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韩华 张丹丹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守正创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政治性和学理性、主导性和主体性、问题导向和坚定信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辩证关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韩华,男,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教授;张丹丹,女,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高校辅导员》(济南),2019.4.13~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KDC018)、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项目编号:PXM2016_014203_000107)、首都师范大学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守正创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中的几种辩证关系,切实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努力把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法
思政课是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既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又要善于用学理讲政治。
第一,思政课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首先要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作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和党性以及明确的目的性特征,决定思政课讲政治是第一位的。思政课内容的明确规定性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绝不能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理问题,搞所谓的“中立化”“去意识形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绷紧正确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思政课要善于用学理来讲政治,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师要把“有意义”的课程讲得“有意思”,课程内容怎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呢?凭借什么力量来吸引和赢得学生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把所讲问题的理论源泉、实践基础和时代要求都放到一定的学科背景下来分析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科专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学习和寻找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善于把理论的道理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以理论的彻底性、通俗化向学生讲透彻、讲明白。事实上,马克思具备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各种素质。因为“马克思做任何事都是很讲究方法的。他提出一个问题时,总是力求简短,然后用较长的解释来说明它。尽量不用工人们听不懂的字句。然后他叫听众提问题,如果没有人发问,他就开始考问。他的考问也是很有教学技巧的,任何疏漏或误解都不能逃过他”[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善于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宣传科学真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心比心、答疑解惑,为办好思政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思政课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多少个条条和史实材料,而是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受到启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二、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
教师和学生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7]思想政治理论课潜移默化的影响总是在教师和学生一定关系体系之中进行的,应当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是前提。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始终是教育思想史上争论、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说,重视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主张经师与人师是教育者不可分割的统一身份,教育者担任“教以事”“喻诸德”两方面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思政课教师兼具教学者和育人者双重职能,担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职责。如何有效地应对当前思政课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任务和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发展提出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当以此为目标要求,更好地发挥主导性作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教育意识和战略意识,培养能适应时代变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关键。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思政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理性选择才能实现。传统思政课多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双向的互动和思想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不能有效发挥对于学生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承认并赋予学生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地位,是推动思政课的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向实践转向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9]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新时代的思政课应将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实践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授课方法,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三、问题导向和坚定信仰的辩证法
思政课承担“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0]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双管齐下,在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一,思政课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1]。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宗教的发展出现大众化、知识化、年轻化、世俗化倾向,一些青少年对星座、算命、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洋节日”“洋生活”等“洋文化”,马克思主义被淡化和边缘化,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出现被弱化的苗头。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会思潮纷繁激荡的新形势,勇于和善于探索理论上的难点、思想上的疑点和实践上的亮点,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对各种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师必须敢于亮剑,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第二,思政课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问题。从古至今,人总是通过确立、发展并追求信仰来改变人的现实存在,实现人的自觉、全面的发展。对信仰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高校的鲜亮底色。”[1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各种科学知识把自己更好武装起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13]。我们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回答问题。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4]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重视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把得准、说得透,道理才立得住、传得开。
四、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辩证法
“育人”是所有时代、所有国家的教育始终不变的目标,差异在于“为谁育人”“育什么人”和“如何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5]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处理好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辩证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加多样化,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一,推进全员育人,着力挖掘思政课深度。全员要求各育人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协同运作效应。教育是个有机整体,各门课程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所有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6]这一重要论述既指出了思政课建设的重点所在,同时也指明了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我们不能割裂思政课与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导致思政课的孤岛效应,这样不仅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还会起到相反作用。我们要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出发,切实树立起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要整合育人队伍,着力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以其他课程为依托的全员育人教学体系,达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第二,推进全程育人,着力提升思政课效度。全程彰显育人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7]思政课建设是历时态与共时态统一的过程。从历时态的维度看,全程育人表现为思政课覆盖个体成长不同阶段的全过程。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师应当承担起全程育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满足学生不同阶段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各个阶段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各个阶段思政课的衔接与递进,保证思政课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从共时态的维度看,全程育人表现为思政课贯穿个体发展同一阶段的全过程。思政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所在阶段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了解和关注学生当前阶段的思想动态和发展变化,回应并解决学生可能遇见或已经产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第三,推进全方位育人,着力拓展思政课广度。全方位展现育人空间维度上的延展性。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是一项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涉及众多层面的改革创新和众多要素协同发力。一方面,全方位营造育人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18]全方位育人能够形成思政课建设的整体合力,让学生时刻浸润在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里。另一方面,全方位融合育人方式。要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打通壁垒,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等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区”和“重区”。
参考文献:
[1][2][3][7][8][10][14][15][17][1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之二:我景仰的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
[9][1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12]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
[1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N].人民日报,2015-12-30(01).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