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提升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李建华 贺凯杰 熊节春
【作者简介】李建华,浙江师范大学“木铎”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贺凯杰,浙江师范大学“木铎”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熊节春,浙江师范大学“木铎”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京),2018.7.27.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项目“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机制研究”(15JD710074)和浙江省哲社课题“浙江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机制研究”(14GXSZ024YB)阶段性成果。
胜任力(Competence)作为表征职绩优秀者个体特征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怀特提出,但其理念可溯源至古希腊。柏拉图等古希腊先哲从实现城邦和谐与正义的视角出发,对城邦各阶层提出了“职—德匹配”的德性规定,可看作胜任力研究的先河。而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批判传统人才选拔仅重智力的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测评胜任力而不是智力”的主张,并型构了由知识、技能和价值态度三维组合而成的胜任力模型,进一步完善了胜任力的理论内涵,并将之推进到了实务操作阶段。自此,胜任力理论及其模型因其在人才选拔、培训和评价方面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理论优势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与发展。目前,胜任力理论及其模型虽然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特殊性,直接针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然而,从现实需要来看,开展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机制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胜任力直接关乎思政课的实效性,这一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能否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甚而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进而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一般而言,高校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除了要有好的教材,关键是教师的胜任力,教师胜任力的高低是决定思政课是否取得实效性的根本。开展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因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胜任力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希望和关键一代,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使命决定了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在促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升其实效性,从而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次,开展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机制研究,关乎师资队伍建设长远大计。厘清思政课教师职绩优秀者所应具备的胜任力构成要素,创制一套反映职绩优秀者胜任力的指标体系和测量量表,以之作为选拔录用、教育培训和考核测评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操作方案,可促进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操作性,为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长远之计”。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极大地促进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各省、市、高校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应该说,当前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实践和研究两个领域均取得了可喜成果。然而目前已有成果普遍存在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流于一般化、宏观化和抽象化等局限,因而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通过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机制研究,能够把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对思政课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业绩和实效性所进行的大量宏观的、抽象的、缺乏可操作性的理论定性研究推进到微观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定量研究层面。一方面,胜任力指标能够为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提供具体的内容指向或规定,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胜任力量表可用来测评和选拔思政课青年教师,增强选拔录用与考评工作
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通过研究厘清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何以可能”的内在发生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可为设计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机制和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我们针对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机制展开了初步的研究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厘清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系。胜任力是职绩优秀者的个体特征,胜任力与绩效(实效)不可分离,相应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便是从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职绩优秀教师的个体特征,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与思政课的实效性(绩效)标准不可分离,前者是工具和手段,后者是价值和目的。这方面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的思政课实效性标准,同时借鉴国外教学实效标准和教师绩效标准,建构出了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绩效的标准,并以之为据来测定高校思政课职绩优秀教师的范围,然后对这些职绩优秀教师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调查,从而厘清了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构成要素。二是通过对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构成要素的理论分析,并结合胜任力基本理论和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发生的客观规律,建构出了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模型。在此模型之下设计出了逻辑融贯、层次分明,且可观察、可测量的胜任力指标体系和相应的量表,并对量表进行反复测试和修改完善,最终建立了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测评量表。三是利用胜任力测评量表,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群体,对其胜任力进行了抽样测评和调查。四是根据抽样测评结果,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其成因,着力厘清了影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内外部主要因素。五是初步设计了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提升机制。根据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现状和成因分析结果,我们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设计提升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胜任力的机制:第一层面是微观的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体的胜任能力学习、教育和培训机制,针对的是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体行为的内部控制因素,目的是要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体的理论胜任力、课堂教学胜任力,以及理想信念、政治敏感性胜任力,道德情感、推理胜任力和品行等方面的胜任力;第二层面是中观组织的管理机制,针对的是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体胜任力的外部组织控制因素,目的是要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体在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方面的胜任力第三层面是宏观社会环境的监督激励机制,针对的是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体胜任力的外部环境控制因素,目的是要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个体应对社会关系方面的胜任力。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