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佘双好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特征之一的标志性学科,是高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个风向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作用,具有引领示范高校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优势和条件。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均衡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9.1.5~9,48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旗帜,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明显优势,是中国高校鲜明的底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提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发挥高校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要求。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教师理论修养的任务,认为只有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拥有一双观察世界的慧眼、应对各种乱象的静气和定力。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标志性指标,直接体现着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对高校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明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办社会主义大学的风向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既具有一般学科建设的共性,又不同于一般学科,具有特殊的任务和要求。在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虽然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教育需求的变化赋予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的责任,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到高校办学的政治方向。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而产生。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史来看,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与其他性质大学根本区别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50年8月14日由政务院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明确指出:“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行革命的政治及思想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本质要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产生也正是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而产生和出现的新学科。二是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来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供有力学科支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直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课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状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指标。三是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全体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为大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而且关系到一代青年精神面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面上看影响大学生一生的发展,从实际上影响一代青年的成长,甚至整个国家今后的发展面貌,“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简称59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文件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为领航学科,要提升引领作用,实施领航计划,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整个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1)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2)要发挥高校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3)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4)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些论述,都进一步阐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对于扎根中国、办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求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居于领航地位,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风向标。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高等学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念的集聚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大局。高校历来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高地,在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引领示范作用。党和国家也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看成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以及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作为重要职责,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是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衡量学校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试金石。
因此,在中国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观察一个学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办社会主义大学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一个窗口,是检验高校党委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识和行动的风向标和试金石。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引领示范的优势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虽然是一个新学科,一个年轻学科,学科自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又具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领航作用的优势。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代表现代学科发展新趋向
学科的产生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分化的产物,正如德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一书中所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从整体角度来看待世界,但如何从整体上形成学科,就很缺乏经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新产生的学科与其他分门别类、分科形成学科相比的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整体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可以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学理说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中的重大理论飞跃和形成的理论成果,都不是从分门别类的学科研究中产生的;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整体的视角,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解决。因此,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如果说学科分化是近代学科发展的产物,那么学科整合则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发展从分科向综合发展的趋势,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个整体的学科建设对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引领示范服务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学科,既有一般学科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从学科建设的共性来看,任何一个学科都存在着围绕各门学科进行教学和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活动;推动学科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将学科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实践等任务。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学科所研究内容和对象涉及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共同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学科研究和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调除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外,还要在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性赋予了其引领示范作用和功能,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建设特点也体现了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优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单位具有引领示范的优势
学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除了依靠学科自身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以外,学科所依托单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是教育部、中宣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要求高校“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特别是2015年以后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中央推进理论创新“四大平台”。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意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事关马克思主义事业薪火相传。”“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因此,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越来越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重要阵地,高校设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大都依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在高校设立的专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单位,具有更为充分的学术资源和行政资源来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来团结和凝聚处于本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处于不同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开展协同攻关,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力量;并且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乃至高等学校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一马当先,率先示范,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1.在扎根中国办社会主义大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是中央文件明确提出的任务。这既是立足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要求。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目录中,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冠名的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其他以马克思主义冠名的相关学科均处于二级学科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比其他相关学科更大的影响力。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能发挥引领作用,其他学科也缺乏在一级学科层面、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层面、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层面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应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头示范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高高举起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旗帜。同样,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中央要求高校专门设立的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构,如果不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其他学院也很难有地位和力量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因此,应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的风向标,切实抓紧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2.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发挥示范作用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加快高等教育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公布的首批进入“双一流”学科的名单中,5+1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名列其中。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双一流”学科建设既有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共同标准,同时也有学科本身的特殊标准;既有外在的标准,同时也有内在的品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双一流”学科既要体现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影响力,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教育培养的影响力”的特殊要求,同时也要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体现一流学科的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建设一流队伍,推出一流成果,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一流平台,建设一流机制,有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质量和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达到一流学科内涵和品质,才能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的引领作用。
3.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过程发挥示范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是哲学社会科学成熟的标志,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虽然是后建立起来的学科,但由于学科建设的后发优势,它最能够体现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党中央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服务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发挥着更为直接作用,为其他学科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学科提供了示范,应充分发挥其在哲学社会科学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学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区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党的建设和党的历史等相关学科边界的同时,要从整体上发挥对这些学科的引领作用,团结和凝聚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队伍和力量,开展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之间的协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进一步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整体实力,形成整体的效应;同时,也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学科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对话、交流和协作,共同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4.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均衡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从中国特色学科建设的经验来看,“在国家的强势主导下,各级政府大力推动,高等学校有力组织,基层学科组织积极响应,自上而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科建设,这就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一条不断追赶与逐步超越的创新之路。”这也是中国特色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关涉社会主义大学性质和方向的重要学科,在学科建设发展中更应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强力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不是一个单纯学科建设内部事务,也不是某一个学校具体学校建设的事情,它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整体的学科建设的重大事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整体综合效应,只有全国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质量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示范作用,需要顶层设计,从总体上合理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结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水平。要充分发挥基础和条件好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支持和带动其他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引领作用,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优势。只有充分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能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注释:
①②⑥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7,377,376.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④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G].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45.
⑤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7-418.
⑦⑫⑬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25,15.
⑧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
⑩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8.
⑪⑮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1.
⑭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设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32.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