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的三个维度
陈锡喜 刘伟
【摘要】把握好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的开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的论断,需要有前提、核心和路径三个维度。前提是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功能,即其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课,其功能是通过理论教育而达到政治认同。核心是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即要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和世界坐标的交叉,展现对民族复兴和世界文明发展价值的意义。路径是强化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把“四个自信”奠定在自觉的基础上。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前提;核心;路径
【作者简介】陈锡喜,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200240)。
【原文出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京),2019.2.23~3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研究”(18CKS046)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界定,即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讲话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利条件作了深刻阐述,其中特别指出,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因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所区别,这里不涉及),要切实用好这一“有力支撑”,需把握前提、核心和路径三个维度,即前提是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课的本质和功能,核心是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路径是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力支撑”的前提: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功能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长期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十八般武艺都得以施展。在教学方法或组织上,有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等;在教学形式或艺术上,有长于理论分析,有善于以情动人,有喜欢旁征博引,有主张生动活泼,有慷慨激昂,有循循善诱,等等,都取得很好成绩。但是,上述方法或形式,对所有课程教学和传授所有知识内容,都是有效的。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它们如何为内容服务(即有学者所谓的“内容为王”),从而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的有力支撑作用,还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功能。而长期以来乃至习近平讲话以后,人们对此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则差别更大。
1.意识形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首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来看。中国高等教育除了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一般任务外,还有它的特殊任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样,它的人才培养,就不仅是培养一般的“合格公民”(这只是底线要求),更不是所谓的“世界公民”,而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成为这样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前提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交融日益广泛和深化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也在加紧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试图把他们异化为“吃里扒外”的“掘墓人”。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看,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包含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铸魂育人。
其次,从意识形态的本质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2](P525)这就是意识形态。而要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必须进行理论论证,这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一般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而是核心价值观在政治生活中的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正是因为它对无产阶级利益和人类解放利益的一致性,作了科学论证。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唯一课程,也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的课程,因而它的本质属性就是意识形态课。
2.通过理论教育达到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但是,从长期形成的全称看,其内含的逻辑是:理论→思想→政治课,即以理论切入,提升到思想,落实到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它是通过讲理论知识让大学生“知其然”,提升出其中的思想性让大学生“知其所以然”,最后落实到政治认同让大学生“知其所必然”。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名称的意蕴,它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些课程的“螺旋上升”,首先体现在它是否一定要讲理论。要达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功能的共识,需要澄清两种模糊但又很有影响的观点。
其一,是“去理论化”。其典型的,莫过于有的报刊宣传所谓“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讲理论是没有用的”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种渠道,有的不必讲理论,但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讲理论。如果不讲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同其他各类课程的隐性教育相结合,而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一般的通识课或人文素养课等隐性课程,作为一般的通识课程或人文素养课,更不能异化为所谓的“价值中立”课。
各类课程都要挖掘蕴含在各类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们在“课程思政”的体系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叫什么课程类型都可以,却不要把它包装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改革和创新,更不能以此来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的“05方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严格规定,今后是否需要调整,也可以探索,但今天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或淡化。即使作为“课程思政”原创地的上海,对“大国系列”课程的地位,也一直在调整和磨合,至今也只是定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而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其二,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聚焦于“以情动人”。所谓“情怀要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要求,这一情怀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使之成为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进入理论思考的必要手段。但是,以情动人毕竟是艺术的本质,而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我们不能始终把大学生当作“巨婴”,止于“以情动人”或让学生感到“有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情”和“趣”来吸引学生,但要尽快切入到“以理服人”的“频道”,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的“厚重”而非“轻松”,要迫使学生“做思维体操”而非来“享受艺术”。如果不能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也就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了。正如习近平多次引用的马克思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11)
因此,“心灵鸡汤”也好,“以情动人”也罢,只能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盐”或“味精”,而不能当作“食材”本身。否则,便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方向。毕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基本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必要条件。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有艺术,也要有学术,更要有道理,要把理论、思想和政治融为一体,其中方向是“政”,平台是“论”,重点是“思”。
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本质和理论性属性的观点或探索,其潜意识,恐怕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表现;而对此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加以渲染,客观上会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军心。这样,就不可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中,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新境界的开辟,作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支撑”。
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力支撑”的核心: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这“四个提高”,实质上提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这四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思想清醒,才能政治坚定;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思想水平支撑;而文化素养中,本身也蕴含了思想水平。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提高”目标中,最核心的是思想水平。而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提高思想水平的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这两个逻辑的统一,又体现了中国的历史坐标和世界的空间坐标这两个坐标的交叉。以此为核心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而超越了对社会主义的空想,在于其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而不是对未来社会模式比科学社会主义构想得更完整更理想。他们是从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以及决定这一斗争的历史的经济过程,揭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据;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生发展的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至于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他们只是作过一些“最一般的暗示”,如未来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基本特征是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价值目标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等,而并没有“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4](P561-562)
正因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5](P658-659)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欧洲资本主义旧社会中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所以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必要性,决定了“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6]即使社会主义道路亦是如此。
科学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世界观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普遍性,资本主义向世界的扩张也使它的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了普遍性,这使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资本主义批判的特殊性,获得了世界普遍性的意义,这就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结合具有了可能性。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思想,是结合中国国情而获得成功的。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物质、制度和思想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以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理论根据的,又具体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具体的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由此分析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并把改革作为解决主要矛盾的动力。这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习近平在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文章”中,同样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7]这些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并使之彰显时代价值。因此,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的开辟,能为大学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提供“有力支撑”。
2.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和世界坐标的交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目标,需要找到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切入点。因为切入点的选择决定了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这一切入点,就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大局和未来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应该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新境界的“有力支撑”作用。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正确认识”的切入点中,核心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大局和未来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赖于对中国大局和未来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正确把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可能性的社会定位,把对时代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转化为自觉意识,从而在实践上把远大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去。
正确认识中国大局和未来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基于两个坐标: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向的历史坐标。在这一坐标中我们需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它之所以能既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避免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其社会基础和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条件是什么?它取得历史性成就,以及今天还存在矛盾、风险、挑战的原因是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前景何在?等等。二是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横向坐标。在这一坐标中我们需要厘清:为什么中国能够实行对外开放并以开放来促进内部改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怎样的位置?这一位置对中国提出了什么责任,又使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等等。只有对在这两个坐标中涉及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使大学生既克服妄自菲薄心态,又避免妄自尊大倾向,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奠定在理性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纵向的历史坐标和横向的世界坐标的交叉上,讲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开辟及其发展的新境界,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3.展现对民族复兴价值和世界文明发展价值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邓小平在苏东剧变发生不久就说过:“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8](P3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已经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和教训总结的产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更是从苏东剧变中吸取教训并经受锻炼的结果,它使社会主义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并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复苏。而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在对苏东剧变“弹冠相庆”过了不久,西方就爆发了金融危机,接着更是“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频发。而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都没有像西方国家所承诺的很快实现现代化,有的更是陷入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动荡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仅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而且展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这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特别是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全新选择。对这样的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为促进了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13亿人口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在发展中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既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变成了中国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尽力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发展的机遇。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沾美丽的世界,并愿意为此承担大国的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建立公正的经济政治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对民族复兴和世界发展的价值,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有底气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力支撑”的路径:强化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这既是“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方向。他在讲话中,一再引用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名言,以深刻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的关系,即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力支撑”的角度看,为了用好用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有力支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尽力彰显我们是如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而要使这一彰显具有说服力,就需要强化“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的认识。因而,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理论魅力,特别是蕴涵其中的科学价值和道义价值,以强化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就是重要路径。
1.强化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9](P437)习近平也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10]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使课堂热热闹闹甚至教师的自得其乐上,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不甚了了,只是停留在“厉害了”的感性层面,那只能说课堂教学效果好了,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未必好,因为它不仅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同当下中小学提倡快乐教育、大学推向“艰苦学习”教育的潮流相背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只联系现象,而是要揭示蕴含在现象之中的本质,这就需要有“主义”的支撑。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成功,必须分析它的原因,同时也不回避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现在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但是,无论对成就、失误和问题,都必须“就事论理”,用我们一直在用以指导这些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在其中学会包括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观察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引导学生对党的领导有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有信心、对时代化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信仰。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来抽象谈论马克思主义,否则对大学生来说,是空洞的,因为毕竟“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1]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但是,我们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来就事论事地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则,它将是盲目的,因为对同样一个实践结果,不同的理论基础,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
2.强化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在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以有力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在对学生进行就事论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实践不仅具有现实性、客观性、有限性,而且具有理想性、价值性和无限性,它不仅包含了人们对世界的真与假的认知关系,而且包含了善与恶的评价关系以及美与丑的审美关系。人们对世界的改造,不只是满足于顺应世界,更是要追求理想世界,因而科学的理论思维又蕴涵了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其基本特征,就是奠定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以人民的立场,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就的表现及其原因,乃至我们曾经有过的包括“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内的失误,否则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在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现实大局的同时,科学预测和把握未来大势,这就不仅要对“实然”的条件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而且要对“应然”的目标要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科学的理论思维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结合起来,还可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格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不仅体现在这一理论的逻辑力量上,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力量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继承者和创新者)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担当精神、为真理而献身的艰苦探索精神,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也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展现这些人格力量,可以更好地彰显马克思主义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义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培养科学理论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判断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把“四个自信”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思想清醒才能政治坚定,而理论彻底才能思想清醒。没有理论自信,一定会“妄自菲薄”;而离开了理论自觉,“自信”则可能变成“妄自尊大”。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帮助大学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有“理直”而“气壮”的信念,而非“无知”而“无畏”,既能避免因发展道路中遇到暂时困难而悲观绝望,又能避免因取得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4(1).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工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1).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2).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
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引领意识提升路向探析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
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
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性素养与职业自觉
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几个问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三大追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理论意蕴
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功能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成就、问题和提升路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若干探索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遵循
关键课程发挥关键作用 ——基于2014-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优化与话语体系的建构 ——以如何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认知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
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
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