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道德教育部分的修订与重难点解析
王易
【摘要】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梳理了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变与不变,阐释了道德教育部分修订的主要依据,分析了道德教育部分的重难点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道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8.8.58~64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两门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并将“基础”课教材纳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作重点教材。自2006年8月第一版“基础”课教材诞生以来至今,“基础”课教材一共经历过8轮修订,可以说,教材的每次修订工作,都是在党中央有了新精神、党的理论创新有了新成果、高校师生对教材有了新要求的背景下进行的。2018年第8轮修订也是如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把握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形成发展的新特点,2018版“基础”课教材从进入新时代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青年大学生的新要求切入,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逐次展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要求的分析探讨。具体到道德部分的修订,新教材将原教材涉及道德教育的内容整合为一章,立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
一、道德走过了怎样的路——“基础”课教材历年修订中道德部分的变与不变
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学生一生影响很大。追求高尚道德,做一个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基础”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道德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的能力,努力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作为“基础”课重要教学内容的道德教育部分,在12年来的修订中有不少的变化发展。简要回顾道德章节部分的修订情况,既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道德观教育一直以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我们了解2018版教材在道德观教育方面的新变化。
(一)“基础”课材关于道德部分修订的简要回顾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第一本教材,“基础”课教材于2006年出版发行第一版(以下简称“06版”)。06版教材涉及道德的部分主要体现在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其中,第四章以“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为题,下设四节“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和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分别讲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领域的具体道德规范。可以说,06版教材确立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在此后的历次修改中,涉及道德教育的部分,或者是内容上略有增减(例如,2007版教材增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8版教材增加了“努力锤炼个人品德”,2015版教材增加了“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或者是章节顺序上进行调整(例如,2013版教材将06版教材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整体删除,涉及四大领域中的道德和规范整合为一章放到了教材正文的第七章,2015版教材又整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设置为第五章),基本的内容没有做大的变动。
2018版教材把涉及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和道德素质提升的内容集中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章共设四节,分别是“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重点探讨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和变化发展;“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重点分析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重点阐述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并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规范要求等做出了相应的呈现;“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以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为落脚点,强调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就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本章重在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问题的基本理论,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加强品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引领道德风尚。
(二)“基础”课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内容
通过简要回顾2006版到2018版“基础”课教材对道德内容的修订,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几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一,道德的基本原理不可或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加强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对道德的概念、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历史发展等基本原理进行讲解,这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历年来各个修订版本的“基础”课教材中,关于道德基本原理的内容基本上都有一节的篇幅。
第二,道德的优秀传统不可或缺。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们的道德修养也有其客观要求,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从06版教材开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直是“基础”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2015版“基础”课教材增加了中国革命道德的内容,并明确指出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2018版“基础”课教材则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思想,既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与规范不可或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历年来各个修订版本的“基础”课教材中,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规范等问题,不管是独立成章、成节,还是作为一目的内容,一直都是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四,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不可或缺。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大学生要积极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境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可以说,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增强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努力锤炼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直是“基础”课教材道德教育部分的落脚点。
(三)2018版教材在道德教育内容上的新变化
与以往历次基础课教材相比,2018版新教材在道德教育部分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要求。
第一,立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基本理路。习近平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可以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格的重要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与社会之大德,可以提升民众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更可以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根基。新时代的大学生唯有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可养成大德、成就大业。守公德,是人们维系相互关系的纽带以及安身立命的根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96,个人与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守好公德,就需要正确认识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公与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建设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严私德,是对个人品德操守及视听言行的严格约束。私德不是小事,它关乎个人形象和事业成败。私德也不是私事,它影响他人行为和社会风气。无论是国家的文明富强,社会的和谐有序,还是个体的人格健全,都有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不断夯实道德根基。
第二,实现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的培养目标。习近平在论及青年思想道德修养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3]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观教育,就是培养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正确的道德认知,就是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变化发展等基本理论有深入的学习,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人类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等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有准确的把握。所谓自觉的道德养成,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逐渐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所谓积极的道德实践,就是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就是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就是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第三,讲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联系。作为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道德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不断赋予社会主义道德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时代内涵。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道德难题提供了重要启迪。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与继承,社会主义道德也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脉相承、内在相通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都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的精髓,并结合新实践发展出新的道德要求,三者都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对民族发展并走向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精神鼓舞。与此同时,对待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的原则、态度体现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立场。
二、道德为什么这样改——2018版基础课教材道德部分修订的主要依据
新教材的修订总体上看,是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面向新对象、运用新话语,同时回应教学体验的。
(一)充分吸收习近平关于道德问题的重要论述,体现党中央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筹划道德建设问题
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筹划道德建设问题,习近平多次就道德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道德的意义时,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在谈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时,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4]在谈到中国革命道德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5]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在谈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时指出,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6]可以说,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此次教材修订最重要的依据。
(二)充分吸收当前道德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导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主流价值更加坚定、道德旗帜更加高扬、社会风气更加清朗。这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建设成就都需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在教材内容之中。
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突出成效,文明创建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各地各有关部门着力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有机融合,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志愿服务凝聚了公益友爱正能量;各地各部门发动基层群众分层推选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看得见、学得到,发挥了榜样模范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一系列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大力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清新人际关系,抵制不良庸俗习气。特别是各地各部门强化问题导向,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治理行动和专项教育,扶正祛邪、激浊扬清。2017年4月,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公布。这是根据党中央的新部署、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出的宏观规划和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比如,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出台,成为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印发,就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进行明确规定。行业文明不断立规明矩。在旅游行业,2013年,“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被写入旅游法;2014年,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2015年,《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在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等引导人们提升网络文明素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建设成就是2018版教材修订的直接依据。
(三)充分吸收广大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
“基础”课教材出版使用十多年来,广大师生给予高度评价,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这对于增强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十分有益。在此次教材修订过程中,针对基本理论分析不够透彻的意见,新教材增加了对基本理论的分析。比如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的分析,对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的分析等;针对只讲中国的传统美德,没讲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意见,新教材补充了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注重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针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关内容有较多交叉重复的意见,新教材大幅度压缩了四德尤其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针对道德理论与实践相关内容散见于不同章节的意见,新教材将道德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章之中,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逻辑顺序进行统一整合,使道德的内容更加完整紧凑。
三、道德应该怎么讲——2018版基础课教材道德部分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新教材的道德部分,需要讲好几个重要的理论难点问题: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和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一般来说,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精华,同时,它也吸收和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佛教等道德思想的优秀成果,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是突出优势与文化软实力的发挥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也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批判继承、去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才能真正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把握中国传统美德在当前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应有地位,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关系”[7]。第二,与现代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化中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中华传统美德唯有对社会现实作出积极回应,不断引入问题意识,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第三,与大众贴近,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挥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化育功能。既要重视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原则,使传统美德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点点滴滴地导入人们的生活,生根发酵,产生化育的功能,同时,还要在形式上尽可能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运用现代科技与传播手段,开发利用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厚资源,对人民群众进行启迪,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第四,与世界接轨,在全球文化激荡中实现传统美德的自主发展和更新。要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取长补短以实现自我更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增强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际影响力。第五,与未来对话,在启迪人类未来发展中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面向未来、与未来对话的能力和资格,这就要求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发展要回应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关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问题等等。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革命道德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从历史发展与精神品质中提升总结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革命精神是非常丰富的,例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等,从精神的把握和历史事实的再现中提取革命道德的内涵。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包括: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第二,从中国革命道德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掌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习近平在作十九大报告时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在把握革命道德的具体内涵时,要站在时代与历史的交汇点上理解中国革命的力量是如何保存下来的,是如何深得人心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假使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8]这是革命先驱董必武同志在家书中所写到的。为人民谋利益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未改变过。
第三,从革命道德的核心探寻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及风险挑战。革命道德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把握这样的品质能够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实践,真正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本质内涵、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
(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等也逐步确立,在培养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对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锤炼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理论视角解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道德建设的核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当然,这里必须把握清楚几个问题。其一,“人民”的内涵,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在现阶段,我国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认识人民的作用,即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其三,以当前社会发展强化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和倡导的根本宗旨。其四,阐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其五,对于个体而言,要讲清楚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第二,从理论视角解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得集体主义应当而且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实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这里需要把握几个问题。其一,正确理解集体主义中的“集体”。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集体主义中的“集体”有两个层次的内容。它既可以表现为作为国家、民族、社会等普遍的集体,也可以表现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局部的集体。也可以说,这里的集体,既有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又有个别意义上的集体。这种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正好是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反映。集体主义中的“集体”应当体现全体成员的利益和意志。如果一个集体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也不能代表这个集体之中的各个成员的利益,那它就是一个“虚幻的集体”。“集体”应该是能真正“代表全体成员利益的”集体。其二,集体主义中的“集体”应当体现全体成员的利益和意志。如果一个集体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也不能代表这个集体之中的各个成员的利益,那它就是一个“虚幻的集体”。“集体”应该是能真正“代表全体成员利益的”集体。其三,讲明白坚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道德领域的确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集体主义原则以适应变化了的现实。但是,这并不存在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的问题,相反,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依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仍然而且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义不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四,集体主义在具体的道德要求上有不同的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情况的实际,可将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3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层次。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层次。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做到的要求。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的层次。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当代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5]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7,(1).
[6]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
[7]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红旗文稿[J].2009,(1).
[8]王兵.学习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读《董必武家书》[N].学习时报,2018-01-31.
 

2018年 第五期

2018年 第五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