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成就、问题和提升路径
刘亚琼
【摘要】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高校进行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理论探索,各类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堂上的运用日渐成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上升。然而一些课堂依然存在理论性不足、难以真正说服人,思想性不足、重形式轻内容,针对性不足、不够了解学生,亲和力不足、教学手段未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汇集和攻关重大理论问题,实现区域互鉴高校互通;以科研促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问题;推动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发展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高校
【作者简介】刘亚琼,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高校辅导员》(济南),2019.3.37~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研究”(项目编号:16CKS021)、2017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扬帆资助计划”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势而新研究”(项目编号:JGWXJCYF201719)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良好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也要有助于承载其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在沿用并推广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将难以适用新问题的老方法予进变革,在不断探索中创新教学方法。
(一)思政课教学方法理论探索成果丰富
近年来,教学手段改革驶入信息化建设快车道,思政课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内容包括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历史借鉴和经验总结研究、教学方法量化和质性研究等。各高校和广大教师在立足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充实了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佘双好、周江平根据近30年发表的期刊论文,将思政课教学方法分为16大类28小类,大类包括案例式、专题式、互动式、研究/探究式、参与/体验式、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研讨/讨论式、情感/激励式、模拟类(含情景、情境模拟)、讲授式、开放式、活动式(含演讲、辩论)、合作式、自主学习类、问题式、启发/启示/暗示等。其中,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探究式教学方法、参与/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论文较多。[2]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从2018年10月至今,举办了10期“青椒论坛”,青年教师围绕思政课创新研究(研究性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新媒体新技术课堂模式)、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重难点问题教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教学示范。
(二)各类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堂上的运用日渐成熟
伴随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增加,各类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堂上的实践日渐成熟。如许多高校在思政课中采用了实践教学法,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采取小组研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教师为主和学生为主相结合;融合慕课学习与课堂讨论,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以北京为例,《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2016)》将思政课教学方法分为传统讲授式、案例式、问题专题式(包括问题导向的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参与互动式(包括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情境体验式(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法)和研究式6种。在对60所北京高校进行的调查中,46.67%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过6类教学法,10%的高校采用过5类,20%采用4类,21.6%采用3类,只有1所高校采用2类。具体而言,采用的教学方法由多到少的比例是:参与互动式96.67%、传统讲授式88.3%、问题专题式85%、案例式83.3%、研究式63.3%和情境体验式61.7%。[3]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如播放音频视频)、网络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微信群、QQ群、微课、慕课、手机互动软件等均有出现,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中成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软件可以帮助思政课老师实现即时课堂调查、点名签到、评价考核、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对分易教学平台可以帮助老师在手机上实现随机分组、随机提问、学生抢答、分享课程资源等功能。在移动互联时代,面对网络原住民“00后”和“90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日益现代的教学手段相配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人主讲的方式,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上升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可。笔者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15-2017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效果持肯定性评价(包括“非常好”“比较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82.7%、86%、87.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较为肯定,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评率(包括“非常好”和“比较好”)由2015年的31.7%上升至2017年的40.1%,但总体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德作用,大学生的肯定性评价保持在较高水平并逐年升高,2014-2017年分别为85.0%、89.4%、91.3%、92.9%。其中,2014-2017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德作用的充分肯定性评价(包括“非常大”“比较大”)分别为45.5%、52.9%、55.8%、60.9%,呈显著上升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德作用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其主渠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2014-2017年分别为53.8%、48.9c%、53.5%、58.4%,平均值为53.65%,4年提升了4.6%。满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波动,存在提升的空间。如图1所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教材承载的信息有限,向教学转化时存在困难;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依然难以讲清楚;教学的深刻性和趣味性结合困难,容易出现生动就无聊、深刻就枯燥的现象,等等。
(一)理论性不足,难以真正说服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工作中,有些课堂教学存在不了解背景和内涵的实质,简单嵌入经典语录的情况,导致思政课教学停留于“伟大”的词句,但浮于表面,讲不透,不能用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难以说服人。
思政课教学要真正说服学生、影响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需要了解党和国家重大关注,吃透教材重难点,达到理论的深刻彻底。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参考,从教材到教学内容的转化要深耕教材。一方面要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具有的价值导向,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和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划出教材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将其梳理清楚。这两方面实际上要求从教材的分析中强化党和国家的关注点,分析涉及的理论问题,并将其凝练为教学内容。在凝练教学内容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教材中所凝练出来的教学内容有可能过于干瘪,直接讲解效果不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和补充,通过分析、理解、提升,重构出有水平、有质量的教学内容。第二个问题是教材的编写具有滞后性,从教材中所凝练出的教学内容有可能滞后于党和国家当下所关注的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势,并且深入研究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安排因时制宜的灵活性,增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
(二)思想性不足,重形式轻内容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花样繁多的形式虽然热闹,如果没有详实的内容作为支撑,也难以让人反复回味和思考。提高思政课抬头率仅仅是第一步,不是终点。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历久弥新,往往不是因为形式的热闹,而是因为其蕴含的深意、理论的透彻让人难以忘怀。思政课应当要达到中国画讲求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形散”就不能千篇一律、让人厌烦,而“神不散”意味着不能丢了内容和真正要传达的思想。
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源远流长。儒家将“道”视为符合传统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弘道”。西晋时期,社会曾崇尚浮华,文风巧艳,刘勰因而提出“圣因文而明道”。中唐韩愈认为“道”是“合仁与义言之”,提出文以贯道,柳宗元也提出文以明道。北宋周敦颐将其归纳为“文,所以载道也”。[4]各个朝代所尊崇的“道”不尽相同,但是强调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作为一种理念却广受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以载道”,指出思想和价值观是灵魂,而表现形式是表达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离开灵魂,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5]同理,如果思政课脱离了育人的核心目的,形式越热闹,越让人感觉苍白。因此,思政课的形式和手段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育人目的精心设计教育环节。比如,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提前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践方案策划,进行文献梳理和前期准备,将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要记录实践的过程,不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在实践后进行反思,写实践感言进行自我教育;最后,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针对性不足,不够了解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大学生,学生对课程教学是否接受、认同,是否能从这个课堂中寻找到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困惑的答案,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需要紧密围绕思政课目标,重视学生的需求,有助于解决学生思想难点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要意识到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多样化,如理想问题、人生目标问题、个人与集体的问题等,不能只是关注其中一方面,顾此失彼,或用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纪、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遇到的难题、适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异,不能千篇一律。因此,要真正转变教师中心的思想观念,在教学设计上,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找出学生所遇到的普遍性难点和特殊性难点,才能够有的放矢,提升教学实效性,更能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升教学的亲和力与学生的获得感。
对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沈壮海教授主持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的改进重点按照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分别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2015-2017年依次分别为50.5%、52.5%、53.8%,呈逐年递增趋势)、“重视开展实践教学”(2015-2017年依次分别为47.9%、44.0%、45.3%)、“加强师生互动交流”(2015-2017年依次分别为29.8%、30.6%、32.5%,呈逐年递增趋势)、“强化案例教学”(2015-2017年依次分别为23.6%、24.5%、26.5%,呈逐年递增趋势)。[6]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和“强化案例教学”的呼声愈加高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应重视以上有关方面的加强改进工作。如图2所示。
(四)亲和力不足,教学手段未能与时俱进
在当前网络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网络原住民的“00后”一代,教师如果对新方法新手段完全不了解,可能会遭遇困难。调查显示,“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学生的期待(2015-2017年依次分别为17.5%、16.0%、16.7%)。[7]思政课教师要想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课堂上更有话语权,需要适当提高运用新媒体的意识和驾驭新媒体的能力。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辟了巨大资源空间,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具有直观性、冲击力的教学手段。一是从网络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来看,网络的便捷性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了机遇。二是从网络信息的获取途径来看,网络的普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要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技术及多种智能终端的基本操作技能,借助微信、微博等信息工具,提高制作思政课教学课件的能力,主动了解“95后”及其“0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点,课堂上增强与学生互动。要在对传统思政话语进行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关键词,运用受众乐于接受的修辞手法,优化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诙谐幽默、轻松简洁又能传递正能量的媒体语言,用网络语言风格演绎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建构起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的新话语,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思政课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措施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既需要加强内功、深化理论、扩展视野、创新方法,又需要集体攻关、互鉴互通。
(一)汇集和攻关重大理论问题,实现区域互鉴、高校互通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受到高度重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纷纷产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人员的尝试与智慧。围绕重大理论问题,高校可以依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大型课题展开集体攻关,组织开展常态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整体提升。尽管现实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众多的方法中,确实不乏既有实效性又有亲和力的优秀教学方法。做好对全国各地各高校优秀教学方法的总结,不仅可以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不断创造、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优秀方法的推广。在优秀教学方法的实际推广中,可能会有一些优秀的方法未被很好地总结和发现,或者因为缺少平台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或者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尽管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但区域之间互相借鉴,高校之间相互沟通联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和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开拓出良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一些高校开拓网络教学的新模式也可以为其他高校所借鉴。各高校可以共享各自优秀教学方法模式与资源,汲取其他高校优秀的教学素材和方法。
(二)以科研促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问题
思政课应当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为学生释疑解惑。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理论素养高是教学可以说服人的重要保证。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其解体原因众说纷纭,但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理论上出现的问题是发端。可以说,苏联解体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坚定的信仰源自对科学理论的深刻认知。
理论素养的高低事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又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和高校的稳定,其重要性非同一般。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一些领域出现的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状况更加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需要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只有具备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才能够充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让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学科中“一言九鼎”、在教材中“现形”、在论坛上“发声”。因此,要注重教师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其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中国化成果。要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深入学习领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研究和教学。只有这才能更加坚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三)推动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发展创新
坚持深刻而不枯燥、生动而不无聊,需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分众性。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并不意味着教师要走搞笑路线,全部在课堂上插科打诨讲段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固然有吸引力,但是娓娓道来等其他的风格也各有千秋。从深和浅的分类上,课堂讲授有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四种。深入深出的老师有理论功底,但是平铺直叙,可能会在教学方法上一成不变,导致深刻却枯燥乏味;浅入浅出的老师上课生动有趣,但是学生哈哈一笑之后,可能发现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样简单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将思政课归为“水课”;浅入深出的老师缺乏理论功底,却故作高深,用一些没有必要的学术语言让学生一头雾水;深入浅出的老师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并且能够用平时的语言、生动的生活事例来解释自己的思想,最终让学生感觉到深刻而不枯燥、生动而不无聊,实现教育效果。
深入浅出需要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理论只有透彻,才能掌握学生。但是,理论素养高不会自然转化为教学效果好,需要教师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生容易吸收接受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生硬讲述理论,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通俗易懂甚至幽默风趣的网络热词和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使课堂更加“接地气”。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可以焕发出[活力。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创意活动,增强课堂参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创意课堂”“对话课堂”“叙事课堂”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活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围绕理论问题,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入社会,亲身体验。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中华文化教育、法律教育等,开辟第二课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新内涵,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凸显红色基因;组织大学生采访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寻访革命英雄,体验革命历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红歌赏析等活动,推动中华民族艺术进校园、进课堂;鼓励学生去法院旁听,辅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
(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能紧紧停留在技术层面。要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扬长避短,善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一是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平台,结合学生特点尝试翻转课堂、小组研学等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获取的信息将课本和现实相结合,紧扣时代的主题,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将各种电子设备和软件为我所用。二是建立增强师生互动的网络沟通平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网络留言板块,或者教师自行利用其他软件,开辟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的空间。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接网络新阵地、新资源的现实路径。三是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在哪儿,宣传教育的阵地就应该在哪儿。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最常使用的就是社交媒体。互联网积累了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有用的数据,有助于监控舆论走向,把握舆论爆点,观测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作用,从而做到分类引导,提升宣传效率和效果。由于网络传播主体的门槛低、监控难,网络中各种思潮纷繁复杂,虚假消息大量增加,容易产生雪球效应。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强化网络传播能力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辅导员博客和微博、学生工作公众号、建立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宣传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宣传工作者要熟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差异,把握新兴媒体发展和传播规律,掌握议题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在网络中的运用,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间点和切入口。在新媒体的战场上,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随时随地开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微课堂,把理论深度转化为网络话语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01).
[2]佘双好,周江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75.
[3]艾四林,吴潜涛.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1-233.
[4]郭鹏.道与文——“文以载道”理念的实践价值[N].光明日报,2016-7-15(12).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6][7]沈壮海,王晓霞,王丹,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04.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
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引领意识提升路向探析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
从价值觉醒到文化自信: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新思考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
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德性素养与职业自觉
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的几个问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三大追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理论意蕴
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功能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成就、问题和提升路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若干探索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遵循
关键课程发挥关键作用 ——基于2014-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优化与话语体系的建构 ——以如何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认知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创新
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
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