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管窥
张玲
【摘要】美国素以仇视共产主义著称。但是,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学院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等大学中仍然活跃着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教授。他们出于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浓厚的研究兴趣,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注重学科建设和培养研究生,创立了学术品牌,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学者的国际知名度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成为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立足之本,也说明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值得中国高校的同行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
【作者简介】张玲,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国外理论动态》(京),2018.6.35~4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学校德育理论课题“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管窥”(2017-B-002)的阶段性成果。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这位影响20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伟大思想家至今对人类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在素以反共著称的美国大学校园里,一直活跃着一批坚守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人类解放精神的左翼知识分子。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激进的几所大学的著名学者及学术思想、师资力量配备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初步了解当代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状况,探求其生存和发展之道,及对中国大学同行的借鉴之处。
一、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概况
本文重点考察了杜克大学、新学院大学、芝加哥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研究型大学的相关情况,试图展示美国高校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方式。
(一)美国新学院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批判理论的研究重镇
美国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是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Austin Beard)、经济学家詹姆斯·罗宾森(James Harvey Robinson)、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等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于1919年创立,是一所私立的、非营利性的研究型大学。其中,比尔德是美国费边社会主义者,20世纪初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参与创建了罗斯金会堂(Ruskin Hall),这是第一家为劳工提供高等教育的培训机构。1917年10月,哥伦比亚大学校董会解雇了两名反对国会为军事征兵立法的教授,比尔德虽然支持美国政府参加一战,但为抗议大学校董会对学术自由的干涉,愤然从哥伦比亚大学辞职,与同时辞职的同事共同创办了新学院大学,并将其定位为“一所现代、进步、自由的成人教育机构”。
新学院大学的母体是“社会研究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后逐步发展为包括社会研究新学院在内共八个学院的综合性文科大学,定名为新学院大学。作为该校最重要的教学研究机构,社会研究新学院的网页介绍了其办学宗旨:“社会研究新学院相信,研究和教学应该促进经济公正,推动对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的理解,培养能够影响公共讨论的下一代学者和领导者。它致力于进步价值观、学术自由、严谨治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传统中的批判理论,并将其置于整个新学院大学历史的核心,同时借鉴了流亡大学的重要遗产。”这段话表明,新学院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渊源深厚,它曾于1933年改名为流亡大学,并成为逃离德国法西斯魔爪的欧洲犹太学者,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避难所,至1945年二战结束时,共救助167名欧洲学者及其家庭。1934年,流亡大学又更名为“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院”(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直至2005年,被重新命名为“社会研究新学院”。
法兰克福学派的三代理论家皆在新学院大学留下了踪迹。曾在新学院大学任教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奥托·基希海默等流亡学者属于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外围学者。1970年代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新学院大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其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中坚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到校任教,带动了法兰克福学派在新学院的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斯·霍克海默、瓦尔特·本雅明、西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批判思想也进入了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继哈贝马斯(1969-1970)之后,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克塞尔·霍耐特和汉斯·约阿斯分别于1995-1996年和1997年在该校任教。目前,法兰克福学派在新学院大学的影响力集中于哲学、政治、经济等学科领域,该校政治学系教授南茜·弗雷泽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她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强调从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三个维度重构正义的尺度。而曾经与哈贝马斯共同推动了德国批判理论与美国实用主义相结合并造就了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之辉煌的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理查德·伯恩斯坦曾在1989年至2002年期间任该校哲学系主任。
总之,新学院大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一贯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传统,致力于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反思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二)杜克大学文学系: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大本营
杜克大学文学系(文学博士项目)创立于1986年,创始人是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他创立了批评理论研究所,在全球网罗人才。199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家迈克尔·哈特和肯尼思·苏林(Kenneth J.Surin)、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华裔马克思主义学者刘康等人纷纷加盟。文学系设置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证书项目,是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本科生报考法学院研究生的必修项目,其创立者和主持者是现任系主任哈特。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经营,杜克大学文学系已成为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大本营,其批判理论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学科排行榜上多年位居榜首。
詹姆逊深受法国左翼思潮的影响,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1990年代,詹姆逊将后现代主义置于历史的物质发展轨道中考察,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到跨国资本主义(后现代资本主义)时代,所有比现代文化特征更反叛、更激进、更极端的文化现象皆受资本逻辑的操控。他让美国人了解了“整体论”(totality)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强调生产方式对人的艺术思维的影响,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他的最可贵之处是让“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学术界成了一个受尊重的学说。
现任系主任哈特是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该学派起源于战后意大利,走红于当代欧美学术界,强调劳动者与资本的阶级对立,主张社会革命及劳动者的自治联合。哈特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同被视为西方左翼学者中的激进派,他们合著的《帝国》(Empire,2000)、《诸众》(Multitude,2004)和《大同世界》(Commonwealth,2009)被誉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三部曲”。哈特还是反抗资本主义的积极实践者,他参加了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并与奈格里共同撰写了一本题为《宣告》(Declaration,2012)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并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从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抵抗运动中看到了颠覆资本的现实力量,论证了诸众建设大同世界(共产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杜克大学文学系的另一位著名左翼教授、阿根廷符号学者瓦尔特·米尼奥罗(Walter D.Mignolo)提出的去殖民化理论倡导一种后殖民主义的分析方法,该理论与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密切相关。米尼奥罗的代表作《文艺复兴的隐暗面:识字教育、地域性与殖民化》(The Darker Side of the Renaissance: Literacy, Territoriality, &Colonization,1995)展示了欧洲殖民者通过语言来征服和毁灭新大陆的过程及后果,揭示了欧洲的识字教育如何在殖民过程中压抑了被殖民者的认知模式、知识生产、形象系统、符号象征及其意指模式。
除了上述学者,杜克大学文学系还有许多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左翼知识分子,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对立等核心内涵,试图为劳动阶级探寻出路。
(三)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马萨诸塞大学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共有五所分校,阿默斯特分校是主校部,1867年建校。而阿默斯特分校经济系是美国著名的激进经济学研究中心,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称。其激进传统始于1970年代。当时,几位来自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年轻教授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热爱和研究兴趣来此开创了在美国大学经济系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先河,他们包括来自哈佛大学的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来自耶鲁大学的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 Wolff)、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詹姆斯·克罗蒂(James Crotty)。后来,又有一批左翼经济学家加盟,比如大卫·科茨(David Kotz)、詹姆斯·博伊斯(James Boyce)、罗伯特·波林(Robert Pollin)等。这些经济学教授的汇聚使阿默斯特分校经济系拥有了一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义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概括起来,他们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反思当代资本主义的弊端。科茨在其代表作《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2015)以及与特伦斯·麦克唐纳(Terrence McDonough)、迈克尔·里奇(Michael Reich)合编的《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危机:21世纪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Its Crises: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Theory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2010)中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及其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危机。从科茨的求学经历来看,其激进左翼经济思想的形成具有历史合理性。他于1960年代中期攻读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时,正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德里达和米歇尔·福柯等人的思想深刻影响美国高校的时期;而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着深厚的左翼传统,曾是美国学生造反运动的三大中心之一。
第二,关注底层民众的疾苦。博伊斯的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财富和权力不平等的研究,其代表作《非洲糟糕的债务:外国贷款和资本外逃给非洲大陆带来了怎样的损失》(Africa's Odious Debts: How Foreign Loans and Capital Flight Bled a Continent,2011)和《孟加拉国的农业僵局:技术变革的制度约束》(Agrarian Impasse in Bengal: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to Technological Change,1987)表明,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经济地位充满同情和关怀,并努力寻求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其中后一本著作曾获1990年埃德加·格雷厄姆图书奖。
第三,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博伊斯的《经济、环境和我们共同的财富》(Economics,the Environment, and Our Common Wealth,2013)密切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情怀。波林等人的《衡量公平:生存工资与最低工资经济学——美国的经验》(A Measure of Fairness: The Economics of Living Wages and Minimum W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8)聚焦美国和全球工人的低工资待遇和就业难题,从生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经济学层面探讨公平问题。
(四)哥伦比亚大学:激进学生运动的重要策源地
哥伦比亚大学具有悠久、深厚的左翼文化传统,其左翼知识分子集中在英语和比较文学系,多数从事比较文学研究。1933年,当德国犹太学者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纷纷逃往美国时,时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霍克海默曾把研究所整体搬迁至哥伦比亚大学。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学人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人均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后,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之家,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成为引爆美国1960年代学生运动乃至整个西方青年造反运动的主要思想导火索。
学生运动结束后,法国左翼思想开始影响美国高校,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让长期处于边缘的学者涌向中心,催生了以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义德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他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福柯对知识和权力的分析运用于他对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分析,认为西方所描述和定义的东方,其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对东方的霸权。而以翻译和阐释德里达的著述著称的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则于1990年代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她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扩大,先是从事资本和国际劳动分工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继而对帝国主义和殖民话语展开批判,后来又发展到对种族问题的研究。
(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最左的学院左派阵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长期受左翼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具有浓厚的政治氛围和激进的批判传统。其左翼传统可追溯至1930年代。1940-1949年,法兰克福学派在加州大学长期驻足,使该校学生深受左翼思想影响。1964年,因美国政府加强对大学的管控、美国民权运动蓬勃发展等原因,在伯克利校园内曾发起了著名的“自由言论运动”。当时,从布兰代斯大学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马尔库塞经常来伯克利大学演讲,直接卷入了学生的激进运动,并成为1960年代新左派的精神领袖。
1980年代中期,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朱迪斯·巴特勒在伯克利大学开设了批判理论课程,提出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即酷儿理论,该理论直接汲取了福柯、阿尔都塞和德里达的思想元素。她提出,性别乃至身份都是操演性的(performativity),是制度、话语、实践的结果。
此外,在曾是1960年代学生运动中心的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比较文学系,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设置及讲授方法
(一)课程设置
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有两所大学的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最富特色:一是杜克大学;二是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其他左翼思想浓厚的大学虽然也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但大多隐藏在批判理论的学科之下,集中在(比较)文学系,而对本科生还是注重西方传统文化教育。而杜克大学却为本科生设置了马克思主义专业并开设专门课程,并为全校本科生设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证书项目,该项目的核心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及“全球抵抗”。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则占整个经济学课程的“半壁江山”。该校经济系本科教学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并不浓厚,但硕士和博士课程虽也讲授西方主流经济学知识,重视计量分析方法,不过其主要和必修课程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渗透了马克思的思想,以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特征,主张运用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方法,从社会、经济、政治的基本结构出发,对经济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倡导平等的发展思想,与西方经济学以抽象的、个体的偏好和选择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大相径庭。
(二)讲授方法
第一,阅读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及精神实质。哈特在杜克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课程时,带领学生读完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把马克思的理论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各种概念、理论模块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并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他还原了有血有肉的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试图让学生们感受马克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所思所想。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高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题研究课程则通过阅读《资本论》体会马克思本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并加以运用和扩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货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银行、金融系统和利息率,批发和零售商业,地租理论与垄断,利润理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生产与非生产劳动,利润率下降趋势、资本周转、简单与扩大再生产研究,等等。学校试图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扩大视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宏大格局。美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不仅还原马克思本人,还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之后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马克思对后世的影响。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史”课程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该课程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代表人物,包括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罗莎·卢森堡、卡尔·考茨基和爱德华·伯恩施坦等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改良或革命;第二部分讨论苏维埃政权及其后果,重点介绍斯大林、列夫·托洛茨基、奥斯卡·兰格、尼古拉·布哈林、保罗·斯威齐、欧内斯特·曼德尔等“官方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的经济或政治决定论,以及乔治·卢卡奇、安东尼奥·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等“官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学者和流派;第三部分介绍二战以来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萨米尔·阿明等欧洲之外的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学说,路易·阿尔都塞、大卫·拉其奥等人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奈格里等人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以及苏维埃马克思主义的内部分歧、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新趋势等。
其他大学的教学情况也与此类似。比如,杜克大学的詹姆逊和哈特为该校博士生讲授“批判文化概论”课程,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展示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格局。詹姆逊注重基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考察马克思理论的发展路径,带领学生阅读原著,梳理马克思之后的卢卡奇、德里达、福柯、齐泽克等学者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文化现象,揭示资本在背后所起的作用,还原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主旨。哈特则从群众史观出发,从马基雅维利开始,追溯到斯宾塞、卢梭、马克思、卡尔·施米特、汉娜·阿伦特、齐泽克,试图全面展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脉络。
(三)超越马克思,运用马克思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剖析当代资本主义
杜克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课程在坚持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和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哈特在课堂上秉承《共产党宣言》中的劳资对立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了2008年资本主义爆发金融危机后遍及全球的反抗运动,认为这是资本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另类全球化”,受剥削的全球“诸众”已从潜在的反抗者变成了“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现实力量——“共同之民”(commoner),他们正在团结起来,尝试建设一个共有、共享、共治的社会。
此外,美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还通过闭卷考试来强化学生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比如,“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课程就与其他文科课程多采用撰写论文的结课方式不同,该课程共进行三次考试,重在考查学生对马克思思想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概念与原理之间联系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不鼓励学生在缺乏对马克思的思想全面理解的情况下自由发挥。
三、两点思考
(一)生存之道:以学科为支撑打造学术品牌
限于篇幅,本文只重点梳理了美国五所研究型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情况,发现这五所大学有一些共同特点,即重视学科发展、频出学术大师、国际影响力大、教授比例高、注重培养研究生。五所大学各有自己的学科优势:新学院大学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学人;杜克大学的文化批判理论专业因有名望的左翼学者汇聚而扬名国际学术界,学科排名在美国大学中长期独占鳌头;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独树一帜;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左翼文化氛围浓厚,批判理论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五所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皆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学者们的国际知名度与学科建设高度相关,相互促进,成为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立足之本。詹姆逊是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大师,哈特是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雷泽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学人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斯皮瓦克和巴特勒也都是所在大学的学术旗帜。他们经常受邀外出讲学,并多次来华授课,他们的著作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在这五所大学的相关科系中,教授占比大,研究生数量多。比如,杜克大学文学系有16名教师,教授就占13名,而且多是有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的名师。哥伦比亚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系的教师人数则达80人,其中教授49人,足见该系的学术实力雄厚。与此同时,这五所大学相关科系的研究生数量也同样众多,而这是支撑这些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能够长期发展的内在活力,也是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子。
(二)研究兴趣使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
美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一方面注重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品牌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还聚集了一批以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为终身职业、富有敬业精神的学者,他们运用马克思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提出了许多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研究兴趣是左翼学者鞭策自己不断提升科研、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詹姆逊就曾声称,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完全出自兴趣。时至今日,80多岁的他仍然笔耕不辍,几乎每年都有论文发表,每隔两三年都会出版有影响力的著作。沃尔夫在谈及为何放弃耶鲁大学教职时曾说:“耶鲁大学不让我讲马克思,而马萨诸塞大学在全国招聘马克思主义教授,我就到这里讲自己喜欢的东西了。”正因为有研究兴趣,他们才能持久、深入地钻研,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做到学术研究与教学相得益彰。也正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地耕耘学术和授业解惑,才使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长盛不衰。
综上所述,美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同行借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无论中外,皆须做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宏伟目标。中国高校的同行们应加强国际交流,取长补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上升为学术理论,扩大国际影响力。
注释:
①https://www.newschool.edu/nssr/about-us/.
②周穗明:《美国新学院大学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载《世界哲学》2010年第6期,第120页。
③周穗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页。
④参见南茜·弗雷泽、阿克塞尔·霍耐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周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版。
⑤陈培永:《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政治学初探》,载《哲学动态》2012年第8期。
⑥Michael Hardt & Antonio Negri, Declaration, Argo Navis,2012,pp. 40—43.
⑦赵准:《美国麻省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载《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第74—75页。
⑧何佩群:《朱迪思·巴特勒后现代女性主义政治学理论初探》,载《学术月刊》1999第6期,第55页。
⑨Michael Hardt & Antonio Negri,Declaration, pp. 9-14.
⑩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2页。
⑾赵准:《美国麻省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载《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第75页。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