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张志丹
【摘要】如何捍卫三尺讲台之权威与尊严,立稳台柱,彰显魅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塑人格、启智慧、明是非、树道德之功效,实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回应的重大课题。教学有法(大写的“法”),却无定法(小写的“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即为教学之大法。此处的“真”字教学法关涉五大方面,其中,“真信”“真知”“真用”是教学的目标,“真情”是教学的途径,“真人”是教学的归宿和终极旨归,三个层面首尾相连,有机统一。只有坚持“五真”教学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新时代教书育人之宏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字教学法
【作者简介】张志丹,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8.3.44~4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的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17AKS019)以及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如何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5JDSZK016)的阶段性成果。
方法好比过河的桥,登山的梯子,所以,教育教学决不能不着边际、信马由缰,必须号准时代脉搏,增强现实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套用狄更斯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坏的时代。当今之世,全球化潮流风起涌云、不可阻遏。唯顺乎其势,应乎其时,方能强本固基,飞黄腾达。然而,此潮流中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明枪暗箭,明争暗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德国前总理、著名战略思想家施密特以独特视角,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当代世界的道德沦丧、价值颠覆、理想幻灭、礼崩乐坏的原因,他说:“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些人心目中已经失去了道德约束。对个人成就的满足感将愧疚之心驱赶得无影无踪。然而,电视和电子媒体全面获胜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共产主义平均理想的彻底瓦解。……原因之三是1968年以来‘反对权威’的反抗运动所造成的后果。……原因之四在于各种形式的服务业迅速取代了工业生产,懂得电脑技术的人排挤了熟练工人;……最后一个方面的原因在于,受全球化的影响,劳动岗位转移到低工资和低社会福利水准的国家。”不难看出,尽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伟绩,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但是,深化改革下各种深层矛盾问题交错丛生,西方和平演变的“心战韬略”愈演愈烈,同时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狂飙猛进,席卷全球,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冲击甚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遭遇到近十年来罕见之变局与挑战。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在应对形势变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效果花样翻新,花里胡哨,漫无目的,只教书不育人,而忽视系统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甚至不愿花时间阐释和分析理论概念,必须让作为主干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真起来”,讲马列要原原本本,更要理直气壮,“真”行天下,以“真信”“真知”“真用”“真诚”为内核的扎扎实实的教书育人实干行动,培育新时代的“真人”。下面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对“五真”教学法加以简略论述。
一、真信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道,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如果某种“主义”失去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力批判力洞察力,即使口若悬河,吹得天花乱坠,河水倒流,最多能够引起人们的惊愕,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不可能深入人心。现代信仰与传统信仰不同之处在于,它以理性、知识为基础,反对蒙昧和欺骗。这是因为,你可以在某一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你却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不断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及其强大的实践功能,以真理和逻辑的力量,以及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事实来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光芒。为此,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三点着力。培育信仰:首先,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法宝、发展的秘诀和文化软实力。毫无疑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必定是“黄粱一梦”;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发展必定失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文化建设就会走入歧途,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就失去了“根”与“魂”,而没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的领导科学、管理科学。共产党无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都“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领导思想和管理思想,有助于共产党开展革命、治国理政。最后,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科学的价值观、方法论,是指导个人立身处世、学习发展的利器。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民族有指导意义,对于共产党有指导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亦有价值。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导致个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纵欲、沉沦,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可以开启智慧、激发正能量,使人走上团结和谐和拼搏进取的阳光之道。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从上述三个层面来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够在学生中“接上地气”,落地生根。
二、真知
如果说我们的信仰需要具有治国兴邦、立党立国和成就个人三大功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么,巩固这种信仰的确需要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科学信仰的巩固需要理性,需要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德国,马克思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们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结。”
真理能够解疑释惑,启人智慧,助人成长和成才。为了使大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三结合”“三重点”:一是理论学习与经典阅读结合,重在经典,做到“要精要管用”;二是“两个课堂”即网络课堂和现实课堂结合,重在现实课堂的深度讲解;三是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的结合,重在师生互动。第一条中的理论学习是重要的,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但这些理论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可能与经典原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是后人对经典的理解和解释,其权威性可能不够,或者因为历史的局限,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因此,理论学习不能跛足前行,而应该树立经典意识,深度阅读具有基础性权威性经典性的著作,并进行深度的讲解,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下足功夫,力求能够做到邓小平所说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第二条中的“两个课堂”即网络课堂和现实课堂结合,重在现实课堂的深度讲解。适应当代“网络化生存”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迎难而上,开辟第二课堂——网络课堂,否则,必然落后时代,被时代无情淘汰。但是,在我看来,网络课堂(包括当今流行的慕课、微课等)即使魅力再大,都无法从根本上超越或完全取代现实课堂,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人与人之间是面对面的,即时性生成性互动性的,有活的元素充盈其中,有声光电的支撑、知情意信行的布展,所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充分施展自身才能和学识的舞台。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更新教学资料、与学生网络交流、回答问题和批改作业,成为教学工作的内在构件。虚拟与现实结合、课内外以及“网下”与“网上”全覆盖的教学,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无障碍,拉近了师生距离、培养了感情,易于隐性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条讲的是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的结合,重在师生互动。为了实现教师教学主导性与学生主体能动性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一方面通过广泛收集新闻、报刊、书籍、视频等资料,紧密联系当今时代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将重要问题与典型案例渗透或贯穿于教学内容中,讲清讲透理论,以对现实的解释力来彰显理论的魅力;另一方面还通过网络、手机、微博微信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网上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生成性立体性主体间性的“生动教学场”,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真用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革命性特质决定着它必然以改变世界,实际地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使命。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而言,学马列、掌握真知并非是为了增加“某种学养”或者“雅玩”,而是为了实际应用,改造世界。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家,他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实践论》中,他曾这样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所做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中,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学风,毛泽东对这种理论的认识误区作了明快的分析。他说:“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⑨他进而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在毛泽东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关系,毛泽东把它们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毛泽东说:“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但“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实际上,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应该是更重要的学习。认识的规律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就是说,人们往往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只能是从干中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一段话:“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其一,分析国内外大事的能力。国内外各方面的形势变化很快,应抓住大事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度分析。其二,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学习如何学习书本知识。为此,应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统领学习和研究,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引领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生观作为关键事宜。立足认知和能力,塑造和固化信仰,是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原理”课教学的关键。
四、真情
古人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里,古人把真诚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可见真诚之价值意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感情源于责任。这就是康德所谓的“道德不是出于兴趣,道德是出于责任”。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石正是责任心。积极的情感还可以成为人们献身文艺、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有着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睿智的大脑”,同时有着“最纯洁、真挚、崇高的感情”,这种感情源自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源自他们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历史命运。马克思早在少年时代就自比“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立下献身人类的远大抱负,“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深情地自我表白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有了这种责任和担当,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投入真情,加之真理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方可产生感天地泣鬼神、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否则,未能动己,焉能动人?
毫无疑问,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确是高难度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则更是如此。所以,“真诚”还表现在教师要沉下心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和教学、设计教学,增强教学的“理论性”“艺术性”,谋求理论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研究重在如何教的问题,即用什么,如何用。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学中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认知信仰体系转化的教改基本取向的要求,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既是进行网络教育的主讲教师,又是网络教育的资料提供者、研发者。教师参与专题备课,完成专题备课的课件、教案、案例、习题、讨论题、教课课件等诸环节的研发制作工作。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不可能打动学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政课教学,对教师的学识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工作,才能准确深入地把握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逻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应该沉下去搞科研、痴心不改,搞深搞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实重大课题,为更好地从事思政课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所以,把研究转化为教学,要一腔热血、满腔豪情、爱生如子,做到“想学生之所想”,为其排忧解难,关爱学生,老师的言传身教,能够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真人
教育的终极旨归是育人,这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教育也好,教学也罢,“必先里乎其大”。否则,“我们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所谓“大者”,就是“育人”,就是培育“真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该锁定教育的归宿,培育“真人”。这里的“真人”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大写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人,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至今仍生动诠释着当代中国大学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精神和担当。
今天,重提教育特别是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终极旨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冷眼观世不难发现,当代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大学精神的沦丧,师道尊严的扫地,求道底线的崩解等现象,多有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可遗憾的是,实质影响甚微。在市场化功利化社会濡染之下,有时大学不再是令人向往与景仰的“象牙塔”“净土”,而是变成了“问题社会”的缩影或者复制版。作为当代执牛耳的一位重量级伦理学家,美国麦金泰尔指出,市场经济问题在于只能识别和奖励外在的善、外在的利益,“而在任何只承认外在利益的社会中,竞争性将是最显著的、甚至是惟一的特征。……因此,不难预料,假如在一特定社会中对外在利益的追求变得压倒一切,那么美德观念可能先受些磨损,然后也许就几近被全然抹杀,虽然其仿制品可能还很丰饶。”凡此种种世俗化、功利化的现实,教育特别是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受到的冲击可谓首当其冲。面对时代逆流,教育或许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但是,教育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大写的教育”应该围绕育人,培养具有正义感、责任感、时代感和爱国精神的“时代新人”“大写的人”——即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根”与“魂”。任何游离“育真人”目标的教学,都背离了教学的本义,都是对现实有意无意地屈从或者妥协,都是我们应该力戒和拒斥的。
古代经典《中庸》中有句名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决不应该低于古人,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而应振奋精神,立足当下,追求高远的智慧,潜心治学,正德厚生。这应该是我们应有的本分,也是我们基本的教育价值和人生信仰。因此,对我们来说,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这一点则无论如何不会变,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教育事业的这份真诚海枯石烂,永不改变。唯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才能在把职业做成事业的过程中自信满满、充实满满而又幸福满满,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受人尊崇并产生应有的影响力、感召力,“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同时无悔于自己的青春和人生,最终达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参考文献:
①[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6-87.
②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3.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02).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8.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⑧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181.
⑨⑩⑾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815,819-820.
⒀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⒂[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248.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