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刘勇
【作者简介】刘勇,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教授。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2019.2.1~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阐明了思政课教师在办好思政课的关键角色和基本要求,为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经过长期建设,思政课教师已形成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宏大队伍,在传承文化、传授知识、传播真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要巩固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铸师魂”,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老师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一定要有理想信念,努力做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的忠诚实践者,民族复兴的有力传播者,时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应当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思政课教师在思想上要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深刻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力阐释了历史怎么走过来、怎么走下去,尽管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最终实现,但只要一代又一代奋进者持续接力、努力攀登,就一定能够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在政治上要坚定,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于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要敢于进行“思想交锋”和“理论亮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积极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对于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批评什么,始终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并保持高度一致,决不抹黑国家、丑化党、诋毁政府,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在行动上要自觉,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求真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厦的理论认同、立场认同、方法认同,用科学的态度、真理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明师道”,具备深沉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家国一体”,主张“齐家治国”,强调爱家先爱国、有国才有家的高尚情怀,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和践履。思政课教师要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赤诚之心、浓厚之情,转化为以天下为己任,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自己的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伟大征程之中。思政课教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努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筑牢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个人梦,以民族复兴为最大光荣,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要坚定政党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通过加强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到当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认清人类社会发展大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势、中国共产党发展大势,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抉择、时代的选择。要坚持世界和中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倾听时代呼声,关注时代课题,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好世界才能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在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呼声,关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在事关民族国家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作出正确判断。
第三,思政课教师要“重师智”,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作为道德教化、思想启迪、心智开发、灵魂塑造的关键课程,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前进的逻辑,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在思政课守正创新中,思政课教师居于核心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政课教师的创新程度决定了思政课的创新程度。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思维,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要创新课堂,既要立足于思政课堂,也要立足于课堂思政,还要立足于社会课堂,把思政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挖掘其它课程和社会现实中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创新方法,思政课教师既要坚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思政课教师要“强师能”,具备扎实的理论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具备知识、国际和历史三大视野。思政课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能否把思政课讲准讲好、讲实讲信、讲深讲透,与思政课教师是否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宽阔的国际视野、宏阔的历史视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有开阔的知识视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媒体融合发展,知识传播不断加速,知识创新日新月异,知识社会已经来临。如果囿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范式,不及时掌握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思政课就很难体现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过去讲,教师要有一桶水,才给学生一碗水,现在看,教师只有一潭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思政课教师必须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始终保持学习状态,不仅要学习掌握数学、物理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习掌握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掌握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才能给学生以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全球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大变局中,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心,人类已经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思政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全面客观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当代中国,教育引导学生从推进人类发展的横向比较高度,认识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各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规律,从而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要有宏阔的历史视野。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历史中国是过去的现实中国,现实中国是未来的历史中国,要治理好现实中国,就必须学习借鉴历史中国的经验和智慧,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对历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不断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有益养分,通过生动、具体、形象、深刻的纵向比较,把前进道路上的一些问题、一些道理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
第五,思政课教师要“讲师德”,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自律严,为师亦为范。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信仰的铸造者和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关键力量,不能把教学岗位仅仅作为自己的一种职业,而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甚至是终身志业。“师者,人之模范也。”思政课教师要以德立身,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做到学高为师,身高为范,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者,努力成为一个道德崇高、品行纯粹的人。要以德立学,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为天地为人民立德立言中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始终葆有严明的科学精神和严肃的治学态度,维护学术精神,遵守学术规范,践行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努力成为一个学养厚实、学风端正的人。要以德施教,用严格的自律意识规范自己、鞭策自己,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做到课内课外一致、台前台后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以高尚的道德品质示范、感召和引领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六,思政课教师要“怀师爱”,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且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其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是一门“仁爱”之学,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可以教育好学生。思政课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为谁培养人”的初心,永远牢记“培养什么人”的使命,守好自己的渠,种好自己的田,努力播散真善美的种子,用真心真情真爱感染学生、感召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亲近感、亲和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要关爱学生成长,自觉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坚持教师的主导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解答学生的理论之惑、解答学生的精神之惑乃至于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的生活之惑,用理论之美引导学生树立自信,用精神之美引导学生树立自尊,用生活之美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要挚爱自身成长。思政课作为培养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作为打造“梦之队”的筑梦人,责任无比重大。思政课教师要从完成党和人民历史重托的高度,用“三尺讲台系国运”的正气、“一生秉烛铸民魂”的血气、“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锐气、“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壮气,自觉做为学、为文、为人的榜样,成为符合党和人民期待、学生和同行敬佩的好老师。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