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现实反思与创新
徐家林 徐业坤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作为课堂建设的关键要素,作为教师话语、学生话语与教材话语的统一体,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抓手。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忽视了教学话语供需结构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教材话语之间的协调互动,制约了教学话语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发挥。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中教师话语、教材话语与学生话语失衡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热点为抓手、以价值引领为关键,协调好教师话语、学生话语、教材话语之间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
【作者简介】徐家林,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徐业坤,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海201620)。
【原文出处】《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3.98~103
【基金项目】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学科发展中研究话语与实务工作话语的融合研究”(2016-B-00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加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研究”(15JZD00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课堂教学作为“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的重要部分,提出要“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更加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课堂建设的关键环节,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主阵地的重要举措,作为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有力抓手,能否准确阐述教材内容、有效沟通师生思想、实现价值引领,不仅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的提升和加强,也事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功能的有效发挥,更事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从理论和经验上看,有效发挥出教学话语在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应有功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价值引领中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1],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教学话语的主体,协调好教材话语、学生话语、教师话语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有效接受——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价值所在
话语作为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媒介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言说陈述,是“言说主体根据其认知,运用语言阐述、解释一定的言说对象,产生相关意义的言说行为及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结果”[2]。福柯直接将话语与权力联系起来,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知的过程”[3]。可见话语不仅是交流沟通的中介,也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具有影响认知、建构观念、引领价值的作用。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则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言说陈述,即“教师基于自我及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入把握,对教材话语进行通俗化和生活化解读,实现教材中学术语言、文本语言向直观、丰富的教学语言转化”[4]。教学话语既是教材话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译的结果,也是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意识形态塑造的过程。它不仅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中介,还是传播思想观念的载体,具有以下功能:
1.阐述、解释功能。指思政课教师以教材内容为蓝本,从各个方面对教材话语进行分析、提炼、概括、阐释,“将教材的系统性、普遍性、稳定性、严谨性转化为教学的专题性、针对性、通俗性、探索性”[5],转译为学生容易理解、把握的言语、陈述。其本质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话语转译为学生可以理解的言说陈述,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话语与教材话语之间的关系,既要遵循教材话语的规范性、严谨性,也要发挥出教师话语的自主性、能动性。
2.承载、中介功能。指思政课教学话语在教学活动中作为社会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师生交流沟通的中介。任何观念的存在与传播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话语既是我们交流的中介,也是观念得以存在和传播的有效载体。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是借助教学话语这一中介性载体,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实现思想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因此,该功能的发挥关键要处理好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特长,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价值引领中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
3.建构、塑造功能。指思政课教学话语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建构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影响其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进而达到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功能,即“生产相关意义”、“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建构认识的功能。其本质是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关键是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既要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也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接受当代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这既是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使命所在,也是高校思政课的终极目标,更是教学话语的价值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领青年价值取向、塑造青年认知的政治性课程,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即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领。而对意识施加影响的前提则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接受”,即“学生是否真正地——不是表面上或口头上——接受了所教育的思想内容,是否真正把这些教育内容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进而化为行动的指导”[6]。因此,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与教学话语的建构性等特征决定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处理好教材话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出教学话语在课堂中的应有功能,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有效性。
二、问题反思——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动力源泉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来看,从思政课教学话语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教材话语的关系来看,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供给侧、需求侧、结构层来看,目前思政课教学话语中还存在以下短板:
1.供给侧:教师话语与教材话语失衡,教学话语阐述、解释功能偏弱。思政课教学话语阐述、解释功能是建立在思政课教师话语对教材内容及话语的阐述、转译基础之上的,教师话语与教材话语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话语阐述、解释功能的发挥。这是由教材话语的规范性、理论性、抽象性等特性与人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人脑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其前提则是先将陌生的、不熟悉的信息转化为自己可以理解、接受的信息。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联结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桥梁,首要功能就是要将教材话语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话语。目前,从供给侧方面来看,思政课教师在将教材话语转译为教学话语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过度拘泥于教材话语、压制教师个人话语等问题,主要体现为:
首先,理论阐述抽象,教学话语通俗性不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言说,离不开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然而,不少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从宏观的国家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阐述与讲解,以理论阐释理论,以概念解释概念。对于如何从学生角度,通过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的方式描绘、阐述当下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新时代,对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当今时代问题,向学生讲清楚中国故事,说明白其中道理,还存在着说不清、讲不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说服力。
其次,转译话语断裂,教学话语融通性不够。为了学生能够接受、认可教材内容,课堂中教学话语必须将体现教材内容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转译为日常话语、生活话语。但是,由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生活阅历各不相同,很难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教材话语与课堂教学话语之间的成功转译。突出表现就是思政课教学话语与专业课教学话语融合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二是由于多数思政课教师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专业知识不够,导致各专业的学生很难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经历正确理解思政课话语内容。
再次,教师能动性缺乏,教学话语自主性不够。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材话语的转译者,其个人的能动性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教学话语阐述、解释功能的发挥。同时,教材话语的规范性、严谨性、权威性也决定了在对教学话语进行阐述、解释时必须发挥教师个人话语的力量。然而,“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进入课堂教学的话语场中,特定的话语情境(教育机构),特定的话语内容(教科书),特定的话语方式(教育方法),都严格规定了教师的话语范围,已经没有教师个人话语的余地”[7]。思政课教师被当成了教材内容的转译器、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2.需求侧: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失衡,教学话语载体、中介功能偏弱。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机协调,既是学生理解、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意见的载体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高校学生思想困惑、引领学生思想发展的有效抓手。当前,从教学话语的载体、中介功能的发挥来看,教学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为:
一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学话语互动性不强。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干扰,另一方面受课程任务压力的影响,不少思政课教师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往往忽略学生在教学话语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自己讲解阐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缺少互动环节,把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变成了“一言堂”的布道话语,无形之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忽略了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以及学生之间讨论与交流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关注不够,教学话语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重点是使大学生接受所传授的价值观念,而接受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在认识形成的过程中主体会发挥自身能动性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主体的自身需求决定了信息的接受程度。然而当下,不少思政课教师囿于专业限制,往往忽略对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学生接受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关注,只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不仅使师生在思想方面难以产生共鸣,也影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获得感,导致学生听不懂、难接受。
三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怀度不够,教学话语表现缺乏多元性。多样化的教学话语表现形式既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高质量交流的保障,也是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学话语载体、中介功能的必要条件。现阶段,虽然多数思政课教师都开始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话语表达形式,但仅限在信息上网的初始阶段,或仅用PPT展示教材内容,而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加工与整理。此外,教学话语对动漫话语、网游话语等网络话语吸收不够,使学生话语与教师话语之间难以同频共振,影响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3.结构层:知识性话语与引领性话语失衡,教学话语建构、塑造功能偏弱。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作为学生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渠道,本质是一个思想接受、内化的过程。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建构、塑造功能之所以是思想接受、内化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其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增强大学生对当下主流价值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是由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决定的,话语内容以及话语方式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度,也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建构。思政课教学话语以何种方式转译、解释教材话语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以及对教材中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从思想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属性来看,目前思政课教学话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价值性话语缺失。在思政课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为价值引领、道德塑造服务的,知识仅作为价值的呈现载体而出现。然而,从实际教学的过程来看,仍有不少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只注重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传达给学生,忽略了对思政课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挖掘,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价值塑造功能。
二是考核标准与教育目标脱节,导向性话语缺失。思政教育考核的标准关键是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所教育的内容,是否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然而,现在多数思政教师多采取“平时课堂成绩+期末试卷成绩”考核法,而平时课堂成绩的考核标准有哪些、如何避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如何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考察也纳入其中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问题解答与情感培养脱节,情感性话语缺失。思政课作为一门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课程,关键是在答疑解惑中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的引领,引导学生认同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阐述,面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只知列举众家之言,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不注重发挥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意识形态塑造的榜样效应,忽视了教师个人话语在教学话语建构、塑造功能中的导向作用。
三、路径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策略
思政课教学话语作为思治课教师、教材内容与学生互动的中介,作为国家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不仅直接关系着思政课在学生中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以及针对性、实效性,更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巩固。针对思政课教学话语中教师话语、教学话语、教材话语之间的失衡,必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从社会热点为抓手、以价值引领为关键,协调好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学生话语、教师话语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
1.以社会热点为抓手,协调好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提高供给质量。教学话语是教师以教材内容和教材话语为蓝本,进行转译、阐述和解释的结果。将抽象、概括、凝练的教材话语转译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具体、形象的教学话语、生活话语,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阐述、解释功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教材话语的自身特点以及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短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好自己的能动性,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找准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生活话语转化的着力点,正确处理好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材话语、教师话语以及教师个人话语之间的关系,实现话语融通,既体现出教材话语的政治性、教师话语的导向性,也体现出教师个人话语的灵活性、多样性,让学生乐意听、听得进、能理解,以此摆脱教材话语的束缚,避免陷入照本宣科的困境。
首先,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好教材内容阐述的切入点。要立足社会实际,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新时代的历史特点及阶段性特征,从细处着眼、小处下手,细化叙述方式;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善于用精准、凝练的教学话语向学生解释好、阐释清新时代、新变化、新矛盾、新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处社会的认同;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引进课堂,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内涵式发展,实现教学话语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感召力、生命力。
其次,推进话语间的“嵌入耦合”,增强教学话语的通约性。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专业课教师要树立思政意识,积极挖掘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与专业课话语相互融合,打造融通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相互协调,积极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的教学话语。
再次,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个人话语在教学话语中的引导功能。处理好思政课教师个人专业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关系,鼓励思政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学术研究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深层次的解读,既充分发挥自身话语的能动性,学懂弄通、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又避免“念歪经”、“传假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阐述、概括和解释力。
2.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协调教学话语与学生话语,把准需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8]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只有以人为出发点,回到人的感性、具体、现实的生活中,教育才能真正指导人生,真正培养人的精神。”[9]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实现学生话语与教师话语的相互融通,提高教学话语在学生中的吸引力、感召力,既发挥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载体、中介功能。
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要多使用平等式、商讨式、交互式话语,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变独白式、灌输式教学话语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话语,变控制性、预设性话语为引导性话语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学生亲身参与观点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二要关注学生学习实际,提高教学话语的有效性。接受理论认为,接受图式是影响受体接受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不同专业学生接受图式的关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经历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话语,注重内容讲解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教师想讲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话语的针对性,拉近思政课教师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所要教育的思想内容或理论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之间的协调互动。
三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丰富话语表现形式。积极研究新时代“0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发展需求,根据新媒体时代学生自身的接受规律,丰富话语表现形式。注意学生话语的特点,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多汲取网络语言、动漫语言的精髓,促进生活话语、网络话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有机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话语的亲和力,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使教学话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渗透到学生的习惯中去。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避免追求到课率、抬头率过分迎合学生而出现课堂娱乐化倾向。
3.以价值引领为关键,协调知识性话语与导向性话语,优化话语结构。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话语必须将价值引领、道德塑造放在首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课程,处理好教师知识性话语与引导性话语之间的关系,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话语要做到以价值塑造为重点,以理论阐述为突破口,不仅要阐明是什么,还要“再向前一步”,揭示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立场、政治态度,借助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发挥出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使学生在真懂的基础上实现真信、真行,达到知行合一,将教学话语的建构、塑造功能发挥到实处,凸显出思政课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本质属性。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突出育人理念,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准确理解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所肩负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思政课教学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功能,增加教学话语中价值性话语的分量,协调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知识性话语与价值性话语之间的关系,既完成知识传授,又实现价值引领,努力将知识性话语与价值引领性话语统一于课堂教学话语。另一方面,变革考核机制,使考核标准与教学目标挂钩,发挥考核机制在教学话语中的引领作用。树立大思政意识,丰富评价标准,把对学生的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尤其是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角度打破只注重考查学生记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考核方法。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用好评价结果,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话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导向功能,实现真学、真懂与真信、真行的统一。
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言传与身教并重,注重教师个人的言谈举止、立场态度对学生价值引领的导向功能。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广博学识、高尚人品,来赢得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发挥出“自己人”效应,进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而且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敢于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勇于清晰准确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摆正思政课教师的位置,真正将自己当成“局内人”,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办实事又讲道理,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价值引导、情感塑造方面的引领功能。
参考文献:
[1]曹文泽.在价值引领中增强大学生获得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活力[N].人民日报,2017-10-13(7).
[2]李森.论课堂教学话语系统及转换[J].当代教育科学,2003(2):6.
[3]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39.
[4]张胥.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话语系统及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25.
[5]艾四林,康沛竹.守正出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2):7.
[6]徐家林.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65.
[7]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18.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王啸.作为人学的教育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5):37.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