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王建新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本质上分析是一门“人学”。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别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更多的是思想的启迪、人格的升华,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它对教师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与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养。我们应该以“虔诚之心”“精业之心”“专注之心”“坚韧之心”,构筑起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形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大学生成长中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心;整体素养
【作者简介】王建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9.1.1~4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就高校自身定位来讲,思政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核心课程,其效果如何,关涉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就国家层面而论,思政课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今天,它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高校学生层面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困扰、困惑甚至迷惑需要去疏导引导,这就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寻找人生发展方向等提供了客观需求,同时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提供了宽广的空间。近些年来,中央对思政课提出明确目标,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密切关注,相关部门集中推进,高校全力以赴实施改革,一线教师辛勤耕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得到了一定提升,思政课对于促进国家、社会,特别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但无论是从事实判断还是从价值判断,无论是从发展脉络还是从现实视域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面临诸多瓶颈甚至是挑战,如一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社会需要与学生需求错位,追求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差距等。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要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中的瓶颈,解决上述我们所面临的困局,最根本的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其核心则是“从心开始”,“四心并用”,以“虔诚之心”“精业之心”“专注之心”“坚韧之心”,构筑起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形象。
第一是“虔诚之心”,意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真诚信奉和恭敬态度。它是从事这项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价值感的凝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自内心的真正信服。作为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虔诚是第一位的,而这种虔诚首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把握以及对思政课教师职业价值的正确认知基础之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也是一种信仰,它是一种精神支柱与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其博大而精深的思想和理论,在170年后的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并影响着这个世界和历史的进程,成为指引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推动着现代中国巨轮的前行。马克思主义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思政课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不断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的重任。作为思政课教师,是否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乃至对它领悟的程度,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能站多高以及走多远。只有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和精髓,才能为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意义增添内在的动力,才能承担起把握好大学生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三重使命。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思政课教师的“虔诚之心”也内在蕴含着“自信”。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政课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自信问题,自己都不信,道理都说不透,怎么让学生信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成长过程中是有它巨大的价值的:它可以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使彷徨者不再彷徨,使没有方向者调整好自己前行的罗盘,使失去学习动力者重新获得能量,使丧失生命信念者昂起高贵的头颅。我常常思考,是什么要素最能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我认为是教师的形象、教师的气质、教师的行为习惯。思政课效果如何,最重要的取决于教师的人格感召力。从本质上分析,思政课更是一门“人学”,因此,它对教师人格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教师在学生眼里是“大写”的人,是可尊可敬的,那么,学生就会迫切希望从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养料,这样就从根本上提高了这门课和教师的“公信力”。如果思政课教师在讲台上的形象是一个落魄者、失败者,那么,对学生而言何来可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别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更多的是思想的启迪、人格的升华,精神世界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人格的魅力、思想的深刻、以身示范的力量。这些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虔诚之心。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艰巨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从根本上讲,要适应这种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弄懂弄通上下大的功夫。
第二是“精业之心”。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难度很大,它可以说是高校最难教的课程之一,相对而言,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正如一些教师认为的那样,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有哲学家的高度、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敏感度、社会学家的宽度,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必须是多面手,要有很好的综合素养。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内在要素包括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对教材的内容把握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组织管理是否有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是否合理,等等。因此,要使思政课有良好效果,教师必须做到“精通”,即精通学科专业知识,并透彻把握思政课的教学以及学术研究的自身规律。首先,要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吃透并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比,多了‘理论’二字。教师要突出思政课的理论色彩,引导大学生站在理论高度思考问题,提升理论素养,为大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进而达至科学的高峰打基础、作铺垫。”近些年来,专题式教学已成为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模式。目前教材的整体性和纲领性的特征比较显著突出,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变得丰满与接地气,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走出思政课高高在上、抽象、空洞、枯燥、说教等认识误区。另外,要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既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但又不能削弱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丰富性与立体性。二是抽象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既需要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描绘学生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要急学生所急,解决学生面临的诸多困惑,为他们雪中送炭,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三是“情与理”的关系。做到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理”与“情”有机结合,以情为桥梁,达到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心与心交融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话语体系的转换。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要注意将宣传语言学术化、政治语言生活化、通俗语言哲理化、生涩语言浅显化。
从更高的要求讲,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自觉把“高度、深度、广度”这“三度”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以及思想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以及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心灵的转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理论思维品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塑造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深度”就是在教学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魅力,解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人生定位、专业发展等问题。“广度”就是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理念,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网络,在课外与学生广泛交流,特别是经常与思想以及心理等方面有困扰的学生做耐心的面对面的谈心工作,突破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与作用,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是“专注之心”。专注就是心无旁骛,将全副精力聚焦在一件事上。专注是一种力量,专注是一种精神,专注更是一种境界。专注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为。专注的人是有使命感和神圣感的,只有专注才能有高度的自觉,强烈的职业情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彻底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邓小平就是做事专注的典范,他在第三次复出之后反复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吃墨汁的故事,让人们印象深刻。为了有一个安静的环境,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一天,陈望道的母亲送来粽子给他当点心充饥,并送了一碟红糖给他沾粽子。过了一阵,母亲来取碗筷,惊奇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而陈望道用粽子沾了墨汁却浑然不觉,还连连说:“甜,真甜。”这种对学术研究的专注成就了陈望道的事业,让我看到了专注的力量。这些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从行为表现形式看,具有专注之心的思政课教师,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能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能够厘清哪些是有价值的事情,哪些是浪费时间消耗生命,专注可以使他们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往往将自身的价值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并享受教学的过程。他们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思想与情感交融,收获与快乐交织,课堂成为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的热情与激情被点燃。当然,专注不是一时的激情澎湃,它体现在严密周到的计划,体现在每一个严谨的教案以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同时又充满收获和快乐,也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真谛。
从根本上分析,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专注,就要体现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由于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风险挑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这些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国内形势分析,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各种社会思潮凸显,意识形态安全严峻,新知识、新信息成几何级呈现与发展,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思潮在高校交锋,在这种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对于思政课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知识与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难以胜任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所以,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站在时代潮头,站在学术前沿,坚持做真学问,解决真问题,在研究阐释中回应学生关切、回答时代问题,提供知识增量、引导学生思考;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找准问题、聚焦问题、解答问题,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同时,“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准人生方位、把牢人生开关、确定人生目标、获得人生能量。”
第四是“坚韧之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它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职责,也肩负着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的历史使命。但我们面临的形势又非常复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发挥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正是由于思政课具有很好的德育价值,也就决定了其难度也是非常高的。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复杂的,特别是与学生在思想心灵的层面进行对话往往是最难做的事情,这些都给思政课教师增添了巨大压力。更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候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不被社会和一些人理解,被误以为是一种思想灌输,是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因此,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恪尽职守、追求卓越的内在情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守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要坦然面对各种变化,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以奉献之心和豁达的胸怀站好三尺讲台,实现从职业向事业和乐业的转换,把“要我教”转化为内心的“我要教”,进而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其实坚韧之心能够体现出思政课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持久坚定的认可和精神信念的无限投入,体现了教师的主动选择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理性自觉和道德追求,有利于最大限度实现思政课教师的价值,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境界。
注释:
①陈金龙.提高教学实效须坚持“内容为王”[N].人民日报.2019-01-25(09).
②薛泽洲,刘学军.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9.
③邹吉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重使命[N].光明日报,2018-05-18(06).
④王炳林.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⑤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