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启拓教学”改革探索
蔡瑶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主渠道,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江南大学“启拓(QITO)教学”改革,围绕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以“问题导向、课堂互动、思想引领和团队优化”为教学理念,建构“问题导入+专题协同+智能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五大攻坚,在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思政课;启拓教学;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化
【作者简介】蔡瑶,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8.6.111~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启拓’教学法及其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探索研究”(项目号:2017JSJG148)和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意识形态话语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YJC710001)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出了“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的总体要求,尤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优化“进课堂”过程,实现“入耳入脑入心”,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江南大学在长期以来专题教学基础上,围绕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进行“启拓(QITO)教学”改革,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革新教学“配方”和提升教学质量,以“问题导向(Question)、课堂互动(Interaction)、思想引领(Thought)和团队优化(Optimization)”为教学理念,建构“问题导入+专题协同+智能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五大攻坚”重点突破。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江南特色”。
一、坚持立德树人:“启拓教学”的理念及目标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这为我国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根本性任务。“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强化育人自觉和实现课程价值的关键。“启拓教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重知识传授、轻信仰培育”的单维教学理念,以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为核心整体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建构知识传授和信仰培育互动互构的新型关系,探索一条以“教学体系”引导“教材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可行路径,实现学生从“要我学”“信自己”到“我要学”“自己信”的转变。
1.建构理念: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就本质而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是一个解疑释惑从而塑造价值和培育信仰的过程,[2]直接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既有“知识传授”的功能,也身兼特殊使命,即必须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原本“动听、动情、动人”的思政课育人课堂一旦被异化为知识传授的场域,也就丧失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启拓教学”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进行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的整体设计。“启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代表着核心教学理念的英文缩写,即建构“问题导向、课堂互动、思想引领和团队优化”的教学理念,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探究切入价值和信仰的解疑释惑;形成“课堂互动”,以多样化方法,实现师生双向交流;强化“思想引领”,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真实体验思想感召力和理论魅力;实现“组合优化”,专题协同教学,达到整体教学效果最优。第二层含义是指“启发拓展”的教学宗旨,针对“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欠时尚的问题,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启发和拓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分析思考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解决“入耳入脑入心”的难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目标升级:“我要学”与“自己信”。“启拓教学”理念从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向“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型”教学转变,其目标是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和“信自己”到“自己信”的信仰养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大多把“到课率”“抬头率”作为显性指标,但“入脑”“入心”则是更为重要的隐性指标。“教学体系”是链接思政课“教材体系”和学生“信仰体系”的关键环节。“教材体系”具有规定性、完备性和统一性,与学生“信仰体系”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变动性之间不会自动匹配,因而通过研究、解读和提炼适合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和每个课堂的“教学体系”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启拓教学”通过教学内容专题设计,对接国家社会生活重大主题,提炼出以“主题”和“问题”为线索的“教学体系”,以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实现从“文件话语”、“学术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用“接地气”的语言对学生的困惑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思想内涵、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启拓教学”使学生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从被动听课、应付学分要求,到真切感受到思政课与自身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从而抬头听讲、主动学习,最终实现从“信自己”到“自己信”的信仰养成,引导富有主见、要求个性的当代大学生自主生发价值认同和信仰归属。
二、重塑课堂教学时空:“启拓教学”的模式及路径
高校思政课意义重大,抢占关键育人空间至关重要。“启拓教学”提出思政课全时空育人理念,建构“问题导入+专题协同+智能课堂”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五向共进的改革攻坚,推动各教学要素协同发力,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互动升级,以及网络技术覆盖实现思政课内外协同育人,线上线下混合育人。
1.“问题导入+专题协同+智能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问题导入”是“启拓教学”的教学切入点。“问题导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对问题的探究和解答,落脚于价值认同和信仰培育。不回避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设置是专题设计的钥匙。“好问题”一定是“真问题”,是对国家社会生活的回应、对学术研究精华的提炼和对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疑问解答三者的统一。“好问题”往往不要求是学术语言表述的研究命题,但应以最直接的时代话语直指学生的日常困惑。“启拓教学”在运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如下问题设置:以“为什么我们有钱了还玻璃心”提领“文化自信”专题;以“你怎么理解美国梦,你如何看待中国梦”思考“社会主义本质”专题内容;以“改革开放可以停一停、缓一缓吗”启发“改革开放”专题;以“生态问题是中国的专利吗”引发探讨“生态文明”专题;等等。而学生在回答此类“人人有话可说”的问题之下,交出了精彩纷呈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启发拓展”的价值。从“要我完成作业”到“我想表达”,思政课教师成为启发学生以理论思维来思考现实问题的出题人、倡导者和引领者。总之,“好问题”应该“尖锐”而不“尖刻”,“通俗”而不“庸俗”,“育人”而非“娱乐”,用学生的话语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再以思政课的思想魅力、理论深度和话语创新引导学生的参与和改变,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平和情绪和正向情感。
“专题协同”是“启拓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专题协同”是对传统专题教学的优化,以专题设计打造精品专题,以专题协同实现专题间同向同行。专题协同教学具有深耕细作、引人入胜、优势互补、强强协同等特点,对于化解传统“一竿子到底”“单兵作战”的传统通盘式教学的“审美疲劳”和“边际效应递减”难题具有直接有效的作用。“启拓教学”从强化专题设计和加强专题协同两方面,既发挥专题教学优势又避免了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多和碎片化问题。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汇集全员智慧解读教材,按照问题导向和理论逻辑为主线,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整体化设计,使各专题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打破章节目的“八股”风格,用生动活泼的现代话语表达,突出“精品”特色。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共设置14个专题,如“诗和远方:人民翻身做主人,敢叫旧貌换新颜”(社会主义改造专题)、“美丽中国:穹项下绿水青山,抬望眼金山银山”(生态建设专题)等。在专题轮转安排上,每学期7个专题,全体授课教师分成三个轮转组,每个组7个教师,对应7个专题,负责7个授课班级,即每个专题有三个教师平行讲授。建立“纵横交错”的梯队备课,教师优化组合,同专题内横向备课交流,实现深度备课,专题轮转组内纵向备课交流,实现打通式备课,从而避免传统专题授课“形聚而神散”的讲座大拼盘,解决了因丧失内在连贯性和缺乏意义整合而导致的碎片化问题。
“智能课堂”是“启拓教学”进行“变废为宝”的探索。“智能课堂”目标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教学时空拓展。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新技术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却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对手”。手机及附着在手机上的学习虽然无法替代生动具体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但面对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社会中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对新媒体技术的弃之不理只会增强对立矛盾。“启拓教学”将手机作为教学的载体,充分运用网络数据资源和学习型移动终端(APP),引入超星“学习通”、中成智慧课堂学习平台等学习型应用终端,开发即时“指尖互动”模式,实现“零距离沟通”“第一时间引领”。考勤、提问、测验、抢答等诸般手段齐上阵,智能考勤实现课堂高效管理,即时提问掌握课堂“小范围”的学生思想认知“大数据”,更精准地答疑解惑。结合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时事热点,设置“党的十九大报告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开放式回答)”,结合学生兴趣点由浅入深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总之,通过开发“智能课堂”的可行方案,使得“启拓教学”更为灵活、高效和活跃,拓展教学时空、活跃课堂氛围、重塑课堂生态。
2.“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五向共进的改革路径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启拓教学”按照“五大攻坚”的“锦囊妙计”,[3]致力于思路突破、师资优化、教材转化、教法创新和机制保障,实施五向共进的改革。
一是围绕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进行整体性设计,实现思路突破攻坚。在教学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在知识点上面面俱到的思路,而是把提炼的价值信仰主题贯穿始终。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专题要加深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传承革命信仰红色精神,增强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学思路设计,把教师变成课堂上学生价值塑造的引导人,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滋养的场域,将教学变成答疑释惑的引导过程,让思政课课堂教学回应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需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在增强“四个自信”上下功夫,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是打造协同创新和教研相长的教学团队,实现师资攻坚。打造“首席专家制—主讲教师制—责任助教制”的教学梯队,进行“纵横交错”的协同研究备课,装满教师的“一桶水”,同时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和教师个体特点结合,转化为整体性设计下的特色化教学。通过思政课师资的打造,让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从而能够自信、自如地站稳讲台,理直气壮地讲信仰,以思想的魅力引导人、以知识的魅力抓住人、以逻辑的魅力慑动人、以人格的魅力熏陶人、以激情的魅力感化人。同时为了便于轮转授课的课堂管理,教学团队配备研究生助教,建立“线上”微信群、QQ群、学习终端班级群等即时互动方式,并探索了“线下”的“排定座位”课堂出勤率考核办法,“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以制度保证课堂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教学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注于教学过程的改善。
三是以针对问题和切合实际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攻坚。“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4](P14)因而,依据“既依据教材,又脱离教材,最后回归教材”的原则,进行教材解读和教学体系转换就尤为重要。在专题设计上,通过从整体上进行内容设计,既要大胆“忍痛割爱”,也要避免重构过程中关键知识和价值的遗漏和损耗。这就需要课题组全体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材内容归纳整理为各个独立教学模块,提炼核心主题和问题,真正实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信仰体系,浓缩为教学的“一滴水”输出。
四是以提升亲和力和时代感为目标进行立体教学,实现教法攻坚。适应复杂舆论形势和全新互联网环境,通过“知情行”多维度、“视听触”多感官立体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更新教学视频,尤其要过滤部分内容拖沓、宣传痕迹过重的视频,选用来源可靠、素材新颖、制作精良的“短小精悍”的视频;精选人物故事和支撑数据,以“讲故事”配合“讲道理”,增强学生的历史带入感,启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以“摆事实”辅助“讲道理”,核对筛选数据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开发学习型移动终端(APP)“智能思政”方案,改变学生“听讲”习惯;启动课程配套的特色实践教学项目,如“家国情怀”微视频大赛、暑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校园思政脱口秀,实现实践型、研究型、文化型教学整合。总之,不再是枯燥的“满堂灌”,而是通过自主性学习和多样化参与,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全员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五是以党委领导和过程优化的教学管理,实现机制攻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处、团委等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全校关心思政课教学、尊重思政课教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各部门密切关注和解决推进改革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技术支撑。具体体现在:从备课、授课、课后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实现集体备课常态化,资源共享制度化和课程管理常规化;从学校层面对“启拓教学”进行科研立项重点培育,并不断升级立项规格;教务管理优先集中排课,同一轮转组课程尽量安排在同一天内,保证专题轮转井然有序;通过对教学全程录像的记录、分析和评价,帮助教师自查自改,使教师考评指标科学化客观化;同时提供激励思政课教师发挥各自优势、灵活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平台。
三、优化课堂教学育人:“启拓教学”的成效与优势
江南大学“启拓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实施两年来,涵盖全校近300个自然班9 000多名学生,精准育人成效显著。从教学效果来看,极大地改善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调查评估显示出“两高”“两强”的特点:“两高”即学生的认同度高、满意度高,高达91.1%的学生对于“启拓教学”感到满意;“两强”即学生在“启拓教学”中的获得感强、效能感强,学生感到自己在该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83.2%)。此外学生对教学改革给出了高评价:“每个上课的老师都能深入浅出,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课”,“老师讲课慷慨激昂,富有激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老师教学态度严谨,真的学到了好多东西”,“希望下学期能继续参与启拓教学”(摘选自江南大学学生教评系统)。实践探索中,“启拓教学”在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优势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衡教学的价值性与学术性。在知识增殖和信息自由的时代,提高思政课“传道说理”的信度和效度,必须平衡内容的价值性与学术性,体现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和价值引领性。对于思政课而言,传递学术知识的滞后往往带来价值传递的失效,而彻底转向为知识型授课又将失去思政课本身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尽管知识的累积和扩张增加了高校思政课进行知识遴选和价值选择的难度,但“启拓教学”的集体备课和多层审核筛选能起到较大作用,及时筛选出不能有效转化为价值体系知识,切合需要地更新能辅助价值渗透式表达的知识,保证既有知识的跨界也有价值的导向。作为教学改革的成果,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价值性的研究和学术性的把握,已建立起内在逻辑严密完整的14部专题教学内容,形成了14份特色突出、推广性强的专题课件和教案。
2.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以往高校思政课偏于教条化的灌输模式下,学生形成了“听讲式”单向度反应模式,这已成为阻断价值传递的路径惯习,但面对真实的困惑,学生往往只能从其他信息渠道获得解答,教学引导的缺位导致了学生价值塑造过程的散乱。思政课课堂教学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获得价值观念上具有不可代替性,“启拓教学”在优化立体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从知识逻辑、情感体验、实践反思三个层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整合,通过情感带入、理论思考和实践参与综合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在感知式和思辨式理解中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3.塑造教师团队的信念感和价值感。“启拓教学”打造了具备信念感和价值感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倾囊相授”,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综合魅力和整体职业形象。在目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以自身独特教学风格而受到认可,但思政课教师整体形象改观却较为困难。事实上,我国目前高校思政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样的专门二级机构作为教学依托,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教师科研水平、学科背景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既培育教师个体的综合魅力,又发挥教师团队的聚合效应才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积极思考的方向。“启拓教学”探索建构梯队式研究型的教学团队,获得了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师群像的改观,而从学生的评价和期待来看,具备思想、知识、逻辑、人格和激情五种魅力的思政课教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同时,教师加入协同研究型教学团队,不再“单兵作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一个专题提炼多个相关研究课题、形成多篇研究论著,教学与科研不再是“冤家”,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坚守主阵地,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持续深入推进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启拓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继续强化、深化、精化、细化主渠道,才有望将思政课建设成“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赵婀娜,赵婷玉.打一场提高思政课水平的攻坚战[N].人民日报,2017-04-27(17).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