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关键课程发挥关键作用 ——基于2014-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数据的分析
刘晓亮 沈壮海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题组近五年来开展的调查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效果不断彰显;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评价稳步提升;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呈现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课程建设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等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建设成效;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刘晓亮、沈壮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中国高等教育》(京),2019.9.27~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全局出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远意义和时代责任,并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了信心,也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越来越好,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与评价,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建设成效。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整体规划,从2014年至2018年我们在国内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进行了滚动调查。本课题调查对象2014年为全国30所高校的3000名大学生,2015、2016、2017年在2014年基础上扩展至35所高校的3500名大学生,2018年又扩展至40所高校的4000名大学生。本文基于五年来积累的一手调研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多维分析,力求清晰地呈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及其成效的整体貌态,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成效
总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效果不断彰显。数据显示,2014年有85.0%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给予了肯定性评价,这一比例连续五年稳步上升,2015年至2018年分别为89.4%、91.3%、92.9%和95.3%。2014年有45.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促进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到2018年这一比例上升至72.7%,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纵览五年的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肯定性评价”和“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其思想品德发展作用大”的比例五年内分别增加了10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德育成效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可,收获了大学生越来越高的评价。
基于调研数据,我们分别绘制了每一年度的“教育引导—思想观念—行为表现”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五年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文化观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每年影响效果的标准化系数也存在一些正常波动,但从整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文化观等观念均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效果因大学生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年龄阶段和地域省份的不同而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综合比较五年的调研数据,我们发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一,随着年龄段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德育效果的积极评价也相应提升。例如,2015年较低年龄段(20岁及以下)、中间年龄段(21-24岁)和较高年龄段(25岁及以上)中分别有49.9%、53.8%和55.2%的大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德的积极作用,2018年相应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71.6%、72.8%和76.6%:2018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德作用持肯定性评价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分别是94.7%、96.7%和97.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效果可能会经过时间的积淀而更加凸显。其二,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德育效果的逐年提升,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对其评价的差异性逐渐减弱。2014年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的大学生中分别有51.1%、36.8%和47.8%的比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其思想品德发展积极作用大。2015年不同学科大学生相关评价的差异逐渐变小,这一比例分别为49.2%、49.9%和55.0%。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的评价已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德育效果的地域性差异较大,每一年度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作用的评价都有明显差异。以2018年为例,评价最高的省份有87.3%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德作用大,而最低的省份这一比例仅有53.5%,两者相差3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效果,需要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进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状况较为满意。数据显示,2018年有29.2%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状况“非常好”,48.6%的大学生评价“比较好”,合计有近八成的大学生给予好评。深入分析发现,除了地域差异之外,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评价不存在学科类别、年龄阶段与学历层次上的显著差异。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正逐渐满足不同学科类别、年龄阶段、学历层次大学生的多样需求,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建设成效逐步凸显。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整体较为满意,好评率稳中有升,而相应的差评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就积极评价而言,近五年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的好评率几乎均在50.0%以上,其中对师资水平的评价最高,好评率均超过60.0%,2018年达到83.8%;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居中,2015年的好评率最低(52.2%),其上升的趋势较为明显,2018年好评率达77.7%;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相对较低,2015年的好评率低于50.0%,随后稳步上升,截至2018年好评率已超过70.0%。
从空间维度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的评价呈现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2018年的调研数据显示,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于师资水平的积极评价均高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资水平好评率在78.7%至90.3%之间,而差评率在0.9%至2.1%之间。教学内容的好评率在74.2%至83.4%之间,而差评率仅有2.0%左右。教学方法的好评率在66.8%至78.9%之间,而差评率在2.6%至4.4%之间。相较而言,教学方法改进在课程建设中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对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科评价
调查显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呈现出[较为均衡的发展态势。2015年至2017年,我们连续三年调查了“对您帮助最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什么?”综合对比三年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五门课程评价的总体形势较为相似,即每一年度大学生选择“基础”课和“纲要”课的比例都高于另外三门课,以2017年为例,39.5%的大学生选择了“基础”课,38.6%的大学生选择了“纲要”课,选择“概论”课、“原理”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大学生比例依次为32.3%、23.2%和31.1%。进一步分析发现,2015年大学生对五门课程选择比例的标准差σ为0.093,2016年和2017年的标准差σ分别为0.075和0.066,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五门课程评价的离散性逐年降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逐渐实现均衡化发展,课程建设的差异逐渐变小。
大学生对于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分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18年调研数据显示,五门课程的平均得分在7.8分至8.0分之间(满分10分)。“纲要”课得分7.98分,评价最高;“概论”课次之,获评7.93分;“原理”课7.86分居中;“形势与政策”课与“基础”课分别得分7.83分和7.82分。这充分说明了五门课程分别获得大学生的广泛好评。五门课程评分之间的些微差距,反映出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呈现更为均衡的发展态势。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学历层次、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对于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以2018年大学生对五门课程的评分情况为例,为便于分析,我们视9-10分为“优秀”、6-8分为“良好”、6分以下为“不合格”。首先,关于“基础”课的评价。本科生评价其“优秀”的比例(35.4%)最高,其次是博士生(32.5%)和硕士生(30.1%)。其次,关于“纲要”课的评价。理工类大学生对其评价为“优秀”的比例最高,达41.4%,人文科学类大学生以36.8%的比例次之,社会科学类大学生(32.9%)再次之。再次,本科生对“概论”课的评价要高于硕士生和博士生,三者评价其“优秀”的比例分别为41.2%、35.9%和34.1%。第四,本科生对“原理”课评价为“优秀”的比例最高(38.3%),硕士生(33.1%)最低,博士生以35.4%的比例居中。最后,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评价,理工类大学生的评价最高,评其“优秀”的比例达41.7%,人文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大学生分别为34.8%和33.6%。此外,大学生对五门课程的评价分别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于不同课程的评价互有高低。这些现象对于我们推进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精细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的重点
2018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首位因素中,教育内容(22.3%)和教育方式(21.8%)排在前两位。大学生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反映了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期盼,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参考。近年来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建议比较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集中在“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聚焦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关于改进教学内容的建议,以2018年为例,76.2%的大学生认为应“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2.9%的大学生选择“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其中“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占比例连续四年均为最高,且自2015年至2018年逐年递增,可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注重积极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关切。
2018年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改进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55.2%)、“重视开展实践教学”(49.7%)、“加强师生互动交流”(40.4%),此外还有“强化案例教学”(21.3%)和“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18.5%)等。纵览几年的调研数据发现,大学生选择“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的比例逐年递增,且都在五成以上;选择“重视开展实践教学”的大学生比例也略有增长;大学生认为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的比例有了显著的提升,四年增加了10多个百分点;“强化案例教学”的比例有些微下降;大学生选择“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的比例与往年持平,占比最低。
深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具有明显的群体差异。从2018年改进教学内容的建议来看,人文科学类大学生(19.6%)和社会科学类大学生(19.0%)比理工类大学生(15.9%)更加注重“加强理论性和思想性”。而强调“避免与高中教材内容重复”的大学生中,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理工类分别有19.8%、21.9%和17.3%。农村生源大学生(79.1%)较城镇生源大学生(74.2%)更希望教学内容“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华中地区大学生(66.4%)对“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的建议、华北地区大学生(21.7%)对“注意避免与高中教材内容重复”的建议、华南地区大学生(20.1%)对“加强理论性和思想性”的建议相对高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就2018年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而言,人文科学类大学生(52.1%)和社会科学类大学生(52.8%)比理工类大学生(48.1%)更加希望开展实践教学。较低年龄段、中间年龄段和较高年龄段大学生倾向“实践教学”的比例分别是47.6%、51.0%、53.8%。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的建议,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57.1%、51.5%、47.0%。46.2%的华南地区大学生选择“加强师生互动交流”,59.2%的华中地区大学生选择“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均高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不同群体大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精准施策。
结论与思考
综合五年的调研数据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推进,德育效果得到大学生越来越高的评价,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成效突出,五门课程之间逐渐实现均衡发展。在深入分析五年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德育效果逐年提升。到2018年,已有超过七成的被访大学生明确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其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作用;近八成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状况给予好评。深入分析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文化观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较为显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肯定。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均获得大学生较高的评分,各门课程呈现较为均衡的发展态势。这些数据表明,我们有责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能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有信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更好。换言之,“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我们有着充足的底气。
2.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多重分析显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因素中,教师队伍、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居于前列。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上比较满意,2018年调查发现93.0%的大学生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表示满意,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同样收获了大学生高度的评价:2018年有98.5%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水平持肯定性评价,其中满意度达83.8%;师资水平连续五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各项内容中获得的评价最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正是有了这支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取得了长足进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过程中承担着光荣使命,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不断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性,用理想信念来引领学生、用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用扎实学识来启发学生、用仁爱之心来打动学生。
3.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018年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评价呈现显著差异,满意度最高与最低的省份之间相差近20个百分点。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处于薄弱环节,大学生对其评价远远低于师资水平和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反映了他们对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诉求和意愿,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方面,改进教学内容要注重增强思想性、理论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坚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解疑释惑,才能使大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
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引领意识提升路向探析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
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
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性素养与职业自觉
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几个问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三大追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理论意蕴
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功能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成就、问题和提升路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若干探索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遵循
关键课程发挥关键作用 ——基于2014-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优化与话语体系的建构 ——以如何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认知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
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
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