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李国娟 马光霞
【摘要】立足学科、教师和学生三个支点,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不仅是新时代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根本要求,更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作者简介】李国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光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418)。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3.67~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6JZD041)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生力量和重要担当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突出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更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员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奠基作用,同时,也对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必须围绕学科、学生和教师三个核心要素,挖掘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一、注重学科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注重学科发展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律出发,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遵循。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要求传播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新兴学科,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原理。[3]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在整体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整体性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鲜明的特征。这一特征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4]只有从本本出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4]也才能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真正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从整体上向学生完整、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要求传播教育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实践性并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就要求,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仅要注重其理论的整体性,还要注重凸显理论的时代特点、实践特征和中国特色。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和总结,既要求真,也要求新,着力引领学生领会与时俱进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又是如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理论只有结合实践,讲解才能更有穿透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要求传播教育的同向性和协同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价值功能和科学功能的完美结合。从学科建设的组织保障来看,高校要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从落实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立场出发,大力加强协调配套的管理机制建设,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如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源上的保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切实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同向同行。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各科教师携手共进,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引领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其他各科课程同频共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校内外合作,跨学科合作,塑造“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全校“大思政”教育氛围,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步推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注重教育教学规律
坚持不懈地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注重学科发展规律,还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首先要根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遵循“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能者为师”的规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就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而且确保教师团队的梯队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这一要靠一支理论水平高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过硬的专家教师队伍(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理论教育家等)来引领提升;二要靠不断吸引更多将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视为光荣使命和终身追求的优秀教师来稳定巩固;三要靠大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来发展壮大,通过传帮带以及各种教学和实践锻炼平台,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教学有效性。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有效性。一是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价值引领,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脉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拧紧人生总开关;另一方面还要引领学生在行动上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是要重视课堂教学,发挥好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演练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敬畏、珍惜讲台,更要站好、站稳、站住讲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科学理论体系讲好、讲准、讲透,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将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展示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创新性的统一。
三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学校的党团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以及校园网络育人阵地的有机统一,凸显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要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校园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所以从学校的层面看,应该“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涵养和育人作用。
四是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吸引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也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因此,坚持不懈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并创新教学模式,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注重搭建高效快捷的教育教学立交桥。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组织形式,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互动机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隐性和显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到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五是要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教学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教学,更要与时俱进,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成果的演变与创新,突出实效性。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吸收提炼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优化教学环节,包括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案和编制课件等,努力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生态课堂,用科研来反哺教学,用教学来助推科研,实现师生共赢的育人效果。
三、注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注重学科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立足青年大学生、围绕青年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就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的重中之重。
首先,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个性化和阶段性的特点,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关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将学校打造成一个360度的德育大熔炉,从课堂到校园、餐厅、寝室等所有学生活动的场所,从教师到辅导员、管理者等所有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团队,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道德示范、文明养成、灵魂塑造等人文素养方面到个人的情感归宿、人际关系、就业创业、出国考研等微观层面,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地助力学生的成长及全面发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塑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其次,在传播过程中,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接受起来有难度,需要教师转换话语表达方式,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青年学生的接受意趣具有活泼、生动、新颖等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将理论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接地气,将抽象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要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进行探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增强感召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再次,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对当今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意识,往往缺乏明辨力,需要教师帮其拨云驱雾。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潮纷至沓来,竞相发声,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不断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迷茫和偏差。因此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建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各种错误思潮的由来、实质及危害,开展必要的意识形态斗争,防止大学生思想发生偏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国家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定力,唯此,才能自觉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
另外,随着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各种微产品为标志的微时代的到来,青年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的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新媒体网络阵地平台来拓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渠道,运用并借力新媒体和生动的网络话语来推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更具大众化、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个性化、多样化。但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所以必须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净化优化新媒体空间环境,保证为大学生网民提供正能量。
最后,根据大学生参与欲、表现欲强的特点,升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方式,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或学科型理论社团等各种理论学习的社团。口碑相传和言行示范是一股无形的正能量,可以辐射和引导身边同学,发挥朋辈效应。让学生在全校范围内以主题班会、社区微讲堂、微党课、组织生活和支部活动、各种形式的知识比赛或演讲比赛、各种定期的经典朗读或宣讲活动等为载体从校内走向校外,与学校周边村镇社区携手,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在主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社会服务,强化理论认同。
总之,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就要从学科、教师和学生出发,遵循其各自的客观发展规律,更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扩大传播主体和客体,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才能实现爱马、讲马、学马、信马、用马的完美结合和有效统一,才能真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要点[N].光明日报,2015-12-31(16).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