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王海威 王伯承
【摘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而是一种理念与价值的培育与输送;通过有选择性地将一批适合思政化的课程赋予德育内涵,秉持“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能做的就一定要做好”的原则,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赢。文章通过探讨思政的核心要义和内在机理,提出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统教育理念;国民教育;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王海威,上海海事大学副书记,副校长,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办公室主任;王伯承,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上海201306)。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8.7下.3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项目编号16JDSZK052)的研究成果。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此次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继而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课程设置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借用学者邱伟光的概念,课程思政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注重在思政教育和价值传播中蕴含知识底蕴,同时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的导向作用。笔者基于近年来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侧重于对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课程思政具体的可供操作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1.课程思政是不是一门课?长期以来,说到思政课,我们就会想到四本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那么课程思政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也是增开一门课、若干门课或者是一系列的课程?如果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就会极大影响我们对课程思政精神实质的领悟和贯彻落实。
从设置思政课程的原始动力出发,用一定政治观点、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具备相应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课程思政而言,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体系建构,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四门思政课,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对思政课内容与上课形式的创新、改进和发展,以更加生动、有趣、易接受性的方式,让学生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因此,课程思政本质上不是一门课,或者是增设的几门课,而是一种理念与价值的培育与输送。
2.课程思政是不是面向所有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其内在的学科属性,对于理论性较强、技术密集型等课程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强行灌输。当前的课程思政中专业课试点工作的立意即在于此。专业课试点的重点在于:以专业知识点为基础,以经典案例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案例库建设,找准切入点;加强课程导论的讲授,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让专业课上出人文味道。课外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创活动[1],使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让学生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可见,课程思政是有选择性地将一批适合思政化的课程赋予德育内涵,需要秉持“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能做的就一定要做好”的原则。
3.课程思政会不会干扰专业课教学效果?其实,这一担心是错误的。课程思政的开展本身就是应对当前教育工作中育人与育德的割裂。特别是现实中的很多高校开展思政课程,走“形式化”路线,敷衍现象比较严重;还有一些高校变相压缩思政课程的课时,各任课老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重复教学[2];如此一来,本专业和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这既花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其实很多时候,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大篇幅地谈论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也不是说一定要拿出多少时间进行长篇大论,而是在专业课上讲思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导,有时候几句点睛之笔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内在机理
1.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自然延续。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本身就富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在古籍《周易》的《贲卦·彖传》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到春去秋来、四季变换;通过人文培育,以教化天下,让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自然延续,课程思政通过育人与育德的结合,改变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爱学、教师难于教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下的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这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最为直接的现实挑战。课程思政对时代课题作出科学、系统的回答,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据,又是理论创新的条件,也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实现场域。
2.中国新时代国民教育的适时强化。从国际比较视阈审视,当今世界各国的思政教育,由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政治体系的差异表现出各个民族或国家个性特征,但都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共同规律,即都是在有目的地向其国民传播政治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反映本国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及其发展要求的共识与价值。
就我国而言,除了思政教育最基本的几门核心课程外,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价值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转化为拥护党和国家、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然呈现。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的体现。[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文化交往和文明对话新的格局下,建设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然呈现,这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的时代使命。
三、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1.高校课程思政的学科化分类指导。不同学科有其独特内在的学科属性。从追求真善美的角度来看,科学分类可以从宏观上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介入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需要进行分类化指导。
思政课程之于自然科学,譬如理工类的专业,要帮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均衡发展、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能够担负起现代科技与工业领域有责任感的人才;课程思政之于人文科学,需要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远大的志向与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使学生成为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弘扬者;思政课程之于社会科学,虽然社会科学也追求实证性、客观性和清晰性,但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研究仍然有其独有的特征。
2.高校课程思政课程设置的差序格局。“课程思政”不仅要直接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而且要体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比如研究型高校要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育人要求,应用型高校要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师范专业型高校要重师德教育,等等。
在笔者看来,高校课程思政课程设置格局下,“思政课程”是中心,以此为圆点而形成的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圈代表着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或文化课等渗透着思政教育内容的不同程度,继而架构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课程思政”体系。把立德树人看成是高校立身之本,实现在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挖掘各类课程育人的隐性功能,消除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分离、将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相结合。如此这样就能避免类似“上思想政治课,是思政部的事儿,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情,与其他学院无关……”的现象,课程思政的同心圆体系,可以说从根本上扭转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孤岛”现象,解决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于做“课程思政”,譬如一些基础理论课并不适合过度引申和延展,也即开展课程思政,需要结合具体专业的认知特点,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3.高校课程思政授课对象的立体化安排。除了普遍意义的讲课程思政,笼而统之地说大学生思政教育;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区别化的课程思政安排和教育。因为除了普通本科类大学生,还有高职高专类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高职高专类大学生来说,其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技校、中专或职业高中这三类所谓的“三校生”学生,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学习态度相对较差。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地方人才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通过多种途径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政课程的工作,将学生的职业理想、专业技能、个人素养有机结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
对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来说,就是要构建完善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品行与综合能力素质,使大学知识传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始终伴随学生成长过程,这也是当前课程思政开展的主要面向。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的一线阵地和神经末梢,立足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树立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因此,要加快构建课程思政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以及教材体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及“以文育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与时俱进,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和思想矛盾,课程思政在德育的基础上,还是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构建出富有传统内涵、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雄鹰,冷文君.MOOC背景下大学生跨学科学习模式变革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4).
[2]李德全,邓多文,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1).
[3]黄海锋.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