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岳凤兰
【摘要】中国人民自古崇尚奋斗精神,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先进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屈不挠、奋勇直前、创造辉煌的奋斗史。而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充分利用有利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强国,需大力发展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奋斗精神;时代价值;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岳凤兰(1979-),女,河南开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教育培训研究(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5.56~5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1]中国人民现在所取得的一切辉煌成就背后是中国人民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发展和深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2]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只有始终发扬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实现由富到强,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中国共产党为夺取革命的胜利而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其核心都是艰苦奋斗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和人民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成就伟业、由富而强的精神支撑。
一、培育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时代价值,但任何时代价值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奋斗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培育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对于国家变强、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成才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由富而强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正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人生发展的关键前提。
(一)国家层面:中华民族由富到强转变的必然要求
一切奋斗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诸多的条件,但奋斗精神这一条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21世纪中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是党同人民密切联系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一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伟大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进行伟大的斗争,因为在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将面临着重重风险和考验,充满阻力、困难和挫折。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一切美好生活的获得都需要付出、需要努力、需要斗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只有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奋斗精神,高举奋斗精神的伟大旗帜,全体中华儿女才能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优良作风,才能矢志不渝地朝着伟大奋斗目标前进。由此可见,奋斗精神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二是党同人民密切联系的重要法宝。邓小平说:“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3]217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的联系,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先锋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我们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翻开中国历史画卷,不难总结出,谁关心群众的呼声,与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谁就能取得辉煌的成绩,社会也就能长治久安。奋斗精神是党同人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共产党只有艰苦奋斗,心中有民,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才能兴旺发达。
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奋斗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几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社会主义建设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离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我们的中国梦更加接近,但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也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新征程。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任重道远,绝不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过程,而是充满着艰难险阻,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和弘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美德,将奋斗精神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始终,使之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在奋斗历程中的精神支柱,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社会层面:构建正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虽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诸多的改善和不断地提升,但是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还不够显著,社会中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凡此种种,不仅严重影响和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削弱了社会良好风气,助长了社会上的奢靡享受之风,与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实质背道而驰,对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利的不良影响,而且长期存在这种社会风气,会逐渐消磨人民的意志,腐蚀人民的心灵,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
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又是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儿女不断向前发展、创造辉煌成就的精神财富。大力继承和弘扬奋斗精神,传播顽强拼搏、勤奋刻苦、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构建正确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促进全社会朝着积极进取方向前进的根本前提。奋斗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有所不同,从物质层面上讲,奋斗精神包含艰苦朴素、从一而终、持续奋斗,珍惜劳动创造价值的行为取向,这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养成崇尚劳动、奋发图强的品质,具有促进作用。从精神层面讲,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如果社会能以奋斗精神作为努力的方向和价值追求,每个人都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以奋斗精神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那么我们的社会必定会充满正确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欣欣向荣、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社会氛围,中国人民必定能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不断突破、创新和发展。
(三)个人层面:推动人生价值实现的强大动力
奋斗精神是一种面对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许多人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励志格言,其核心是艰苦奋斗精神在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人生奋斗目标过程中不断形成克服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对于个人而言,培育和弘扬奋斗精神,有着诸多的现实意义。
首先,奋斗精神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源于实践,一切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有赖于实践;而正确的认识也有助于指导人们实践,间接的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在实践中发扬奋斗精神,在奋斗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培育和弘扬奋斗精神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经历的不断丰富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确立的;而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经历的丰富都离不开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奋斗精神是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条件。
其次,奋斗精神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根本。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还需要具备顽强拼搏、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内在意志品质。奋斗精神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一种乐观积极、坚持不懈、崇尚劳动的良好品格,培育和弘扬奋斗精神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其三,奋斗精神是推动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只有拥有奋斗精神的人才能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另外,培育奋斗精神也是锤炼个人坚强意志品质的关键前提,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需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健康成长、成才。培育奋斗精神有助于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自身弱点和不足,正视成功与失败,用奋斗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化压力为动力,指引自己奋发向上。
二、培育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路径
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看家本领,由过去传承至今,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向前发展的精神食粮。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成果。我们未来的发展,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中国人民只有继续传承、发展和升华奋斗精神的光荣传统,才能奋力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就变得尤其关键和重要,奋斗精神的培育不仅要强化思想教育、深化实践,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强化思想教育,传承和弘扬奋斗精神
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浮躁、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等现象,严重削弱了奋斗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因此,全民全社会亟须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加强奋斗精神教育,使人民真正明白奋斗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是将奋斗精神转化为一种理性信念、生活目标和行为准则。对全民进行奋斗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能使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奋斗精神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奋斗精神的思想教育,有多种途径和形式。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先进典型教育。利用身边的先进个人、奋斗精神模范有针对性地、有参照性地以最真实、最贴切的方式感化、激励和教育中国人民,使全民的情感得到共鸣、精神得到振奋,见贤思齐。二是丰富奋斗精神的教育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奋斗精神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通过传统的教育途径,如公益讲座、报告会、专题晚会等形式进行奋斗精神教育;还可以借助当今便捷的网络传播手段,如电视广播、网站、手机、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丰富奋斗精神的教育形式。三是拓宽奋斗精神的教育途径。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也是继承和弘扬奋斗精神的重要阵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拓宽奋斗精神的教育范围,让小孩、家长、老人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人都能接受奋斗精神的教育和感化,进而使奋斗精神成为人人崇尚的行为追求。
(二)深化实践,磨炼奋斗精神的意志和品质
深化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强化奋斗精神的情感体验,是培育奋斗精神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为每一种行为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引导和实践的,奋斗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意志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是知与行的相互转化。奋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实践。加强奋斗精神的实践和践行,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奋斗精神的基本内涵,体会和感悟先进模范的奋斗精神品质,在知与行相互转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奋斗精神,磨炼奋斗精神的意志和品质。加强实践,在实践中磨炼奋斗精神的意志和品质,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劳动育人,劳动是培育奋斗精神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在艰苦的劳动中不仅可以使人们深刻意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还可以在艰苦劳动和持续劳动中磨炼和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继承和弘扬奋斗精神。
(三)营造以奋斗精神为内容的良好社会风气
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奋斗精神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样,弘扬和培育奋斗精神也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全民奋斗精神品格形成和行为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奋斗精神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奋斗精神的理念成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是培育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基础。营造以奋斗精神为内容的良好社会风气,具体而言,一方面,建立良好社会制度环境,为培育伟大奋斗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对具备奋斗精神品质人才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具备奋斗精神的人在物质上有保障,在精神上有寄托,在社会上有地位。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各界奋斗精神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先进分子、时代楷模的伟大精神品质和模范行为作为素材,激励、引导和启迪全体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向上,使各部门、各领域都充满奋斗精神的良好氛围,使奋斗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让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基本素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奋斗精神,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热切呼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将奋斗精神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人民在面向未来、开创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更需坚持和弘扬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EB/OL].http://news.vouth.cn/sz/201803/t20180320_11522723.htm.
[2]习近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EB/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2/15/c_136976813.htm.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5.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