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认知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
曹培强
【摘要】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对信息接收和加工的规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有益于教学目标达成,缺乏对学生话语认知心理的审视会导致沟通受阻和效果受限。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细分语言认知环节,建构教学话语方式;科学应用图式理论,建构话语认知图式;提升教学语言魅力,优化话语交往方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
【作者简介】曹培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9.4.89~92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17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7JDSK050)、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2017年“第二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阶段成果。
人类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需要破解信息和知识获得的有效路径,要求教育过程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认识世界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实践探索的现实需要。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认知心理学基本规律,在教学话语方式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教师对话语体系的整体性把握不准确,对话语传播的层次性不明晰、阶梯性和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学生“知识世界”建构,也影响了其“觉悟提升”和“能力增强”。因此,进一步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存在的问题,需要科学运用认知心理学探索新路径和新方法。
一、认知心理学对于话语方式创新的内在价值分析
(一)认知心理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对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信仰的教育”和“灵魂的教育”。而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对信息接收和加工的规律,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证深入探索“人为什么能够理解世界”和“怎样理解世界”。当代认知心理学发展旨在进一步探索人类是如何获得科学知识,不断改进人类智能训练绩效,增强实践应用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对科学理论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学生认知层面的关注,教学实效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作为研究的新视角,认知心理学对于探索学生认知心理过程和规律,提升学生对知识信息接收、编辑和整合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知心理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改革创新的价值
一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语言规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具有重要价值。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语言有表层形式和深层意义不同结构,由简入繁依次有语音、字词、句子、文本和语义、语用等不同层次[1]65。语言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知觉过程、语法分析过程和语用阶段。其中,语言的编码和加工转换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编码是把文本内容转化成符号和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语言理解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认知过程。同时,在理解过程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并发生交叉或重叠。比如“社会”“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词汇不仅具有抽象性,而且在理解上具有层次性和交叉性。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作出详细明确的“解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编码、转换、加工和整合。
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在实质上把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如图1),研究人类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信息[2]13。阿特金森·谢夫林所展现的信息加工模型,将认知加工分为不同阶段,依次推进;在平行加工时,可以进行许多不同加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获取、审视和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个人能力与人格是重要影响因素,形成了对理论知识的信任、意志与情感提升。因此,加强学生对信息加工过程及加工策略研究,非常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和情感世界。
二、认知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调查与分析
为了探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状况和话语方式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四川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等全国13所高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29份。根据调查结果,具体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教师授课方式和话语呈现方式对学生认知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也对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上有很大改变,但是话语转换的易懂性和多样性仍不够。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调查显示,认为“教材和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占66.16%。然而在教材内容细化到专业术语方面,55.39%的学生认为“概念模糊,分不清、记不住”;55.01%的学生选择了“略有了解但说不清其具体含义”;37.62%的学生“感觉理论高深,理解上有困难”,还有28.36%的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专业性表达”。可以看到,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呈现方式的生动性多样化不足。在学生难以理解学术性词汇基础上,教师过于专业的理论表述会导致学生认知受阻,也难以激发情感共鸣。二是教师教学语言有很大改变,但是感染力和渗透力仍显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话语应当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有机联系,通过生动活泼和科学有效话语方式,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调查显示,75.8%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生动引人入胜”,说明教师授课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得到了较多学生的认可。然而,认为“教学语言中规中矩,吸引力不够”的占40.45%。有些教师授课只是用专业的理论分析和讲解,缺乏对词汇、句子和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导致教学话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缺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仍显不够,影响了教学话语针对性的落实。调查发现,有17.39%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时言辞高冷,与学生亲和力体现的不够。”可以看到,教学话语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前提条件还不够不充分。四是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认知存在差异。调查发现,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均有所不同。文科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较熟悉”的占44%,而理科生则为14%;文科生“感觉学起来相对轻松的”占69.84%,而理科生则为11.02%;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总体比本科生要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主客体之间话语传递效果不佳的情况存在。集中表现就是“两张皮”现象,即“教师在讲自己的,学生在做自己的”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一是在教学过程“制度路线设计”上,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上,存在着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没有向“主体间性”思想转向。对学生的道德关怀和亲和力不够,对于教学各环节的制度设计上缺乏创新。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明确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二是在教学过程“技术路线设计”上,教师对教学话语的阶梯性和导向性创新不够。由此导致了教师信息传递与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之间形成了矛盾和抗力。同时,教师对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把握不准以及文理分科导致的教学语言差异化运用不够,造成了师生之间“知识桥梁”一定程度断裂,也难以实现知识建构和觉悟升华。三是在师生“和谐教学关系”建立上,话语表达方式滞后难以引发学生对理论的共鸣。课堂上如果缺乏互动和对话,加之对教材的讲解平实乏味,就会导致学生对枯燥的理论讲解缺乏兴趣,更不用说情感上的“可亲、可信”。
三、认知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路径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就是要从学生认知心理入手突破话语建构的症结和问题,将学生信息认知规律的探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过程。
(一)运用认知心理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认知心理学科学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特点及规律,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性原则和话语方式改革创新提供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构成方式是话语描述与话语交往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需要从人类认知规律入手,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作出有效创新,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以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4],认为课程目标和话语方式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中,要不断探索学生信息接收、理解和加工的认知规律,构建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由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向主体间性思想转变,破解二者之间认知桥梁断裂的问题,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和觉悟升华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5]
(二)细分语言认知环节,建构教学话语方式
马克思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6]14。人类的思维活动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语言结构表意和信息加工则以逻辑规则为重要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阐释和解读的方式。调查显示,52.93%的学生建议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期待“探索话语呈现新方式,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建构和创新要注重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词汇、句式、段落、语篇结构的微观到宏观视角探寻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路径。
1.剖析核心词汇内涵。词汇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分析和处理语言的基础,是阅读的基本加工单位。关键词法应用表象和记忆术(记忆辅助手段)来进行配对联想学习,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借助词汇加工的基础特性,对理论进行微观词汇结构分析,以基础词汇、核心词汇以及拓展词汇等关键词语的理解作为起点,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整合句子语义信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语句是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因此对句子结构分析是最重要的语言研究。“在句子加工中,句子不同维度的信息是由大脑的不同功能性模块或加工器完成的”[7]。最初阶段的句子加工,是基于词汇信息的句法建构,即识别单词并根据句法规则掌握句子的整体信息;然后是基于词汇语义和句法形态的加工;最后是信息整合阶段,通过语义和句法信息整合完成对句子的整体理解。因此,在词汇基础上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对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3.建构语篇整体逻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认知涉及句子、段落、篇章以及整本教材。从词汇到语篇的理解,是学生以知识为起点,提升能力和觉悟的过程。在从词汇过渡到完整语篇分析的过程中,渗透着认知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精髓。细分学习环节,将词汇、句子、段落、语篇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既有层级的循序渐进,又有整体的逻辑建构。对教学内容作分层式解读和分析,在教学内容的宏观架构下分析微观结构的学术观点,遵循认知语言学要求,符合学生的信息认知规律,从而使教学内容和话语方式不再晦涩难懂,而是更加“入耳、入脑、入心”。
4.实践应用整合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需要理解教学内容和文本主旨,还需要不断培养能力和提升觉悟。在整合实践探索阶段,实质上是将学习的知识加以应用和提升。如下页图2所示,就是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话语运用于发展能力提升模式。
(三)科学应用图式理论,建构话语认知图式
认知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的重要领域。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新接收的信息通过信息加工嵌入学习者自身的图式,比任何图式之外的相关性较低的机械性信息更容易学习,也更容易被整合吸纳到已有图式中。随着时代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选择在微观领域影响不可忽视,话语作用向微观领域深入发展已成为必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能否顺利接纳新信息,使之与原有知识结构平衡,就受到原有认知图式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话语建构创新,帮助学生合理完善已有图式,增强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
(四)提升教学语言魅力,优化话语交往方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是不可替代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有意义的信息更容易被学习。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过程,也是使信息变得有意义的过程。高质量和有意义的信息比无意义的信息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思想政治课教学是“灵魂的教育”,在运用语言时始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因此,在科学性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人文关怀和情感,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有效传输,不断提升话语交往效果。
参考文献:
[1][美]乔姆斯基.语言与心理[M].牟小华,侯月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美]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M].秦裕林,程瑶,周海燕,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4]韩庆祥,庞井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的一种新解释[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2).
[5]曹培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阶梯导向模式”建构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8.(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余林,舒华.句子理解加工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1999.⑷.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
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引领意识提升路向探析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
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
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性素养与职业自觉
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几个问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三大追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理论意蕴
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功能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成就、问题和提升路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若干探索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遵循
关键课程发挥关键作用 ——基于2014-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优化与话语体系的建构 ——以如何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认知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
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
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