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现状及其提升途径
冯昊青 高玉娜 朱哲成
【作者简介】冯昊青,浙江师范大学“木铎”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高玉娜,浙江师范大学“木铎”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朱哲成,浙江师范大学“木铎”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京),2018.7.27.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项目“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机制研究”(15JD710074)和浙江省哲社课题“浙江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机制研究”(14GXSZ024YB)阶段性成果。
理论胜任力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三维模型中的重要一维,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胜任力是其“看家本领”。因此,厘清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构成要素,准确掌握其现状,缕清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途径和有效对策,对于优化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胜任力,促进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等诸多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构成
理论胜任力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即理论知识结构与理论能力结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或必要前提条件,能力是主体在知识的内化和实践运用中形成的一种能够完成一定目标或任务的综合素质。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就是指青年教师能够胜任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知识结构及其能力结构。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任务和目标,及其特征和处境规定着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
首先,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任务和目标,及其特征和处境规定着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必须是“一专多博”的。“一专”是指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和信仰的重任。因此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专业理论知识,它是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根本、灵魂,是“看家本领”。“多博”是指在精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具备能胜任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所需学科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外还涉及大量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仅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就至少还涉及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法学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价值多元,高等教育逐渐国际化,大学生接触西方思潮的渠道日益多样,思想非常活跃,高校思政课的这一时代处境,也给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加广博的要求,如果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很难解答大学生的质疑和困惑,更难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做到以理服人、令大学生心悦诚服、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路人。
其次,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的“一专多博”要求相应的能力结构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即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力,又要有胜任思政课教学所必需的相关学科的理论能力。而且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能力不仅需要具有与知识构成相适应的“一专多能”的结构,同时还应具有与理论教学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理论能力的三个构成维度,即阐释理论的能力、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以及理论的教学转化能力。理论阐释能力是指能够将思政课的理论准确无误、清晰流畅地说清楚、讲透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表征着对理论的精通程度,它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将理论讲透彻、说彻底才能说服人。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就是用思政课理论来解释社会现实、解答学生疑问和人生困惑的能力,这种解释能力直接关乎思政课理论能否被学生真心接受、喜爱和信仰,因为任何理论一旦失去解答现实的能力就会因失去指导价值而被人们抛弃。理论的教学转化能力是指将思政课教材理论体系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精彩呈现出来的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思政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现状及其成因
综合来看,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群体普遍学历高、专业知识面广、专业理论精深、思想活跃、年富力强且极富进取心,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贡献巨大。但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要求的理论知识结构的“一专多博”、理论能力结构的“一专多能”,以及理论能力的三个构成维度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和诸多改善空间。
首先,从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构成来看,60%左右的青年教师所学专业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在那些学校层次和所在地区皆缺乏竞争力的高校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通高校为了提升教师队伍建设,除了高职院校外,基本都规定只有博士才能进入专职教师队伍从事教学工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每年毕业博士人数有限,而思政课却是每个大学必设的公共必修课,因此大部分高校面临无法足额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的现状。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只好大量引进其他相近学科博士,实际上主要是相对冷门的哲学博士。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群体的这种专业构成现状至少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的青年教师暂时还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水平,我们的访谈调查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另外,尽管这些青年教师因具有博士学位而在所学专业方面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因术业有专攻,大部分青年教师暂时还不具备思政课所要求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水平。
其次,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理论知识结构上暂未达到“一专多博”的要求,必然意味着在理论能力结构上也暂未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暂未具备思政课所要求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阐释能力。另外,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和教学转化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因为大部分青年教师从小学到博士阶段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主要心思花在了研读上,社会认知相对薄弱,而且还有相当部分青年教师所学冷门专业离社会现实比较远,因此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相对薄弱;二是据调查,90%左右的青年教师都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皆未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技能训练,缺乏师范技能的训练严重制约了理论的教学转化能力,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青年教师因深受博士阶段学术训练的影响,基本上都存在上课理论化太强、离学生的基础太远的问题,致使课堂教学严重缺乏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提升途径
根据以上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来着力提升这一群体的理论胜任力。
首先,要针对高校思政课程对教师理论知识结构及其相应能力结构的要求,结合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群体的具体实际不足,分门别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培训。例如,就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对于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的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培训,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的则应加强伦理学、法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内容所涉学科的教育培训,以此类推,针对不同群体甚至个体,哪方面薄弱或不足就加强哪一方面的培训教育。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组织的培训基本集中在政治理论学习和教材内容的培训方面,这些方面固然重要,但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难以达到提升教师胜任力的目的。
其次,要广开渠道并鼓励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增强其了解社会和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浙江省实施多年的由省委宣传部组织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到基层政府挂职锻炼、蹲点调研就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好做法;而我校将思政课三分之一的学时改为实践教学,每个暑假由思政课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并将社会实践当作一门课程,调查报告成绩计入学分的做法也收到了很好效果,师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调查之中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设立一些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课题,鼓励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开展现实问题研究,以增强其理解和解释社会的能力。
最后,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偏颇,将教学的价值凸显出来,激励思政课青年教师投入教学实践与研究之中,着力提升理论的教学转化能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如果巨大的付出得不到体现和承认必定会极大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科研固然重要,而且某种程度上也能发挥有益于教学的功效,但不能因此而厚此薄彼,毕竟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是立德树人。当前,有部分高校设立了通过优异的教学工作就能参评的教学型教授就是个很有意义的做法。另外,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应该树立以思政课教学为志业的理想,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胜任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和增强教育教学所需的综合素养。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