认识的合理成分,再塑大学生对国家的思想共识,是构建其相对稳定的国家意识的重要基础。
3.国际化的国家意识培育。新时代的中国前所未有地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方面,“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9]。全球化背景下,环境问题、恐怖组织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挑战,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国的大国担当的体现。从个人层面来看,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借祖国发展机遇有了更多走出国门、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拉近了中国学生和世界的距离,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认同。因此,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需要既具有中国智慧又具有中国气派的人才支持。一方面,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不能止步于告诉学生中国是什么样的,还要让学生对世界中的中国、中国面对的世界有理性全面的认知,以国际化、理性化的国家意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抓住时代机遇,实现人生理想,担当民族使命。另一方面,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大国胸怀,使当代大学生将热爱祖国和人类担当结合起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气派。此外,面对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外来威胁,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应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及时应对,使大学生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都能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为稳定积极的国家意识保驾护航。
三、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1.整合强化时代体验,厚植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情感底基。相对稳定的国家意识来源于零散的国人体验。爱国、敬业、进取这些积极的精神体验为中国人在个人生活和国家建设中提供着动力,但国家意识的消极维度也客观存在。沉淀其积极面、弱化其消极面以重塑中国人精神世界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的重要使命。国家意识培育因为立足于新时代,来自大学生的切身体验而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战狼Ⅱ》的轰动正显示了中国从“富起来”逐渐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带给中国人民的强大感召力。但是焦虑、冷漠、物欲、信任危机等消极的心理体验可能会误导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稀释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该整合强化时代体验,提升学生精神体验水平,增强学生对于国家的正向认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挖掘高校学生切身经历的大事件并加以整合形成国家意识培育的教育资源,以保证培育实践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另一方面,要借助校园媒体、课堂教学、校园环境营造等方式传播这些时代体验以强化大学生国家意识的积极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体验并不要求为全体学生所亲身经历。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所经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同样可以成为国家意识培育的教育素材。整合强化时代体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已有认知,而且要让大学生从其他人的体验中更新对于国家的认知,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国家意识。而对于国家意识的消极层面,一方面是因为认知偏差,对此,应当对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及时纠正,以事实真相化解由于错误认知带来的消极的国家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对此,应当针对大学生的消极心态进行教育和疏导,从而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所处社会阶段和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前会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而这应该成为中华儿女努力奋斗的动力所在。理性的国家意识并不是盲目崇拜,而应该是作为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共识,坚实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价值支撑。在新时代,是否有为整个民族所认同的价值共识作为价值支撑,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精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0]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共识,坚实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价值支撑。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在价值引导方面的作用。价值观是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止于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更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在制度、政策、司法、舆论等方面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予以保障和支持。让大学生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感觉到国家的保障,感受到自己和国家的共性,从而形成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国家与个人的统一性、共生共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个人层面的统一性、“中国梦”和“青春梦”的统一性。最后,应该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是国民思想共识的根基,而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思想共识构建的重要方面,必须回应“源”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因此,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以坚实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价值支撑。
3.顶层设计与现实保障相结合,筑牢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系统架构。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应当坚持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现实和心理需求。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对未来的难以预知,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也变得充满矛盾。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不否认国家和自己的切实相关性,但问题在于大学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简单的相关者,这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需要回应的问题。
虽然国家意识培育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但精神世界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不论是焦虑、浮躁的社会心态,还是“扶不扶”的价值迷茫,从根本上源于人们对于现实的无力感和缺乏对于未来必要的可控感。所以,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应注重顶层设计对未来的引领作用和现实保障对精神世界的基础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当做到顶层设计和现实保障相结合。在顶层设计方面,首先,应该充分重视并有效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其次,应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宣传,让学生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国家顶层设计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应该给予大学生以及时、便捷的信息支持,以增强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把控感。在现实保障方面,一方面,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予以回应、不断改善,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应该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切实保障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权利和渠道畅通,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性、积极的国家意识。
4.历史使命与人类担当相结合,培植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国际视野。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大学生要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有爱国情感,还要有国际视野。只有从世界舞台去认识中国,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只有从国际视野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在互利共赢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该将历史使命和人类担当教育相结合。
首先,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角,教育学生从国际舞台去认识中国,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国家意识以明晰奋斗方向并指导实践。其次,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应该培植当代大学生的大国胸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文化品质。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新时代,我国命运与世界发展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是我国担当国际责任、寻求互利共赢的实践。具体到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该在教育内容中加入我国外交动态、国际局势并辅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在理性认知和感性情感两个方面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大国胸怀。最后,新时代国家意识培育应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指向。无论是国际视野培养还是大国胸怀培育都要坚持民族立场,做到“不忘本来”,始终以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基本归宿。
参考文献:
[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5][8][9][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2).
[6][新加坡]宋明顺.新加坡青年的意识结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7]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019年 第二期

2019年 第二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纲要”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回顾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其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理论思维
“叙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概论”课中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资源运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全要素驱动的高校思政课研讨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亟待破解的“三对矛盾”
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发展
西方宪政民主思潮的网络议题与引导策略
试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的实质和危害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深度互动教学的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意识形态概念基本特征的逻辑辨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态度
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当代倡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翻转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国际视野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