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刘圣兰
【摘要】校史文化是建立在学校历史上的文化,反映和代表了学校的过去和现在,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纽带,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当前,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陷于融入观念偏差、校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融入制度不健全、融入主体自身局限等现实困境,出路在于更新融入观念,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落实融入制度保障,增强教育主体融入能力。
【关键词】校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
【作者简介】刘圣兰,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课研究》(沪),2019.1.26~29,9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江西省教改重点项目“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批准号:JXJG-17-3-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近些年来,全国各高校和学术界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也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利用校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挖掘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在部分高校铺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围绕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校史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也已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这些探索研究成果,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然而,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立足于高校资源,将贴近大学生自身、贴近大学生思想、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校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研究亟待深入。理论研究的不足,必然导致实践的滞后。因此,本论文拟就此做些探讨和思考。
一、何以所需: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对于校史文化的作用已然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却迟迟未能受到重视,校史文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还有待提高,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作用还亟待开发。因此,梳理和思考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既是挖掘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重要基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理论自觉的审视。
(一)融入观念偏差
对于观念,一般认为它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如果人们在正确观念指导下,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和总结等活动,就会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和活动质量;反之,就会降低实践水平和活动质量。从当前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来看,效果不容乐观,关键原因在于观念偏差严重:一方面现在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般仅仅看到校史文化保存史料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未充分认识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从学校领导到各级管理部门人员再到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在校大学生,还未有明确的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意识的缺乏、观念的偏差必然导致实践的滞后。这也是现阶段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关键因素。
(二)校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校史文化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真正影响和制约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因素还是校史文化本身。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人以往活动的全部历史文化遗迹,包括文字、照片、音像、器物、建筑等;也是大学人经年累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大学人的思想体系、大学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则、大学人的信仰和理念、大学人的风尚和品格、大学校训等。它具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层次之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是从目前大多高校来看,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并未引起重视。有的高校即使看到了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大都仅停留于校史精神文化的开发利用。尽管校史制度文化是校史精神文化的保障且校风的延续都是以其作为基石的,尽管校史物质文化因其是校史精神文化的外化而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校史精神,校史制度文化和校史物质文化却仍被放逐在视野之外,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然难免于遭到忽视的境地。由于校史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高校及社会中的影响力受到限制,故而直接影响到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三)融入制度不健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达到理想效果,不仅要在观念上重视其思政教育功能、充分挖掘校史文化资源,而且还要有完善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即需要学校层面在相关政策、经费支持、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做出努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设立专门的校史管理部门。尽管早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就提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截至目前,对于校史文化无论是国家、地方层面,还是高等院校内部,都没有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对高校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做出明确的界定。不仅如此,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基本上对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要求处于空白状态。融入制度的不健全,则进一步加剧了校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脱节,不能及时实现有效融合。总而言之,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充分发挥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关制度不健全,也是制约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融入主体自身局限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它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实施、检查、总结和重新组织新过程的任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教育的主体,决定了其在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然会扮演主要角色,发挥其他教师难以替代的独一无二的作用。不过,要实现校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真正融入、融合,要在校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入贯穿、相互结合上真正取得实效,思政课教师对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做到运筹帷幄,需在校史的了解和熟悉上下功夫,需在校史文化的熟练和钻研上想办法,需在挖掘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拿实招。但在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自身学科背景、高校校史文化宣传不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缺乏对高校校史的认知,也缺少对高校校史文化的了解和熟悉,而教学任务、科研、职称甚至生活的压力,使得广大思政课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校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上,更谈不上主动把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对校史和校史文化知识欠缺,自然很难找出校史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连接点,难以利用校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开展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也就不易让校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载体。
二、何以可能: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各高等院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文化内涵的映照,是高等院校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也是组织全部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它具体规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全国四年制本科统一开设“原理”“基础”“纲要”“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材统一编写且注重教材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全国统编教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性,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中,如果只简单地遵循教材的统一性“原原本本讲教材、实实在在讲文本”,单向地对学生硬性“灌输”,会使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思想遥远缥缈,政治刻板生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增加现实感性材料的支撑,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显得尤为必要。而高校自身的校史文化,无论是高校的建筑、校史文献资料、校史馆等物态文化,还是优秀校友事迹、校史故事、校歌校训、大学精神等非物态的校史文化,都是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形象的、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现实感性材料,无疑是高校一种独特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素材。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将物态的教学楼冠以优秀教师之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向学生们讲述教学楼名字的由来,使学生在记住教学楼名字的同时学习到优秀教师背后的高尚品质;还邀请优秀校友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述校史故事,将校史与国史相结合,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们对国家以及学校历史沿革的认知。如此这般地将高校校史文化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堂和教材,可以大大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感染力。
(二)拓宽教学载体,增强理论渗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载体具有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的功能。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需要与之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来体现。只有将形式与内容相匹配、相一致,而不是相背离、相冲突、相矛盾,才能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否则,就会使其效果打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可划分为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来看,显性教学载体的开发和运用很多,特别是课堂载体,而校史文化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的运用与拓展则相对薄弱。实际上,具有隐蔽性的高校校史文化载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它的每一种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每一处大学校园遗址(建筑物)、每一次重大校园事件、每一位优秀师生事迹等,都是生动具体的载体,承载和传递着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文化元素,于无形中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格塑造,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史文化载体育人作用的真实性、持久性、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渗透力,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育人效果,使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发挥出更大效力。
(三)营造学习环境,增强理论说服力
环境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活的现实环境能够为他提供什么样的实证经验、价值认同、舆论氛围和心理支持。在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大班集体授课的情况下,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生学习环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课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环境虽然在不断调整和改善,但收效不明显,学习氛围依然沉闷,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校史文化资源中的校史精神文化(校园思想、校园伦理)、校史制度文化(校园规章制度)、校史物资文化(校园建筑、教学和实验器具、档案文件图书等纸质用品、书桌书架等生活用品以及塑像石碑亭台楼阁等环境物资)⑤都为学生所熟悉、所了解,而且直观、具体、可信。将其引入教学,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变成鲜活的历史再现,沉闷单调的课堂气氛就会变成亲和的育人环境。在这样良性的育人环境中,大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趣味中探讨历史、探究理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进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三、何以实现: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
校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合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促进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生动化、教学手段灵活化。然而,基于当前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融入路径,寻找解决融入困境的正确出路。
(一)更新融入观念
更新观念,就是要使高校领导及教师看到校史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的身心发展、外在行为有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校史文化是每所学校都有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及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管理部门应提高对校史文化教育作用的宣传力度,出台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政策;从学校领导层面来说,应加强校史文化建设,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校史研究部门、增设校史选修课等方式提高校史文化在学校的影响力,使全校师生看到校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从思政教师层面来说,应主动加强对本校校史文化的研究,制定出校史文化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案,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精神,为校史文化真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铺垫;从学生层面来说,应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主动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历史,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为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
高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充分发挥校史文化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校史文化的挖掘研究,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就如同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首先,要提高校史资料收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实物校史、非实物校史的收集力度,对高校的历史资料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整理,真实、生动地再现学校历史;要密切关注学校师生对校史的不同需求,从各类馆藏的历史档案中甄选和整理出能使师生接受和受到启发的教育素材,全面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现。例如,学校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加强校史的编写,组织出版校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现成的教学素材。其次,要提高对于校史文化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挖掘,丰富和完善校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例如,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加强学校各项校纪校规的制定和落实,从制度文化的层面为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贡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历史建筑,在课堂中融入校歌校训,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公约守则,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给学生展示学校特色产品等方式,让学生在多样的形式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落实融入制度保障
落实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保障,就是国家及高校各级相关人员要研究、出台有关制度,使高校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具体来说,就是既要修订完善校史资料收集制度,利用相关制度,扩大校史文化收集范围和种类,又要修订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纳校史文化融入其中的有关制度。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各个层面都应做出自身的贡献。国家层面应在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中,对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明确规定。当国家出台相关文件后,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程将会大大提高;学校决策部门应从校级层面总揽全局,对校史文化的研究和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进行科学的管理,对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的规划。如学校可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作为专门的校史文化研究人员,对校史文化研究成果定期进行检查,这些举措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形式、上课地点和教育对象等内容和校史文化相结合,积极落实学校相关制度;高校学生应严格按照思政老师的课堂要求来进行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确保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落到实处。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项制度措施得到落实后,高校校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工作才能真正走上轨道。
(四)增强教育主体融入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提高融入能力,是校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又一重要途径。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融入能力,一方面需主动加强对校史和校史文化的了解、全面熟练地掌握校史,比如成立专门的校史文化研究小组,让思政课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校史、校史文化了解和熟悉,即既对高校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清晰的了解,又对高校的校风校纪校训传承有透彻的理解;既对高校校史中的文脉传递和人文积淀烂熟于心,又对高校校史中前辈先贤的治学精神与道德风骨熟记于心。俗话说“熟能生巧”。思政课教师只有熟悉校史、熟记校史,弥补自身校史知识单一的不足,才能真正提高或增强自己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另一方面,需合理设计教学,即将校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灵活对接、合理融入,将静态的档案校史资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素材。总而言之,思政课教师的融入能力提高,需上知理论,下知校史文化;左手执设计,右手擎目标;进得了课堂,入得了社会。
注释: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37
②曹秀芬、江书平、吕宏玉.高等院校弘扬校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史文化建设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5):1-2.
③李桂红.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3(5):114.
④王学俭、李新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79. ⑤列平.透视大学校史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4-5.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