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高国希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要立足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学科素养、社会发展需要、世界视野、民族文化基因、学生成长需要等。课程建设要提炼出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列出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主题、关键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会环境中,统筹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全局了解。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
【作者简介】高国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9.5.22~2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这个“一体化”包括诸多方面,如:推进德智体美劳诸育互相配合、协调推进,全面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统筹设计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途径,准确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各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差异性、关联性,实现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合理分工,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形成润物无声的效果;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媒体网络等育人途径的横向贯通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构建涵盖教学、管理、服务等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共同体;整体规划家、校、社区、政府联动育人体系;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谈两个问题。
一、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生的成长是其主体性的内涵丰富与次第展开的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又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主体性,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形态建设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3]这一根本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培养合格公民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整体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通过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系统联动来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如何具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资格”为起点,重点阐释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社会要求,探寻培养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路径。
2.学科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学生具备哪些核心素养?上海在2010年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研制出了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板块,即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健康人格,并设计了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的德育内容体系。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进一步细化,这些学科素养在以下四个二级指标中分别体现出来:“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科学思维、合理选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有序参与、勇担责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德育规划要以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课标要求,“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关注能否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展现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4]应通过考查学生关键行为表现、课程任务、评价情境和课程内容等维度,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
具体而言,这些核心素养主要涵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阅读与判断能力。本课程的阅读能力与其他课程不同,是依靠基础的阅读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与分析,使学生形成作为本课程所特有的基本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作为课程方法论的一种对新知识与新信息的综合收集与结构化处理能力。二是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证能力与实践能力。本课程的实证能力与其他课程不同,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特征,要重点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成实践应用”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调研实施、分析检验等基础能力。在实践能力上,更多关注学习者的课程知识迁移所表现出来的实践应用能力,包括与他人沟通的内容与方式、解决问题的技能等。三是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通用能力。本课程需要依赖基本的通用能力支持课程学习,在通用能力的应用中,其选择性倾向会呈现出学习者的价值判断,比如,如何搜集和解释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息、如何甄别与处理各种数据、如何解释各自的结果等。这些能力需要逐步培养,从小学阶段的简单文本、简单阅读、感知体验、初阶提炼归纳能力,到中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形成,再到大学阶段的系统运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渐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我们在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时也必须明确,学生到了某个学段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教育要使之形成这些素养。
3.社会发展需要
构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体现学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基至关重要。学生进入公共生活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其中之一就是从以我为中心或“自利”到超越自我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预测自身行为对他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的能力,能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理性看待自由和约束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现代生活、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的问题,理性地把握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内涵和外延,走出个人狭隘的私利情怀,超越个体自我,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化。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即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世界视野
批判地借鉴国外课程标准、知识体系、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能够为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当代中国人提供参考。科学设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方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美国历史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了解和探寻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科”(Social Studies)进行美国《独立宣言》教育,宣传“人人生而平等”,对于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教导他们虽然同学们的肤色不同,但大家都是平等的;初中阶段则讲述历史上曾经有过黑人奴隶制;高中阶段则详细讲解《独立宣言》的形成过程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美国中小学通过不同学段的历史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辨精神,还传递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核心价值观。美国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智慧(创新、好奇心、开放思想、批判性思维)、勇气(勇敢、毅力、诚信、热情、活力)、人性(爱、善良、社会交往)、公正(公民品格、公平、领导力)、节制(宽恕、谦卑、审慎、自我控制)、超越(欣赏追求美和卓越、敬畏、好奇、感恩、希望、幽默、信仰、目的性)。再比如,英国对于公正、公平、关爱、人格、公民、爱国、权利、责任、移情、同情、意图、效果、意志、行动、判断、道德冲突等范畴的研究与教育,涉及道德与价值、审美、情感等多维度的问题。对这些内容进行批判地借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更加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
5.民族文化基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中走出来的。让学生理解我们今天道路选择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针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状况,提出“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体现面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针对性,也要有整体设计的系统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一体化规划各学段教育内容、方式、途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小学一二年级侧重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段侧重认知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侧重认同感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有一定了解;高中学段注重理性认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大学教育则注重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6.学生成长需求
教育是让学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5]“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的习得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6]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求、人的抱负、人的能力等,好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来有能力选择自己所珍视的生活,为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供必要条件。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7]可以看出,思想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构成了教育的有机部分,在不同的学段,其内容和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并且是逐次提高的。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和每一个公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关注和助益学生的个人成长,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教育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蒙,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身心成长情况,找到适宜他们接受的叙述话语和活动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有问题导向,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个讲清楚,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学生可能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教师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并予以正面引导。只有学生认可和接受教育活动,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接受活动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构建育人同心圆。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和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建设
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整体框架来看,还需要增强各学段、各门课程的协调性。目前的状态是各个阶段、各门课程分头设计。从大学来看,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独立设计,缺少统筹。这就容易导致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内容的重复,不同课程内容的重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要注重课程之间的协同联结,处理好教育内容分段化与整体性的关系。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至少有30多项,如何科学把握规律,并构建一个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教育部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10年又推出了试点项目。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展开的逻辑是什么?
1.要提炼出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列出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主题、关键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会环境中要注重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在方法上,应以模块、主题、关键概念为轴,统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体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分学段、分层次地予以落实,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和价值观的课程,中小学将之定义为一种“活动型”课程。到了大学阶段,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建构一个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的体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碰到哪些理论困惑,会面临哪些实践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何种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将理论知识传授和生活关切结合起来,使理论能回应学生生活实践中的困惑。所以,在课程设计中,课程标准提出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素养的培育,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的阐述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历练中,在经过自主辨析的思考中,体验到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感悟中逐渐地内化,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目标,既体现了国家意志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锻造。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只是要具有某种专业化的知识和品格素养,同时要遵循群体的、社会的基本规范,对自身行为具有反思能力和制约能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教师要跳出课程来思考它背后的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个东西不需要向学生点明,不需要告诉学生这门课程要做到什么,而在于教师非常有技术有技巧地进行一种价值引领,让学生体味到政治之乐,意识到政治和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正如体会到数学之美,借以打开新的视界,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这扇窗,起到人生导师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让学生具备一种思维素养,这种思维素养就是对社会问题的独立判断能力,运用教育学的话语来表达就是一种审慎的思维,或者说是批判性的思维。这种审慎思维或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之后形成的一种坚定的执着的认识,不盲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8]那么,理论的坚定从哪里来?它不是来源于识记一些理论知识,而是来源于清晰的、敏锐的思维训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要统筹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充分体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构建与学生身心特征相符合、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更好地推进各学段有针对性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探索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途径和方法,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应重点研究推进两个整体衔接:一是基础型课程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纵向衔接、主题教育活动的衔接;二是基础型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衔接、拓展课程的衔接。
遵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上海学校进行了一些探索。2018年国家宪法日,上海组织了大中小学共上宪法课活动。小学从班规说起,以感性认识为主,带给学生“宪法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班规’、‘家规””的直观形象;初中通过道路交通规则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高中则从十八岁成人仪式和国家工作人员入职仪式上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宣誓的不同场景展开讨论,从两者誓词的不同进行切入,明确成人身份转变带来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变化并开展深入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高校则要提炼“权利的来源”,通过提出“我们的权利从哪里来”引入对权利正当性的讨论,深入解读权利来源的传统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权利来源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对权利作为‘经验性共识’的最高确认,宪法确认权利,保障美好生活,公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9]2019年劳动节前夕,上海开展了大中小学“劳动观教育”课集体备课和课程展示活动。
从政策层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我们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要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德育贯穿育人各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落实这一点,还需要精准科学的分工。管理者、研究者、教材的编写专家应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维度和指标制定等进行合力研究,探索如何处理好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的关系,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育德是什么关系。对此,要结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建立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全局的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1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要广,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全局了解,对相邻的学段内容有所熟悉,对自己承担的内容则要精深;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自己所执教的相邻学段亦有所掌握,具有宽广的视野、清晰的坐标,以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它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需要整体协同教学内容,有术、有学、有道,融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于一体,其学术含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有非常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12]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生活?加尔布雷斯在《好生活:人道的议程》一书中就如何才能称为一种好的生活进行了探讨,它涉及的层面很多,经济只是基础,并不是好生活的全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很多方面,用了很多“更加”来具体表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物质需求、精神领域的文化需求,它还涉及政治领域的民主参与、生态领域的美丽中国建设等,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让高中学生、大学生能够回过来看看自己在之前学到的那些知识中,有哪些可以和这些产生关联,能够在头脑当中建构出知识的框架系统,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自我建构,真理在推演当中得以自我证成。只有经过这样的一番历练,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样的一番审慎的思辨以及大量的阅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筛选形成自己观点的重要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准确地抓取出关联性知识,获取结论,从而形成判断力。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体验,经过这样一番富有专业特质的锻炼之后,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形成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掌握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提升了获得这类知识的能力,也为自己今后筛选、比较、鉴别各种信息打下了基础,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样他们也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简单地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影视剧中的戏说历史等来看待整个社会的发展脉络。总之,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10][1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8.
[5]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6][英]怀特海.教育的日的[M].译者:庄莲平,王立中.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8.
[8]习近平.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J]秘书工作,2014(6).
[9]上海大中小学同上一堂“宪法课”[EB/OL].新华网,http://sh.xinhuanet.com/2018-12/05/c_137651623.htm.
[11]吴晶,胡浩.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19/c_1124250582.htm.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