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走向深度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李寒梅
【摘要】为了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该以深度教学先进理念为引领,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从四个方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任务:在深刻理解中坚定立场,增强自信心;在逻辑构建中完善理论,提升说服力;在丰富体验中加深感受,突出感召性;在不断反思中培育理性,增强认同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教学
【作者简介】李寒梅,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6.107~1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研究”(项目批准号:15CSZJ13)和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职业化背景下案例教学的针对性研究——以《思想政治教学论》为例”(项目批准号:sjg201501)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呼唤着深度教学理念的引领与实施。
一、思政课走向深度教学的必然性
1.全面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进一步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思政课教学需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017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活动将提高思政课吸引力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结合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等工作中,确立了“高校第一课”“导向正了,取向好了,风向变了,气象新了,志向大了”[2]的新格局。2018年3月1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在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取得的初步成绩的基础上,下一步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思政观,彻底改变思政课的被动局面已成为当前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3]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思政课必须走向深度教学,以深度教学理念为引领,啃下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硬骨头”。
2.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2018年春季,新修订的思政课教材全面投入使用。为了做好“三进”工作,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阐释,思政课教学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思维与方式,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基于深度学习需要基础上的深度教学思想的兴起,适应了当前思政课全面而深刻进行新时代理论教育的需要,呼唤着思政课深度教学改革的实施。
深度教学是基于新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基础上的教与学的过程性探索与诠释,以深度教学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利于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首先,深度教学具有突出的理解性、反思性和体验性特征,可以克服当前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过于注重形式、时间、技术改变等教学的表面性与肤浅性局限,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生态发展。其次,深度教学通过对思政课性质与目标整体框架的内在结构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多维价值的深切关注,引导学生在政治方向、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认知行为等方面,朝着课程要求的方向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思想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再次,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可以实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解读,以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深度链接,促进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度认同。最后,具备相应深度的思政课教学,能够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要义,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促进中国精神的构建,推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指向促进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来提升教与学的品质与能力,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思政课走向深度教学的任务规定
根据学界有关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研究的成果,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深度教学,更多应该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逻辑,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深度反思中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思政课深度教学可规定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与命题。
1.在深刻理解中坚定立场,增强自信心
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转化为中国精神的培育。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凝结的中国精神品质、民族德性涵养和中华智慧力量,通过教学转化为促进思维养成与精神发育,[4](P105)避免滞留于教学程序的简单复制与资料的翻转搬运,造成学习停留于表面与浅层,是目前思政课教学进一步开拓新局面的根本所在。因此,思政课教学要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深度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丰富和深刻,以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认同,通过各种方式联结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理解与认同,坚定政治立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看,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5](P525)“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5](P1169)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授要尊重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尊重知识内在的科学逻辑与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其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6](P386)这就要求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名词概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多个事件、人物与思想等基本知识基础上,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与当前现代化建设现实之间的逻辑必然等。教学要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代事实,将理论的存在意义指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展现观念来源于现实的图式,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与大学生成长的价值内涵,引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与责任担当。
同时,“教学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有人类生活,就有人的理解活动发生,理解与教学相伴而生。”[7](P45)思政课深度教学是基于学生对当下师生教与学生活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知识、理解现代化建设与个人成长的相互促进、顺利实现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以理论价值、国家建设和信念追求三个维度统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融通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个体自我成长的价值联结,形成理论存在与人的发展意义的统一性结构,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意义平台,使得理论知识获得学科本质所属,教与学过程获得师生生命意义的精神旨归,实现知识与理想、思想与信念的意义同构与价值融通,使教学获得深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引导与尊重、理解与关怀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指导性,认清当前中国的发展之势与发展思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积极投身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大潮中去。
2.在逻辑构建中完善理论,提升说服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P9)课堂教学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授能否打动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理解透彻,传达清楚,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质疑和真正领会中国发展之势与中国发展之道。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不同的解释途径与教学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要在融通各门课程内容的逻辑自洽中完善理论,提升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若干个基本假设之间,基本假设和由这些基本假设逻辑地导出的一系列结论之间,各个结论之间必须是相容的,不是相互矛盾的”。[9]同时,“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P588)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融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与国际关系及热点事件各部分内容,增强思政课课程体系自身的逻辑自洽性,并根据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与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进行整合与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适应变动不居的现实,呈现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动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教育性,体现理论自身的生机与活力,最终提升理论本身的说服力。
要在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度理解与能力发展中完善理论,提升说服力。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部,以学科整体思维来领悟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华与气魄。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整体内容的基本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概念和科学原理建构知识,还可以将课堂运行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阶思维水平之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创造,使学生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之间建立深切的关联,培养学生形成思政课独有的问题思考与解决的能力与素质,从能力培养的根本性上提升理论自身的说服力。
3.在丰富体验中加深感受,突出感召性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属于中国主导意识形态教育,其感召性与学生的个人感受紧密相关,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根本标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洽的论证和说明必须与多数个体对世界的经验和感觉相符合”。[11]当前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尤其是进头脑的工作是根本性的,进教材与进课堂都是进头脑的前奏,只有进头脑才是根本。进头脑需要进心灵,进心灵需要有体验、有感悟。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充分注重学生的经历与感悟,以深度教学的体验性特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召性,提高教学的感召力。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召性,需要依据学生的体验与理解,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与成长实际,关注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知状况和心理体验。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环境灵活运用情境模拟、问题讨论、热点聚焦、观点分享等互动式教学,使问题与情境成为触及学生心灵的点播器,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深层情感与思维,促进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完善与思维建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12](P23)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依托对新教材的深度理解与把握,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厚情感,捕捉和定位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与思维特点,设置新奇、引发困惑、激励挑战、引导共鸣,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召性。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召力,还需要引导大学生紧跟时代强音,培养丰富的现实体验与政治觉悟。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13](P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反映当代中国巨变现实的理论体系,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好对大学生思想觉悟与认识水平的先导作用,必须及时引导学生体验与领会当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矛盾,指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认识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真正赋予思政课发展性力量。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14]
4.在不断反思中培育理性,增强认同感
思政课深度教学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深度处理,培养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中的思想认知、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实质变化,由此达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深层培育。其中,在深度反思中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度认同,是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思政课教学要充分体现深度教学的反思性特征,培育大学生的深度政治认同。
从哲学角度来看,反思是个体生命自我探究的主体性活动。通过反思,个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形成关于自我的存在、自我的成长的重要认识,以此推动自我的确证与发展。思政课深度教学的反思性特征表现为:帮助学生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中,养成以理论关照自身发展的思维方式,以知识学习引导自我认知,通过理论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实现对人生与社会各种问题的积极思考,并返诸于对自身的追问,规划好人生发展的未来。同时,“反思总是去寻求那固定的、长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本质的真理,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15](P76)正是因为反思所具有的这种对本质把握的特征,深度教学才能引导学生透过各种具体现象,把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的深度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思政课堂点亮青年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述评[N].中国教育报,2018-02-27(1).
[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3-17(1).
[4]李寒梅.嬗变与重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6]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靳玉乐.理解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陈殿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洽性[J].长江论坛,2007,(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沈湘平.与时俱进地建构党的先进意识形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
[1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5][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